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唐魯孫:吃在老北京

今日同和居

前門外大柵欄有一家叫厚德福的河南館子,門口是兩扇廣亮黑漆大門,一點也不起眼的小招牌,掛在大門裡頭,到了晚上,門口只有一盞鬼火似的電燈,烏漆馬黑。

初到北平的人,逢到有人請在厚德福吃晚飯,時常在大柵欄走上兩三個來回,也沒找著厚德福;因為他家的招牌大小不起眼,外搭著飯館子門口,實在看不出是個飯館子來。

據說從前厚德福是個鴉片煙館,後來一禁菸,仍沿用原名改成了飯館,開大煙館自然不需要明燈招展,可是改成飯館之後,老闆迷信風水,認為風水不錯,就一仍舊貫了,所以儘管門裡燈火通明、鍋勺亂響,可是門口一燈搖曳,怎麼看也不像個飯館子。

河南菜最有名的是吃鯉魚,厚德福的「糖醋瓦塊」的確比別家做得出色。筆者在開封鄭州都吃過這個菜,不是略帶土腥味,就是肉嫌老,實在吃不出妙在哪裡。據說黃河鯉講究當場摔殺下鍋,但是黃河水泥土味重,網上來的魚,一定要在清水一里養個三兩天,把土腥味吐淨,然後再殺才能好吃。

同時鯉魚是逆流而上的,所以魚肉雖然活厚,可是筋也特別堅軔,非得好手名庖,懂得抽筋的,先把大筋抽掉,肉才鮮嫩好吃,厚德福的糖醋瓦塊與眾不同就在此處,如果帶句話要寬汁,他一定附帶一盤先煮後煎的細麵條,拿油汁拌麵非常爽口開味,比起此地西湖醋魚拌麵,可以說滋味大有不同。

厚德福還有一絕「鐵鍋蛋」,端上來的時候一邊冒著輕煙,一邊還吱吱叫,熱香嫩三字可以說兼而有之。比別家用銅鍋烤出來的,似乎不大一樣。

糖醋瓦塊

北平的雲南館子,只有中央公園的長美軒獨一份,大家不要認為遊樂場所的飯館子,都是菜不好,而且亂敲竹槓的,長美軒就是例外,他家做菜所用的火腿,是真正從雲南來的大雲腿,一味「雲腿紅燒羊肚菌」,一味「奶油菜花雞樅菌」,除了昆明以外,恐怕只有長美軒才能嘗到這樣真正滇菜精華了。可借七七事變,抗戰軍興,這個館子也跟著關門了。

羊肚菌雞湯

民國二十年前後,北平又開了三家比較新派的山東館,是泰豐樓、新豐樓、豐澤園,同行管他們叫登萊三英,泰豐樓有個菜叫「鴛鴦羹」。這個菜最小要用中海盛,一邊是火腿雞茸,一邊是豆泥菠菜,中間用紫銅片搽上油彎成太極圖型隔好,上桌時再將銅片抽去,因為油的關係,兩不相混;一邊粉紅,一邊翠綠,不但好看而且好吃。

另外一道湯叫「茉莉竹蓀」,竹蓀湯以前在大陸本不稀奇,可是他家竹蓀湯有花香而無熟湯子味,宋明軒主冀察政務委員會時期,極愛喝他家的茉莉竹蓀湯,所以在廿九軍駐紮平津一帶時期,茉莉竹蓀湯算是當時一道時髦菜,還很出過一陣風頭呢!

今日泰豐樓(前門店)

新豐樓的拿手菜是「塌鍋比目魚」,本來塌鍋一類的菜是山東館的拿手活,可是新豐樓的鍋塌比目魚顯著特別好吃,後來廊房頭條擷英西餐館,有個「鐵扒比目魚」也很出名,他是把比目魚架在鐵架子上,用大磁碟托到客人面前自取,其實說穿了,就是脫胎新豐樓的比目魚,換個上菜方式而己。

豐澤園開在煤市街,在三英中屬於後起之秀,他家的「糟蒸鴨肝」,不但美食而且美器,盛菜的大磁碟,不是白地青花,就是仿乾隆五彩,盤上罩著一隻擦得雪亮光銀蓋子,菜一上桌,一掀蓋子,鴨肝都是對切矗立,排列得整整齊齊,往大里說像曲阜孔廟的碑林,往小里說像一匣雞血壽山石的印章。

這個菜的妙處第一毫無一點腥氣,第二是蒸的大功恰到好處,不老不嫩,而且材料選的精,不會有沙肝混在裡頭。至於後來一般王孫公子,到豐澤園吃每人每四十塊六十塊的自抹刀的大碎燴,等於替柜上出清存貨,那就不足為訓了。

今日豐澤園

小飯館

最後再談:第三種專賣小吃,不辦酒席的小飯館跟二葷鋪。在科舉時代,每逢大比之年,赴一京應科考的舉貢,一般有錢的公子哥兒大半都是帶足了盤川的。南方舉子對於純粹北方口味,有很多沒出過遠門的人,一時是沒法子適應的,於是帶一點江浙口味的,像禎元館,致美齋這類小飯館,就應運而生了。

北京小吃攤

致美齋最拿手的菜是「醬爪尖」。據先師閻蔭桐夫子說,蘇州狀元陸鳳石(潤庠)來京會試,忽然有一天想吃腳爪飯,於是教給致美齋灶上做,但是怎麼做也不對勁,後來陸鳳石點了狀元,大家都知道狀元愛吃他家醬爪尖兒,傳嚷開後,醬爪尖反到成了致美齋的名菜了。

今日致美齋飯莊

北方館子可以說都不會做魚翅,所以也就沒有什么人愛吃魚翅,但是南方人可就不同了,講究吃的主兒十有八九愛吃翅子。禎元館為迎合顧客心理,請了一位南方大師傅擅長燒魚翅。不久,禎元館的「紅燒翅根」,物美價廉,就大行其道,每天只做五十碗賣完為止。他家紅燒翅根,爛而入味,比起酒席上怒髮衝冠的魚翅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紅燒魚翅

東安市場有一家館子叫潤明樓,雖然樓上樓下也有幾十號雅座,可是仍然只能列入小館之流。整桌的菜他家也能做,可是總覺得有點婢學夫人,小家子氣、氣魄不夠,但以「雞絲拉皮」來說,東興樓的拉皮已經算不錯了,可是比起潤明樓的拉皮來,就分出好壞了。

先說他家所用的粉皮,是自家動手來做,不像別家到粉房去買現成的。如果您點個雞絲拉皮,關照堂倌一聲要削薄剁窄;您瞧吧,端上真正晶瑩透明渾然如玉,吃到嘴裡滑溜之中還帶著有點勁道。大陸各省的吃食,台灣現在大概都會做齊了,可是直到如今,還沒吃過一份象樣的拉皮。

台灣各大縣市都有餡餅粥,可是跟北平的餡餅粥完全兩碼事,北平的餡餅粥是清真教門館,只賣牛羊肉,在煤市橋,路東有一家,路西有一家,但是一個東家,叫做一東兩做!生意采二十四小時輪班制,東柜上門板休息,西櫃下門板營業,更番輪替,什么時候都讓您吃得著餡餅粥。既然叫餡餅粥,自然以餡餅最拿手。

他家有一種牛肉做的「大餡餅」,又叫「肉餅」,餡多油重,最受一買力氣老哥兒們的歡迎,油水足,又解饞。如果帶話要滿鐺的肉餅,那就比平常肉餅老尺加二,再大飯量的壯漢,兩個人也吃不完一個大肉餅。

今日餡餅粥(西單店)

牛肉餡餅

已故台灣省農林廳長金陽鎬在北通州潞河中學念書時期,有一次,潞河足球校隊到北平東單練兵場跟英國大兵踢足球,踢了個九比零大獲全勝,教練佟錦標一高興,請大家到餡餅粥吃滿雙餡餅,兩人吃了一個半,那算是吃餡餅最高的記錄了。

煤市街還有一家小館叫天承居,您要是想喝點保定府的「干酢兒」(土製黃酒),那您就上承天居去喝。他家的干酢兒永遠沒斷過莊,隨時供應,從沒缺過貨。大家到天承居,主要的是吃「炸三角",北平都一處也賣炸三角,那跟天承居比,可就差得遠了。

天承居炸三角不但肉選得好,肥瘦適中,吃到嘴裡沒有木木扎扎的感覺。就是做鹵用的肉皮也非常考究,全是從肉上現起下來的,到了韭黃季買賣一忙,還要專用兩個小利巴(小夥計)扦豬毛,所以他家炸三角所用的滷肉和鹵都高人一籌;同時包三角也有點特別手法,炸起來沒有裂嘴兒的三角,既不裂嘴,就不漏湯。油鍋里不漏湯,炸出來的三角,自然個頂個的一律金黃顏色,絕沒焦黑起泡的情形。

從前有位南方老客,自命老北京,有一天吹來吹去,把一位北平老鄉實在吹煩了,心裡一冒壞,三說兩說,哥倆出南城下小館到天承居吃炸三角,等炸三角一上桌,南方老客吭哧一口,一股熱鹵直濺鼻孔,長袍油了,舌頭燙得也起泡了,心知吹牛過份,讓人陰了一下,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從此再也不敢胡吹亂嘮了。

炸三角

都一處的炸三角雖然比不上天承居,可是他家的"疙瘩湯"也算一絕,大家都管他家的疙瘩湯叫"滿天星",疙瘩只比米粒大一點,不粘不沱,顆粒分明。有的南方人吃麵食,最初只會做疙瘩湯,又叫麵疙瘩,用湯匙一挖一團下鍋,吃得人人皺眉,真是食不下咽,等到嘗到都一處的滿天星後,才發覺敢情北平的疙瘩湯,是旱香瓜另一個味呢。

今日都一處

正陽門大街路西有一家小館叫一條龍,既沒有什麼拿手好菜,也沒有什麼出色的蒸食,可是買賣老那麼興旺,因為當年乾隆皇帝微服出官,曾經在這個小飯鋪歇過腿兒。為廣招徠,於是把皇帝老倌走過的路,用土墊高起來,楞管他叫御路。凡是來到北京逛逛的人,都要去瞧瞧,因此出了名,生意鼎盛。

要說吃,他家只有褡褳火燒做得不錯,他的特色是餡兒花色預備的齊全,您要吃什麼餡有什麼餡,現拌餡現包現做,大冰盤裡堆有一尺多高的餡子材料,除了肉餡之外,海參、皮蛋、海米、木耳、胡蘿蔔、韭黃、白菜、菠菜、粉絲、鵝黃翠綠,排列得整整齊齊,非常惹眼好看。同時他家的撻褳火燒包得非常小巧精細,比起此地單擺浮擱,比春卷還要大一號撻褳火燒,似乎中看多了。

褡褳火燒

北平還有一家小館子叫穆家寨,掌柜兼掌廚的穆大嫂,人都管她叫穆桂英,這位穆桂英是聞名不如見面的一個黑粗矮胖的中年婦人。教門館只買牛羊肉,他家"炒貓耳朵"最出名,炒貓耳朵要輕油大火勤翻勺,炒得透,那就要靠臂力腕力了。穆大嫂一過五十,就不大親自下廚了,可是碰到老主顧點將,她偶或仍舊錶演一番。

東四牌樓隆一福寺街有一家小飯館,一進門靠東牆就是一排大灶,他的名字叫灶溫,大家叫白了都叫他遭瘟。

他叫灶溫是有原由的,剛開張的時候,本來是一家茶館,可是茶客有時自帶青菜魚肉蒸食麵條,他也可以代炒代蒸代煮,借他的灶火,溫您的吃食,所以叫灶溫。據說這個館子明朝崇禎年間就有了,民國初年開徵營業稅,財稅機關因為查鋪底,才查出來。要是真的話,那比廣和居還要老,大概得算全北平最老的飯館了,傳言他家最初就只是給茶客炸醬煮麵條,所以要吃炸醬麵,他家的肉丁或"肉末干炸"是最拿手的。

灶溫對面有一家羊肉床子叫白魁,一立夏就開始賣燒羊肉了,跟灶溫借個中碗,到白魁切點羊排叉或是羊腱子,寬湯加點鮮花椒蕊,再來上麵條或是雜麵,到灶溫一下鍋,那真是要多美有多美。

今日白魁老號飯莊

後來,民國十八、九年,北平在山西派勢力之下,很時興了一陣女招待,大名鼎鼎的小金魚,就是在灶溫哄起來的,女招待鬧哄了兩三年,灶溫老闆一看情形不妙,於是又停用女招待,恢復本來面目,仍舊以"代肉餡的鍋塌豆腐"、"燴白肉丁加糟"、"小碗干炸"多搭一扣的炸面來號召了。

北平大大小小飯館還有若干沒有寫出來的,以上不過是舉其犖犖大者,讓沒有到過北平的人領略一下當年故都風貌。

(註:本文作者:唐魯孫(1908-1985),滿族,他塔拉氏,本名葆森,字魯孫。鑲紅旗人,珍妃、瑾妃的堂侄孫。本文原題《吃在北平》,選自季劍青編《北平味兒》,三聯書店2014年。)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群學書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107/1826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