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洪雅芳:在香港之外重建香港──BNO移民兩年,離散港人怎樣在英國繼續發聲?

作者:

在港人農曆新年活動上,對港人表示理解且友好的史考利,在活動結束後就在Twitter發了祝福語"恭喜發財",用的是簡體字。

在政治難民比例高的英國,如何在政治難民群高舉的議題中脫穎而出,確保香港議題持久不衰是極大挑戰。港僑協會創辦人鄭文杰這麼看:"這好像是在比較討論聲量、比誰紅不紅,各方人馬都得求神拜佛了。"

鄭文杰從前為英國駐香港領事館職員,在2019年8月他在前往深圳出差的路上被中國國安人員扣押,直至11月才被釋放回港。隨後他流亡英國,創辦"英國港僑協會",該組織是英國政府"歡迎香港人計劃"資助的五大全國性組織中,唯一由港人創辦。鄭文杰認為,民主運動若限於前線,容易邊緣化與消逝,因此必須在英國社會內部落地生根,才能發揮作用。

流亡港人鄭文杰在英國創辦第一個服務移民港人為主的組織"英國港僑協會",港僑協會是目前英國規模最大的港人組織。圖為鄭文杰在港僑協會的倫敦辦公室。(攝影/洪雅芳)

阻止"中國駐英領事館遷址案"的啟示

過去幾個月,鄭文杰與同為流亡港人的鄺頌晴,意外聯手阻止中國駐英領事館的遷址案。

26歲的鄺頌晴,在2022年中被延攬進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負責香港事務。2022年10月,港人在曼城中國領事館被毆事件之後,她立刻為受害者組織記者會,請來各黨議員,在英國主串流媒體前批判中國領事館的暴力,呼籲英國政府強硬表態,將中國外交官驅逐出境。

2022年12月,北京主動召回6名涉事的外交官。雖然結果不如港人預期將其驅逐出境,但這起衝突餘波蕩漾,間接促成中國大使館遷址案的夭折。

中國駐英大使館原本預計在塔哈姆雷茨區(Tower Hamlets)建造中國在全歐洲最大的"超級大使館"。2022年底,遷址案審核進入最後階段,中國大使館當時在環評、安全與建築結構都已順利取得城市計劃官員的認可,甚至找來倫敦警察廳背書,有信心維護使館內外的安全事務,遷址案審核過關看似箭在弦上。

而鄭文杰剛好是該區居民,最初他認為難以撼動這項遷址案,只想著折衝方案,倡議使館附近街道改名為"香港路"、"維吾爾族路"、"天安門路"等等。"我兩年前信心不夠,懷疑這麼大的規劃,真的會被否決嗎?"鄭文杰說。

隨著他對英國社區逐漸熟悉,開始接觸當地居民組織協會,意外發現當地有龐大的穆斯林社區,便即刻找了維吾爾族人合作。而後再加上藏人,甚至中國社區裡的反共人士,最後竟串連成一股得以與中國政府抗衡的反對聲浪。

天時地利人和,曼城事件在遷址案決議日前爆發。決議的當日,市議員海珊(Kamrul Hussain)現場問中方代表"從曼城事件看來,中國政府似乎不能控制自己的外交官,中方要如何確保居民的安全?"這個問題為這場對決定了主調,也決定了勝負。

"曼城事件有絕對的影響,讓英國社會意識到中方的威脅,"鄭文杰說。最終,這項計劃於2022年底遭到倫敦塔哈姆雷茨區議會否決,半路夭折。中方提出上訴,6周後,大倫敦市政府再度維持駁回決議。

議題熱度下降、14萬居英港人面貌多元,"重建香港"之路怎麼走?

間接在遷址案上使力的鄺頌晴是香港本土派人士,她先前是"鍵盤戰線"發言人、港人熟知的"滑鼠娘娘"。她從抗爭前線轉到國際遊說的位置,深刻體會政策倡議相較社運,更能快速地看到結果。

流亡港人鄺頌晴2022年中開始任職於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從事國際遊說工作,為香港發聲。圖為鄺頌晴在IPAC的倫敦辦公室對面街頭。(攝影/洪雅芳)

不過,反送中運動已過去將近4年,大有塵埃落定之勢,鄺頌晴也擔憂香港議題熱度持續下降,政治籌碼降低。她建議,港人集會的時候,不要只是聚在一起,"而是要思考我們到底要什麼,要英國政府為我們做什麼。"

另外,港人社群內部對於積極發聲出現雜音,有人認為居英港人不應予取予求,會影響香港人的形象。但鄺頌晴認為,"居英港人就是英國國民,不要想著是寄人籬下,我們有權參與政治。"

在"重建香港"路上,14.5萬居英港人的想像和執行路徑各有不同,眾聲喧譁中,是否能逐漸成為多音共鳴?

鄭文杰表示,一錘定音的時機尚未成熟,也容易帶來許多爭議,當下居英港人正在從實踐中尋找共識,而產生共識有其節奏,終會慢慢浮現。

身為學者的江瑞婷則提出,港人該思考何謂真正的民主。她認為,民主並非香港人的單一敘述,也非只與支持民主運動的多數港人有關;在創建身份認同時,亦必須思考如何在內部擁抱更多元和包容的香港身份,如納入那些與中國關係親近的少數人。

居英港人的重建香港工作,現階段多著重於文化層面,若要再往政治光譜的極端走,有現實上的困難。鄺頌晴坦承,英國議員普遍以一國兩制的框架理解香港,雖有私下表示理解港獨主張者,也無意願公開支持"分離主義"。她在目前的位置上不會、也不可以公開表達立場。

但現實沒有阻止居英港人在各自光譜上匍匐前進。在歷史未迎來拐點之前,港人持續在各自崗位發揮影響力。

農曆年前,傳來香港兩位建制派議員──李梓敬及簡慧敏──受邀3月到英國參加議會交流的消息。鄺頌晴在年前受訪時微笑著說,"我們要想想怎麼好好迎接他們。"

農曆年後,英國議會以香港的政治參與權利受嚴重侵蝕為由,宣布撤回對兩位建制派議員到英國交流的邀請。

而Amy持續從微小處著手,在日常生活中做抵抗,一有機會就和鄰居們大談香港2019年的民主運動。她隨身攜帶的小包包上,掛著一塊顯眼的牌子,上面寫著"我系香港人/I'm From Hong Kong, not China."這塊牌子跟著她遊走在英國街頭,對著無數在街頭相遇的陌生人發聲"我是香港人"。

居英港人Amy移民後,在背包上長掛這個牌子,在英國街頭無聲地宣示自己的身份認同。(照片提供/Amy)

※本報導為《報導者》與自由亞洲電台RFA)中文部共同製作。為尊重受訪者意願,文中Amy為化名。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215/1867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