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95後退休了:花了不到10萬塊,買下20年鬆弛感

「我才25歲,就過上了別人退休時的生活。」96年湯湯的人生軌跡似乎和大多數年輕人不同。

厭倦了城市的喧囂,懷著對自然和耕作的熱愛,大三休學兩年後,湯湯進山當上了「實習山民」,澆水、施肥、翻土成為她的日常。

去年年底,湯湯在浙江麗水的村落以3600元每年的價格租下一座房子,期限是20年。自此,她在山中擁有了自己的家。對她來說,學歷、高薪似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感受自己」。在山中,她如願以償地觸摸到了四季,但「田園牧歌」之下,鄉村也不吝給她考驗。

近段時間,「精神內耗」這個詞頻頻出圈,似乎也反映了城市人循環往復的生存狀態和無法跳出的怪圈。越來越多的人渴望卸掉枷鎖,逃向田園牧歌的生活。正如湯湯所說,她做了許多人想做,但不敢做的事。

以下是她的自述。

@湯湯的山居生活「

或許我適合做個農民」

去年年底,我在村里租下了一間山中屋子,給它起名叫「桐樹後」,這樣的日子我已經過了快一年。

而兩年前,我還在城市裡,循著社會時鐘的軌跡前進,那時的我並不快樂。

2017年,我到上海讀大學,學的數字媒體專業,這個偏技術型的專業讓我覺得枯燥乏味。我不願意天天對著電腦做視頻後期,想嘗試學點東西,於是在第一個暑假便找了一份實習工作。

實習工資很低,我只能住在離公司很遠的學校里,每天通勤5個小時以上。每日,天剛亮我就鑽進擁擠的地鐵里,下班後,天都已經黑了。日子機械般地向前,連陽光都是奢侈的,這讓我喘不過氣。

而鄉村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同。我喜歡山水,有空的時候會到江浙一帶的村莊採風,有時還會到鄉下的外公外婆家去。常常在城鄉之間切換生活,能明顯感覺自己身心狀態的差別。

鄉下的外公家在鄉下,我可以聞見風,早起沐浴陽光,聽見鳥叫,和城市離焦慮、擁擠、機械的狀態大相逕庭,或許我對山居的渴望從那時起便萌芽了。

堅定想法是在大三時。

很長一段時間,家中變故和爺爺去世讓我處於壓抑的狀態,這種壓抑藏在心底,在大三時突然爆發了。我的情緒和身體狀況開始出現問題,高血壓、心率不齊……沒來由地,我還會恐懼人群,嚴重的時候在人群中會想吐。那時,我甚至坐不了地鐵,每次坐到一半就只能跑出來。

我意識到,我得想辦法「自救」了。

除了「自救」,我也想停下來問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一直以來,自己就像籠子轉筒里的一隻小倉鼠一樣,被生活推著向前跑,從不停歇。按照既有的軌跡,我會繼續實習、畢業、工作,但我想停下腳步,找找答案,給自己一個「gapyear」,於是我休學了。

休學後,我到杭州實習了一年多,邊實習邊物色山居的村子。

2021年6月,在朋友的介紹下,我來到浙江麗水松陽縣的一個村落,黃牆黛瓦,馬頭牆高蹺,美得像畫一樣,人們稱這裡是「最後的江南秘境」。松陽縣有75個國家級傳統村落,村民說,我所在的村子已有800年歷史,靜謐又簡樸,古老而厚重,這裡滿足了我對鄉村所有的想像。

松陽的古村落在松陽,我結識了經營家庭農場的一對夫妻,他們踐行的可持續生態農業勾起我的興趣。我提出想找一塊地種田。但在他們看來,我只有不到一米六的身高、90來斤,就是一個從城市裡來的「細皮嫩肉」的小姑娘,「種田夢」就是在說瞎話。一再堅持下,他們答應我讓我先來農場體驗。

我開始了農場的義工生活,每天早上四點醒來看書,閒書、文學、農業技術都有,到六點再起床去幹活。幹活的同時,我在腦海中還可以反覆咀嚼書中的知識,這讓我感覺到身體和心靈都無比充實。

那些日子裡,我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日日下地勞作,慢慢學會了插秧、收割、拔草、移栽育苗,學會了使用鋒利笨重的機械農具,知道了怎麼與土壤相處……

我自己都沒想到,我能把農活干下來。我想,有人適合做畫家、有人適合做歌手,或許我適合做個農民。

湯湯在農場第一次學插秧

但其實,在租下房子、成為正式的「農民」之前,我也動搖過。

「我才25歲,是不是還是應該好好畢業、找份工作?」在做了一段時間義工後,我有了回校復學的想法。

2021年9月,我回到上海,在返回學校的地鐵上,看到周圍的人都抓著扶手,面無表情地低著頭,盯著手中的小屏幕,像被手機控制了,已經習慣了不看手機的我格格不入。那一瞬間我突然想哭,我無法想像,自己要在這樣的狀態里再過一年。

即使已經快到學校了,我還是改了主意,好不容易「治好了」自己,我不想再回到以前的漩渦里去。

很多人勸我克服一下,「就剩一年了,撐一下,拿到學歷以後會好辦很多」,但對我來說,比起一紙文憑,更重要的是保持當下的熱情和快樂,至少我現在能夠感受到自己。

我過上了退休時的「鬆弛生活」

我回到了山中,租下了這套一年3600元的房子,租期20年,做起了「實習山民」。

我的屋子是個兩層小樓,租下來的時候破爛不堪。為了改造它,我從山下來來回回往上背了超過1000斤的家具和物料,幾度差點崩潰。我把廚房的不進光的小窗拓寬,改成一個窗邊吧檯;把用不到的房門改成了嵌入式書架,把書桌安放在能看到竹林的窗邊,還置備了廚具、烤箱、咖啡機……這裡逐漸有了生活的樣子。

由門改造而來的嵌入式書櫃屋前有三畝地,我暫時開闢了半畝,到現在,種下了20多種植物。三四月份的時候開始種夏天吃的菜,茄子辣椒、扁豆、玉米、黃瓜;六月時,我又種下黃豆紅豆。現在這個季節,我開始育苗青菜,有上海青、甘藍、菠菜。在播種不同植物時,我觸摸到了更分明的四季。

天氣好的日子,時間都留在了田裡,幾乎只有在下雨的時候,我才能稍微歇歇,讀讀書,和朋友們打打趣,「晴耕雨讀」成了現實。

湯湯的菜地和收穫的玉米坐在小屋的窗前,竹林和藍天伴著我;勞作一天後回家做飯,眼底是鑲著金邊的粉色晚霞;種子播下後,能感受到生命在慢慢成長。自然很神奇,她什麼都不用說,卻可以治癒一切。印象很深的是,曾經有一個朋友來我這玩,她呆在小屋看著窗外就不想走了,離開的車票退了三次。

臥室的窗邊,能看見竹林和藍天

但在「田園牧歌」的濾鏡下,鄉村生活也毫不吝嗇地考驗我。

浙江的梅雨季節,連下了一個月的雨,我種的辣椒和番茄連一口都沒吃上就淹死了;到了七八月,極端的高溫又導致乾旱,地里連雜草都不長,村里甚至因為搶水起了爭執;我住的小屋窗戶沒有密封,要防蟲防蛇,防暑防雨,幾乎所有東西會發霉,我買了抽濕機,一開機顯示有98%的空氣濕度。

困難有很多,但感受困難的過程也讓我開始明白,焦慮的反義詞是具體。

比如剛搬到小屋的第二天,村幹部給我打電話讓我前半夜別睡覺,洪水太大了,屋子後面的山體可能會滑坡。崩潰了大約十分鐘後,我冷靜下來,想著如果真的衝下來了,也只能一步步解決住宿問題、把房子恢復原狀,那天我守到了凌晨才敢睡覺。

或許,當事情變得具體時,就不會想很多虛無縹緲的東西,「焦慮」也就無處遁型。

也有人問我,不焦慮,是不是因為鄉村的生活是單調的、一眼望到頭?但恰恰相反,到了村里後,我覺得我的未來有無限可能,而在城市的時候,我卻總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回想在杭州實習時,我租的公寓一個月要花四五千,加上水電、伙食等開銷,我一刻也不敢停。但在山裡,一年的房租只要3600元,我租了20年,已經算擁有了自己的家。更重要的一點是,在山裡,我降低物慾、遠離消費、非必要不購買,生活壓力小了很多。

沒有壓力,我可以做更多想做的事,我可以學畫畫、學陶瓷、學著怎麼演話劇,到了山里後,人生反而擁有了很多的可能性。

有朋友質疑我,「你能力這麼強,為什麼要逃到山裡?」但我認為,山居不意味著逃避,而是按照我想要的方式過我的人生。

我似乎探索了一種在山間「內卷」的生活方式。早晨耕作,最曬的中午和下午給公眾號兼職撰稿、營運自媒體,傍晚接著給作物澆水和追肥,晚上讀書然後早早入睡。我在工作、也在享受山間天地,雖然每天的工作計劃很滿,但忙完之後我依然可以去山上躺著看星星。只需要一台電腦我就可以做很多事,撰稿和營運自媒體都有一定收入,我體會到了作為「數字遊民」的自由。

在山上躺到天黑,能看見淺淺的銀河

看著我現在的狀態,我媽媽說,這麼多年,從來沒有看到我這麼快樂過,「你現在除了窮,真的沒別的毛病」。

即使有時候會因為收入不穩定、對未來不確定而擔憂,但是在山裡讓我變得踏實。或許是因為,在城市裡,人們被一個個deadline推著走,但在山裡不同,人們做事情是按年按月來算的。

第一次感受到時間坐標系的差異,是當時農場的老師說「我們這麼愛吃柳橙,來種顆柳橙樹吧,很快的,三年就可以吃到」。在山裡,三年原來是算快的,這對我的衝擊很大。

曾經我認為一件事情必須很快拿到結果,但原來生活本身就是一件長期的事,我不再只看一個個時間節點,而願意花20年來與這片天地相處。

今年5月,我開通小紅書帳號@湯湯的山居生活,希望我能成為一個媒介,讓更多年輕人連結到這片土地上。

如今,種地、兼職撰稿、營運自媒體、接待一波又一波的朋友……每天一睜眼就有干不完的活在等著我,似乎比在城市裡還忙得多。

但是我才25歲,就過上了很多人退休時才能過上的「鬆弛生活」,比他們提前享用了這片天地,多付出一點也是應該的——我這樣說服自己。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時代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07/1812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