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溫克堅:穆迪敲響的警鐘將會持續迴響

作者:

從理論上講,債務/GDP比例不可能無限增長,如果單位GDP增長抵不上單位債務利息,就會導致明斯基時刻。按照官方最低利率,300%的債務年度最低利息也即將達到6%,幾乎等於目前的GDP增速,中國的債務增長空間資產報酬率已經不足以支撐債務的利息負擔。

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認為,過往幾十年的經濟增長有一個重要的特徵,那就是投資驅動--其實質也就是債務驅動的增長模式,由於債務規模越來越大,投資收益率遞減,根據國際經驗數據,我國宏觀槓桿率已超過加槓桿有利於經濟增長的拐點值,增加單位GDP所需的增量債務不斷擴大。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表明,2011年-2015年我國邊際槓桿率(增量債務/增量GDP)從158.7%上升到406%,

中國債務的這種整體圖景讓人觸目驚心,但當分別考察地方政府債務和非銀行金融行業債務時,問題顯然更為嚴峻。

根據徐忠的研究,截至2016年末,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15.32萬億元,加上納入預算管理的中央國債餘額12.01萬億元,兩項合計,我國政府債務27.33萬億元。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GDP初步核算數74.41萬億元計算,2016年我國政府債務的負債率(債務餘額/GDP)為36.7%,低於歐盟60%的警戒線。不過如果考慮城投債、各種其他隱性負債,以及融資平台以國企身份繼續借款舉債等問題,政府負債則極有可能超出了60%的政府債務警戒線。

世界銀行(World Bank)警告,儘管北京方面已要求地方政府遵守財政紀律,但經濟增長的壓力,使得地方政府仍然依賴於預算外借款。據英國《金融時報》獲得世界銀行在3月份的一份保密報告發現,"政府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融資以種種複雜方式交纏在一起,在實踐中很難釐清。"該報告撰寫者發現,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負債增長速度從2014年的22%攀升到2015年的25%,並在2016年上半年保持在22%的高位。

事實上,對績效合法性的渴望,使得地方政府不可能接受經濟低增長帶來的社會和政治壓力,而在改革政策缺席,經濟自由化難以推進的背景下,通過不斷增加債務槓桿來驅動增長几乎成為他們唯一的選擇。

不過比地方政府債務更為嚴峻的是非金融企業部門,央企,國企,地方政府融資平台,以及少量政商關係密切的大型民營企業,成為這個類別項下大部分債務的貢獻者。比如僅僅中國高鐵總公司一家的債務總額就接近5萬億,山西7大國有煤礦集團債務超過萬億,坊間傳言,恆大集團債務超過6千億,海航集團超過6千億,萬達集團超過4千億,前一段時間發生債務危機的東北特鋼負債700億,遼寧的輝山乳業超過400億——這個清單可以很長很長。

這些擁有巨額債務的企業,都不是普通的市場主體,近水樓台先得月,和權力特殊的孽生關係使得他們可以無視通暢的資產報酬率的約束,通過債務高槓桿快速擴張。以中國高鐵為例,承擔著某種基礎設施鋪設,實現全國鐵路互通互聯的使命,另外也是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承擔者。國家需要通過積極財政政策拉動經濟增長的時候,最直接的,最符合路徑依賴的表現就是鐵公雞等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而近年來高鐵尤其是重中之重。但從商業邏輯而言,高鐵建設的投入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債務黑洞

即使是以輝山乳業為代表的一些民營企業,梳理其巨額債務形成過程,可以說和地方畸形政商關係有極大關聯。從宏觀視角來看,有能力在債務端加槓桿的往往是國有企業或大型民營企業,債務擴張往往伴隨著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對債務端是一種補貼,而對資產端則是一種掠奪。

因此,有研究者認為,如果沒有解決國有企業公司治理問題,地方政府的財稅軟約束不能抑制其拼命擴大債務的動力,那麼任何階段的債務下降、任何方式的去槓桿都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更近一步說,因此,要分析中國巨額債務,就要分析巨額債務結構,要分析債務結構,就要分析宏觀經濟政策,要繼續分析宏觀經濟政策,人們可以看到執政意圖,這樣層層抽絲剝繭之後,對債務形成過程就才有基本的理解,也因此才會明白,如果沒有政治層面的結構變化,目前的債務問題只會繼續惡化,而不可能得到合理改善。

巨額債務對貨幣政策也形成了某種裹挾。大部分債務承擔者都是有強大實力的央企和地方政府投資平台,為了降低他們的融資成本,延續他們的債務安全邊界,央行往往被迫通過貨幣寬鬆政策,甚至一定程度上的有意識地刺激通貨膨脹,來降低債務壓力,而與此同時,在人民幣匯率端,帶來了貶值的壓力,在回應不同的政策目標,和不同的利益群體博弈過程中,央行捉襟見肘,缺乏騰挪空間。

金融風險積聚,房地產泡沫擴大,銀行不良貸款升高,資本流出和人民幣貶值壓力增大,中國的債務危機已經山雨欲來,讓形勢雪上加霜的是,在這個關鍵節點上,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川普的稅收改革,國際資本流動,人民幣貶值等相互關聯的因素,將會以特別的方式影響中國的債務危機。

達摩克利斯之劍何時落下來?沒有人能準確預言未來,但歷史上金融危機的故事已經提供了一面鏡子,從中能看到很多中國經濟體的影子。穆迪的評級調整將是一次反覆迴響的警鐘:一場債務危機既然已經形成,那麼就不可能悄無聲息的消失。

2017年5月26日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206/1986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