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美媒:就美中關係而言,兩軍高層不交流其實不是最糟糕的…

作者:

「美國及其盟國需要繼續我們過去幾年所做的事情,那就是在西太平洋進行更多的部署、更多的演習,以及打造更多的多邊關係,比如與印度、日本、澳大利亞和美國的四方對話機制。這些事情需要繼續進行,需要加速,像AUKUS(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的潛艇一樣,因為這將對北京施加更大的壓力,迫使其更認真地對待美國的接觸。只有這樣中國更有可能了解美國的立場。這不僅僅是言語。這實際上是可以看到的東西,他們實際上可以感受到美國的實際利益和紅線是什麼。」

這也是拜登政府一直在做的。事實上,自2022年5月以來,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一直是加強自身建設,協同盟友,與中國競爭。

美中對對方都有「原始的恐懼和焦慮」

布林肯6月19日訪問北京後,美國其他內閣成員也計劃訪問北京,其中包括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和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氣候變化問題特使約翰·克里(John Kerry)。另外,中國外長秦剛也表示將在兩國商定的未來某個日子訪問華盛頓。

但是,前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總統特別助理和東亞事務高級主任韋德寧認為,兩軍缺乏交流對美中關係整體而言是個危險赤字,需要得到解決。

「事實證明,在與華盛頓的關係方面,中國軍隊是中國政府中最不值得信任的部分之一。它是國內的主要參與者,可能會對兩國關係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和平研究所的成斌相信,兩軍無法交流確實成問題,但是,比美中兩軍無法對話更嚴重的事,美中關係繼續下滑,雙方幾乎在所有問題上都存在嚴重分歧。

「我們有一長串美中存在分歧、嚴重分歧的清單。非常非常激烈的分歧。中國認為美國公然干涉中國內政。中國認為美國是為了遏制中國。中國認為自己應該能夠從荷蘭購買先進的光刻設備,而美國和歐洲正在聯手對付中國,就是因為中國試圖創建自己的晶片產業。這些本身不是國防問題,它們和國防有關,中國再次認為其戰略安全正受到美國的威脅。」

荷蘭政府在6月30日公布了晶片製造設備的出口管制措施,新規定限制最新型號的極紫外光刻設備出口到中國,該項出口管制法規將從9月開始生效。荷蘭的做法與美國保持了一致。由於擔心中國的人工智慧能力可能會加強北京的軍事和安全機構,從而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威脅,拜登政府去年10月出台晶片法案,對可能出口到中國的先進半導體和晶片製造機械類型發布了全面限制。

成斌認為,美國對中國的看法也一樣。美國也一樣,美國不僅將中國視為糟糕的貿易夥伴,也認為中國是國防和軍事方面是非常危險的對手。雙方在經濟、智慧財產權、甚至芬太尼問題上都有分歧。

他說,「所有這些分歧匯聚在一起就造成了雙方對彼此的不信任,也沒有多少的善意讓彼此可以利用。」

方大為(David Firestein)是美國喬治·布希美中關係基金會總裁,他6月28日在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的一次有關美中如何共存的研討會上說,這些在媒體上占據主要位置的分歧通常是美中關係中更深層問題的體現。他說,美中之間存在結構性差異、存在文化、文明、意識形態、外交政策學說差異,國民心理上也不相同。

他說,從結構性差異來說,美中對彼此都存在「原始的恐懼或焦慮」,雙方都相信對方會給自己帶來災難性的危害,而這將讓美中關係複雜化。

「從中國人的視角來看,美國確實是世界上唯一有能力、也可能有意願一勞永逸地終止共產黨在大陸的統治的國家。中國就是這樣看美國的。在談論合作的概念之下,隱藏在外交禮儀的表面之下,中國對美國的能力存在著根本的恐懼。從美國人的視角來看,中國確實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真正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生活品質和生活方式,使其惡化的國家。主要是通過經濟和技術的方式,未來幾十年,通過經濟來影響我們的社會。」

他說,這樣的看法不會消失,導致雙方對基本事實的認知都不一致。

美國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的基幸格中美關係研究所主任戴博(Robert Daly)在同一個研討會上直言,美中目前就是陷入了新冷戰。

「我們在進行新的軍備競賽,其中包括核武器,包括西太平洋的真正戰略困境和台灣的潛在爆發點。我們又回到了『確保相互毀滅』的(時代)……我們雙方都在構建聯盟和准聯盟。拜登總統說這是一場民主與威權主義之間的全球戰爭。雖然我碰巧認為這個表述是錯誤的,但這是意識形態的部分。兩國都在公開競爭塑造全球秩序。就像一些公開的民意調查信息所討論的那樣,這兩個國家的人民彼此更加疏遠。因此,我們面臨著貿易戰、科技戰、核武器、種族、新聯盟、意識形態競爭、全球秩序、競爭和疏遠。告訴我,這如何不是冷戰?」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6月28日在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表示,美國與中國的關係是「長期競爭」,沒有「明確的終點線」。美國必須找到一種在激烈競爭中與中國「和平共處」的方法。外交關係協會會長理察·哈斯(Richard Haass)提醒,「和平共處」正是主導和被用來描述當年美蘇關係的詞彙。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702/1921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