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數據顯示中國陷入通縮 中共壓制不利消息

2023年4月11日,一名顧客在中國東部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家超市購買蔬菜。

中共政府已向國內經濟學家施壓,要求他們不要提及中國經濟陷入通貨緊縮的可能性,同時公開否認經濟面臨任何通貨緊縮風險。

中共國家統計局周三(8月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的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3%,這是兩年多以來的首次下降。同時,工廠生產者的出廠價格已連續10個月下降。房地產價格暴跌。中國經濟正式陷入通縮。

與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在COVID疫情結束後迎來的消費暴漲相反,被抑制的中國消費需求沒有出現預期的持續性反彈,而是在短暫反彈後重回疲軟,老百姓不願意花錢,企業不願意再投資。

中共官員上周要求地方和省級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鼓勵消費者花錢。但中央政府一直不願出台刺激經濟增長的惠民政策。

英國廣播電台(BBC)報導說,康奈爾大學經濟學家埃斯瓦爾·普拉薩德(Eswar Prasad)表示,對中國復甦來說,最重要的因素是重塑投資人和消費者的信心。

曾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區負責人的普拉薩德說:「真正重要的一點是政府能否讓私營部門重塑信心,家庭能夠外出,多花錢而不是多存款。商界開始投資,這在目前還沒有實現。」

中國上一次CPI負成長是在2021年2月。

香港科技大學客座教授艾西亞(Alicia Garcia-Herrero)告訴BBC說:「通縮不會對中國有幫助。債務問題會變得更加沉重。這些都不是好消息。」

「這顯示中國的內部需求很弱,同時來自全球其它地方的需求也在減弱,很讓人擔心。」她說。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中共監管機構已向經濟學家、分析師及研究人員施壓,要求他們避免討論中國通縮及資金外流等負面評論。

淡化通縮只會適得其反 經濟更難擺脫下行漩渦

《華爾街日報》報導說,通縮對於中國這樣債務負擔沉重的國家來說尤其危險,因為這會增加借款人的償債成本,並可能促使他們減少消費和投資。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的數據,中國的債務總額在2022年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近三倍,這一比例高於美國。

但是中共官方不肯承認這一壞消息。

中共國家統計局官員付凌暉在7月17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曾表示,「總的來看,中國經濟目前不存在通貨緊縮的現象,下階段也不會出現通貨緊縮。」

康奈爾大學的普拉薩德警告說:「中國的現實情況看起來正愈發嚴峻。北京淡化通縮和增長停滯風險的做法可能會適得其反,令中國經濟更難擺脫下行漩渦。」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波森(Adam Posen)上周在《外交事務》雜誌撰文將中國出現的經濟疲軟叫做「經濟長新冠」(economic long COVID),認為中國的經濟困難不僅僅是過去3年的極端清零政策,而是過去幾十年的系統性問題堆積所致。

中國的經濟發展自20世紀90年代初起就一直不平衡,增長主要靠投資和出口,同時壓低工人工資,限制中國家庭的投資選擇,使他們只能把錢投在買房和建工廠上,因為沒有別的選擇。

現在,中國面臨著住房和工廠預計會長期過剩的問題。與此同時,中國的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年輕人失業率飆升。因此,許多人買不起或不需要新房——以及購置新家所需的電器和設備等。

波森表示,中國的「經濟長新冠」拖累增長不會是短暫的,可能會困擾中國經濟多年。而唯一可靠的藥方是說服中國民眾和私營企業堅定地相信,政府對經濟生活的侵入是有限度的,但對獨裁政策來說,這藥方是無法奏效的。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810/1939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