評論 > 好文 > 正文

大師級華裔經濟學家 曾一文震驚中共權力中心

—他一生短暫,卻是世間罕見的傳奇——紀念澳華經濟學家楊小凱教授

作者:
按照國際經濟學界內行人的說法,楊小凱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極有可能成為第一位為澳大利亞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者。他學術上的成就怎麼形容都不過份。他在整個經濟學的歷史上將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影響既深且遠,今日尚無法充份估計。

……

一九七八年四月,楊曦光刑滿釋放。

此時,四人幫倒台已一年半,但還是沒有一個單位敢錄用這位著名「反動」文章的作者。他在家閒居了一年。

也是在這一年,他決定埋葬「楊曦光」,恢復使用乳名「楊小凱」。

1979年的楊小凱

楊小凱後來找到工作,但只是在湖南新華印刷二廠當一名校對工。

一九七九年,楊小凱報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實習研究員,但被拒絕參加考試。一九八零年,他再次報考,終於獲得參加數量經濟學考試的機會,後被錄取為實習研究員。

所里安排楊小凱住在一棟宿舍的小房子,除了一張床和一張小桌子之外連個轉身的地方都沒有。可他卻處之泰然。他總說,這裡比監獄條件好多了。楊小凱在社科院數量經濟研究所美其名曰「工作」了兩年,實際上在那個地方沒有人瞧得起他,也沒有人管他,他被迫獨來獨往。就是在這裡,孤獨的楊小凱開始展示了他過人的才華,他出版了《經濟控制論初步》,並發表了若干關於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經濟問題的文章。

一九八二年,在時任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的全力幫助下,楊小凱被武大聘為助教,一年之後,又被提升為講師。這個期間,楊小凱出版了《數理經濟學基礎》和《經濟控制理論》兩本著作。這時,他又碰到人生一個機遇。他估計的一些計量經濟模型未能在國內引起反響,卻獲得了當時來武大訪問的普林斯頓大學鄒至莊教授慧眼賞識。於是開始了他人生另一條新的歷程。

楊小凱生命後二十年的軌跡,記錄了他新的奮鬥新的成就:

一九八三年,考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博士研究生;

一九八七年,論文通過答辯,之後在耶魯大學經濟增長中心做了一年的博士後;

一九八九年,任澳洲莫納什大學高級講師;擔任數家美國與澳洲一流經濟學期刊的匿名審稿人;

一九九二年,成為莫納什大學正教授;出版專著《專業化與經濟組織》一書;

一九九三年,被澳洲社會科學院選為院士;

一九九四年,出任美國路易維爾大學經濟系教授、哈佛大學國際發展中心客座研究員;

一九九五年,出任台灣大學客座教授;

一九九六年,任台灣「中央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一九九七年,任美國《發展經濟學評論》編輯;在中國出版《當代經濟學與中國經濟》一書;

一九九八年,任哈佛大學客座教授;出版了令國際經濟學界關注的《經濟學原理》一書;

二零零零年,升任莫納什大學講座教授……

全家福:攝於1988年,在Monash大學,時楊小凱剛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

就這樣,這個當年中學生紅衛兵思想家、一個曾在黑暗囹圄中艱難地度過了十年光陰的青年人,現在以其成果已成為國際經濟學界中有開創意義的「第三代」的一位代表。

三,「超邊際經濟學」:沒有上過大學卻創立了國際性學派

按照國際經濟學界內行人的說法,楊小凱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極有可能成為第一位為澳大利亞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者。他學術上的成就怎麼形容都不過份。他在整個經濟學的歷史上將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影響既深且遠,今日尚無法充份估計。

楊小凱著作《發展經濟學》封面

當年《經濟學原理》出版時,便被國際經濟學界認為是自馬歇爾、薩謬爾森以來的第三代經濟學教科書的代表作。該書的匿名審稿人這樣評論:

這一研究激動人心,令人屏息以視。楊是世上少有的幾個可以思考這類問題的人之一,他更是世界少有的能解決這類問題的人之一。這一工作具有原創性和新穎性。他正在迅速建立起他作為主要理論經濟學家之一的國際名聲。

一九八六年諾貝爾獎得主、公共選擇理論的代表人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最讚賞楊小凱了,特別是楊和他的同事黃有光教授這幾年所作的叫做「超邊際分析」(infra-marginal analysis)的研究。兩年前布坎南到莫那什大學訪問,當著校長的面就說,這是當今全世界經濟學最重要的、最有意思的研究。他認為楊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經濟學家之一。

的確,按照國際經濟學界不少人的意見,超邊際分析是楊小凱此生最主要的、可惜也是最後的貢獻。楊小凱自豪地把他的新框架稱之為「超邊際經濟學」(有別於超邊際分析)。如以黃有光的話來形容,這個新框架對他像是親生孩子,是與患難結髮妻子生的唯一孩子。

市場和分工互為因果的關係,以及分工的發展對生產效率和經濟增長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亞當·斯密早已指出。可是分工理論難於數學化,因而難以結合到新古典經濟學的一般均衡理論或增長理論中去。因此,到了現代經濟學家手中,除了在國際貿易等有限的領域,一般不再強調分工及其對效率和增長的意義。在討論增長的源泉時,大家注重的是勞動、資本、技術進步,或人力資本等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數學化的因素。而楊小凱,作為新興古典經濟學派的代表,把經濟學回溯到亞當.斯密的分工和交易理論並把其發揚光大。他運用新的超邊際分析和最新發展的數學方法,在新框架內,統一地推導和闡釋目前所謂的微觀、宏觀、貿易、發展、產權等各種分支經濟學。

內行人評論說,超邊際分析是理解楊小凱學術思想的鑰匙。它高於邊際分析又包含著邊際分析。它首先研究的是分工水平和制度方向的問題,然後再涉及到某一制度框架下的資源配置均衡。反映在數學上,邊際分析只考慮內點解(只涉及數量消長)的最優決策值,而超邊際分析還要比較角點解(涉及到不同制度方向)的最優決策值。也可以說,邊際分析描述的是經濟均衡,而超邊際分析描述的是經濟均衡的跳躍。

可見,超邊際分析的解釋能力和應用範圍遠遠優於邊際分析。但因為處理角點解的數學工具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發展起來,所以傳統經濟學的局限遲遲沒有突破。也許是出於機遇、勤奮和天才,楊小凱首先找到了尋求最優角點解的方法,因而能夠在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下運用超邊際分析闡釋所有的分支經濟學。

在楊小凱看來,自由市場的最主要功能,不在於尋找資源的最優配置,而在於尋找最有效率的分工水平,以此決定市場網絡大小、人們購買力高低、生產力高低、商業化程度以及貿易依存度。而市場發揮這一功能的兩大條件是擇業自由和價格自由。

楊小凱還指出,隨著分工的發展,人們必須交換越來越多的商品,因而交易費用也會增加。所以,他認為,交易效率的提高非常重要,否則會限制分工的深化。進而,在此問題上,楊小凱涉及了產權理論、企業理論、信息的透明、內生交易費用的減少、道德風險的規避、城市化、技術進步、保險的發展,直至憲政的確立。這裡呈現一條清晰的邏輯——好的政治-經濟制度能大大提高交易效率,因而大大促進分工的發展和深化,帶來經濟的長期繁榮和社會的長期穩定。

楊小凱新興古典經濟學與主流經濟學關係圖(網絡)

顯然,楊小凱的經濟學思想極其豐富,或者說跨越了一般經濟學範疇。當然,楊小凱有些思想還有待更嚴謹的證明;也並非所有經濟學家都同意他的所有觀點。例如,張五常對楊小凱的超邊際分析就尚未信服。但這位很少欽佩別人的教授也說楊小凱是他遇到過的最有預感天分、能夠知道什麼是重要思想的中國學子。正是聰明者易找,有預感而又知道何為重要者難求也。他深有感觸地說,只有上帝知道,如果楊小凱沒有坐牢十年,老早就有像他張五常那種求學的際遇,楊在經濟學的成就將會是怎樣?!拿個諾貝爾獎不會困難吧。

四,「後發優勢」與「後發劣勢」;一場具有經典意義的論爭

人們都說,就全球華人經濟學家而言,對中國的政治變遷和經濟改革有切身體驗和真知灼見者,是少數;能對現代經濟學做出理論性突破或挑戰現有理論體系者,是極少數;而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者,更是稀缺得如鳳毛麟角。楊小凱,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華裔經濟學家,卻有幸成為其中之一。

正如他們指出,楊小凱的經濟學思想有著強烈的處境意識——中國的歷史和現實是他的理論的真實背景。

在本世紀初這幾年,楊小凱和林毅夫關於「後發優勢」「後發劣勢」之爭在中國大陸興起,並大大開闊全國經濟學家的眼界和思路。這個論爭可謂具有經典意義。

林毅夫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傳奇人物——他從當年一個叛逃過來的台灣軍隊的連長變成為今天能夠影響北京經濟政策的智囊人物。這位智囊的核心觀點是:作為一個開發中國家,中國具有後發優勢。這一後發優勢來源於中國和已開發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中國可以用較低的成本摹仿西方的先進技術,從而避免為技術創新付出昂貴的代價。林毅夫進一步認為,以私人所有權為基礎、以自由民主為本質的憲政民主體制,既不是經濟發展的充分條件,甚至也不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同時也不符合中國當前的國情。

責任編輯: 江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708/1772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