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餐飲工業之暗:堪比「豬狗食」的,豈止預製菜?

「預製菜是豬狗食」,無非是翻版的「外賣正在毀掉下一代」。

周星馳主演電影《破壞之王》裡的斷水流大師兄,遇上對手了。

9月14日,人稱「地產策劃教父」的戰略諮詢專家王志綱做客了東方甄選直播間。在談到美食心得時,他對俞敏洪和董宇輝說:「你們吃的(都是)大路貨,(都是)什麼預製菜」,隨後來上了一句陸正耀聽了會罵人的結論——

我從來不吃(預製菜),那是豬狗食。

套用大師兄句式來說就是:我不是針對你,我是說在座各位吃的都是垃圾。

鋪墊完畢,他又朝著生活哲學升華:要懂得生活,吃就要吃獨此一家,別無分號;還表示,自己從來不吃連鎖店。

聽到這話,把港式點心餐廳開到北京上海的美食家蔡瀾沉默了。

依我看,說「預製菜是豬狗食」的王志綱老師,挺適合再甩來一句家族群必轉養生帖的標題:

外賣,正在毀掉下一代。

01

王志綱老師當然可以看不上預製菜。

預製菜沒鍋氣。可《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說了,「中國人的食物審美很講究鍋氣。」

預製菜跟鮮也沒關係。而喜好「聚物之夭美」的老饕們,就愛原生態、有機物、鄉野味,這些可以歸為一個字——鮮。

電影《艋舺》裡,作為幫派老大、老派黑幫大佬的geta就瞧不上用槍的,說槍「是下等人的武器」,出來混要靠拳頭靠刀。

語境調換,私房菜無異於刀,預製菜則相當於槍。

只不過,王志綱未必清楚什麼是預製菜。

三表老師說:「預製菜」三個字比網際網路黑話土一萬倍,把預製菜叫半成品,才是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的選擇。

約等於半成品的預製菜,如今已攻陷我們的生活。

根據業界歸類,它大致可以分成四類:

即食類,可以開封即食,如真空包裝的各類熟食。

即熱類,簡單復熱就可以吃,如自熱盒飯。

即烹類,基本無需烹飪技巧,如各類冷凍食品等。

即配類,需要烹飪技巧,如淨菜一類。

預製菜的常見分類

想要抵制預製菜,很簡單:別買熟食,別點外賣,別擼烤串,別嗦小龍蝦,別吃臘肉香腸……因為預製菜以往主要就是To B(向餐館飯店商超供應),To C的份額並不大。你可能都不知道,你在餐館裡吃的水果沙拉、酸菜魚是不是預製。

什麼嬰兒輔食,什麼袋裝螺獅粉,都是預製。

我們可能都想吃新鮮食材、匠心烹製,卻無時不在預製菜圍織的餐飲供應鏈包裹之中。

02

有意思的是,在王志綱迂迴「凡爾賽」過後,「專家稱預製菜是豬狗食」的話題上了熱搜。

跟「建議專家不要建議」的畫風有別,網民們一堆人力挺王志綱,把「敢說」「良心」之類的稱讚打在了公屏上。

預製菜=隔夜菜=料理包=添加劑=化學品=有害健康,成了很多人秉持的邏輯鏈。

「男子長期吃外賣,血液變成乳白色」「女子天天吃快餐,血漿變成豬油色」……這類新聞,似乎可作佐證。

偶有不爽者,也是不滿王志綱何不食肉糜、羞辱打工人:說「預製菜是豬狗食」,意思是我們成了豬狗?是我們不想專門請個傭人燒菜嗎?

這未必懟到了點子上:「預製菜是豬狗食」言論的本意,應該是說預製菜的品質堪比豬狗食物,而不是說吃預製菜的是豬狗。

王志綱稱從來不吃連鎖店。圖片來源:東方甄選直播間。

毋庸諱言,很多不合格的預製菜,連豬食狗糧都不如。但把預製菜中的「預製」兩個字去掉,也一樣成立。

食品品質主要看兩個層面:衛生,營養。理論上講,做到了質量管控、達到了食品安全標準的預製菜,在衛生上未必比部分小館子更糟糕;在營養上則要就食論食,合理冷凍保存、冷鏈運輸的即烹即配類預製菜營養損失較小,但即食即熱類的通常油重鹽多,營養流失也較大。

當然了,王志綱那番話的弦外之音,是對餐飲工業化生產的不待見。

本雅明說,「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失去了靈暈——藝術品變得可複製了,喪失了本真性。

王志綱說,工業化時代的美食失去了靈魂——可流水線式生產的餐食,沒有了鮮味,也沒有了匠心。

他其實是把預製菜的標準化規模化,跟百年老店手工製作美食的精品化做了對比。

二者確實有著匠心與技術維度的高下,但由此生成鄙視鏈,還用極具冒犯意味的「豬狗食」來形容預製菜,姿態多少有些高了。

所以別人很容易懟上去:這麼反對餐飲工業化,就別買油鹽醬醋了——那些也都是「品牌連鎖」的。

03

預製菜究竟是不是豬狗食的議題,其實關聯著很多更「底層」的命題:餐飲的傳統與現代、價值觀的左或右。

很多人都愛現切慢煮的私房菜,但這無法阻擋餐飲標準化成為主流趨勢。

公眾號餐飲O2O說:如果說1.0時代的餐飲行業,代表模式是「前餐廳-後廚房」,那順應時代和市場的2.0模式必然是「前餐廳-後中央廚房」,這輪預製菜的熱潮則指明了3.0模式:中央廚房+智能烹飪設備+預製菜。

這不光是御宅經濟、疫情宅家新常態與高頻加班場景下的產物,更是餐飲業現代化指向的圖景。

現代化內含了以生產力提升驅動效率提升的要求。

鮮食口感的確更好,但會導致食材低效利用,預製菜則用預製方式和冷鏈模式避免了食材的浪費。

鮮食製作的確更顯匠心,但現場切菜配製會累死後廚員工,預製菜則以後端供應鏈替代了前端現場製作環節,提高了出菜效率。

往大了講,預製菜對應的是伴隨餐飲業「工業革命」而至的新生態。

它的打開方式是清洗機、切菜機、包裝機等預加工生產線和冷藏車、冷藏箱、冷藏櫃等冷鏈物流設備,是後端供應鏈中央廚房和中台智能設施等。

憑著現代供應鏈與生產模式,推動了餐飲業的降本提效,正因如此,預製菜才會被看好將開啟萬億級市場。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9年-2021年,我國預製菜市場規模從2445億元增加至3459億元,年均複合增速為18.94%。預計到2026年我國預製菜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達到1.07萬億元。

而在趣店CEO羅敏折戟後,董明珠前不久透露格力將成立預製菜裝備製造公司,順豐更早之前舉行預製菜行業解決方案推介會,瞄準的也是預製菜的廣闊市場。

越來越多的餐飲、食品、零售巨頭參與到預製菜賽道中來。

資本想要的,是「再造肯德基麥當勞」,而不是村嶋孟(日本米飯之神)式的單店傳奇。

說這些,不代表要搞反向鄙視,認為預製菜比鮮食更高級。

「工業化生產」再怎麼先進,食品口味總是遵循著古樸的味覺美學邏輯。新鮮的,就是比冷藏的更可口些。尤其是那些即時即熱型食品,營養價值已大打折扣。

所以,我能自己買菜做飯,就絕不吃預製菜。

只是說,沒必要因鮮食更為難得,就把預製菜斥為聳人聽聞的「豬狗食」。

預製菜跟外賣模式的出現,都是必然。從正視新業態的角度看,它確實有不少問題,但沒必要用「豬狗食」字眼將其棒殺。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預製菜的滲透率就比中國要高得多。

04

預製菜沒那麼好,也沒那麼壞。鮮味上的退步,技術上的進步,是它的兩面性。

本質上,很多工業化、數位化產品都是「預製」。但相形之下,由於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就擺在那,餐飲預製的輿論挑剔程度會更嚴,容錯空間會更小。

現在看,預製菜在不同的人那是不一樣的事物。

在羅敏那,它本是新鐮刀。

在董明珠那,它是風口產業。

在王志綱那,它則是豬狗食。

從鄙視鏈思維去看待預製菜無可厚非,呼籲多吃健康食品少吃添加劑也很合理,但在預製菜問題上,適當代入些商業化市場化邏輯至少會更全面。

若動輒拿「豬狗食」說事,那當下的豬狗食未免有些多——

預製菜是豬狗食,外賣是豬狗食,連鎖店是豬狗食……

要不吃豬狗食,唯一的辦法似乎就是:回到小農式自給自足的時代去。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數字力場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926/1808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