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12萬一次的局,逼瘋了多少上海中產

當大伙兒終於開始習慣,在上海,「散步遛彎兒」叫「city walk」,這兩天,一組「高淨值·老錢風·city walk」標準流出,又令無數網友拍案而起——

當大伙兒終於開始習慣,在上海,「散步遛彎兒」叫「city walk」,

這兩天,一組「高淨值·老錢風·city walk」標準流出,又令無數網友拍案而起——

你以為的city walk,跟著嚮導和陌生人城市一日游;

實際上的city walk,你想參加?對不起,你有錢嗎?

你身上的衣服加起來,有13000塊嗎?

你從頭到腳的配飾,有50000塊嗎?

你背的包,有40000塊嗎?

你穿的鞋,有10000塊嗎?

更離譜的是,遛個彎、散個步,你還得交錢。

有網友扒出了這個「高淨值city walk」的報名費,居然高達5200rmb??

啊?不是,你再說一遍,當一回街溜子要花多少錢??

這要是沒錢參加,純純行人,見到這伙自費city walk的高淨值人群,還得自動讓路、匍匐在地是吧?

這種噱頭拉滿的荒誕景象,堪稱《小時代5·老錢時代》,郭小四再也不怕後繼無人啦。

不過,再瞅瞅本次活動方的上海IP,一切又仿佛合理了起來。

畢竟在很多人印象中,在上海,花錢一直像呼吸一般簡單。

今年夏天,一款指甲蓋大小、還不夠塞牙縫的可頌,從上海甜品店橫空出世,被網友們稱為」白月光「。

之所以」能記一輩子「,並不是因為多好吃,而是其超凡脫俗的價格——

20元,4顆。

儘管被網友質疑定價不合理,

但據店員介紹,這款迷你可頌已經賣了一兩年了,銷量一直不錯,買的人特別多。

有人上傳了一張逛街吃麻辣燙的結帳單據,有網友一看「15」,尋思這不是正常價嗎,有啥好吐槽的?

後來才知道,是選了15樣小菜,還用了團購,最後結帳138元。

別處的街邊小吃,到了上海高攀不起。

有人帶德國朋友在靜安吃印度菜,一看菜單兩個人都傻眼了:

可樂30元一瓶,米飯23元一碗,連礦泉水都要30塊錢。

最後兩個人面面相覷,硬著頭皮掏了399元,就圖上這點兒東西,

被網友銳評,比在瑞士吃還貴。

還有人在上海吃到了42塊錢的可麗餅。

裡面加了什麼豪華食材呢?

麵糊、巧克力醬、半截香蕉,最後再灑上一點花生粉,沒了。

42塊錢一個餅,啥概念?

我可以在香蕉攤吃成大母猴子,在蜜雪冰城喝成巨人觀,在華萊士辦婚禮了。

還有人在上海的一家餐廳,點了一份蔬菜沙拉,結果端上來一看,

兩個小玉米筍、兩截菜心、幾個孢子甘藍,搭配一盤蛋黃醬。

合著沙拉輕食的第一要義,就是讓人連蔬菜都吃不飽??

就這,還要58元,

被人評價:「感覺這食材去菜市場都可以撿到。」

再扒扒評論區,

更多IP為上海的網友分享出了當地物價,進一步衝擊著網友的金錢觀——

88塊錢的幾根春筍;

98塊錢的幾顆豆腐

甚至還有98元一顆的茶葉蛋。。。

一個真敢要,一個真敢給。

就。。一個人上網真的挺無助的。。。

更弔詭的是,即使價格貴到離譜,隔著屏幕都能聞到一股智商稅的味道,

但卻依然阻擋不了源源不斷的年輕人去拍照打卡、跟風購買。

這種精緻、高消費的「滬上生活方式」,讓前去旅遊、學習的外省人們大為震驚,

畢竟,當人們在東北吃著10元24個菜的街頭盒飯,滿嘴流油的時候,

上海網友正在因為終於吃到了20塊錢的雞蛋瘦肉腸粉而沾沾自喜,

就...

雖然比不上廣東腸粉正宗,但好歹自己很會過日子......

而上海一份價值108元的日式炸雞塊定食,

要是放在東北早市,足以買到3天9頓飯的伙食。

這就讓大伙兒越來越形成一個刻板印象——

對比其他地區物價,想要在上海生活,需要花費極高的成本。

上海,因此被稱為「滬國」,以顯示其與眾不同的尊貴地位;

還有人發明了一套「滬國貨幣計量方式」——「滬幣」,匯率如下:

1滬幣=6人民幣=25東北幣

「滬簽」也應運而生——

外省人想進入上海,你得先去「滬國大使館」面簽。

從前期的材料、造型,到技能測試、筆試、面試,都要一絲不苟地準備。

有人貼心出了「長期(5年期)滬簽辦理面經」、《滬上都市精緻生活圖鑑》,祝福大伙兒面簽一次過——

首先,上海作為全球咖啡門店數量最多的城市,咖啡一定是必考題;但星巴克已經平平無奇,Manner和M stand是普選,最好的還是單價50元往上走的精品特調咖啡。

吃飯要吃omakase,一切看當天的食材和廚師的即興發揮,不要抱怨分量小。

平常午餐得去輕食餐廳wagas、gaga啃啃羽衣甘藍,品味打著健康餐名號的減肥餐。

自行車(非共享單車)的牌子鎖定在Tokyobike、2wheels、小布,記得多練30秒摺疊好小布,要考。

雅思得8分以上;雖然7分出國足夠了,但距離滬簽5年前還差了點。

與此同時,多鄰國app上,至少在學一門小語種,能進行日常基礎對話。

畢業院校是QS排名前50,可以加10分。

最最重要的是,身上一定要有相機單品,這才是一切生活方式的落點——「出片」;不能是笨重的尼康、佳能,也不能光有ccd,還得配齊富士xs10及以上機型。

尤其,注意藏好黑歷史:

如果被查出你有蜜雪冰城或者幸運咖的消費記錄,還吃過華萊士,

那完了,你已經G了,拒簽的黃單子是沒跑了。

(指吃喝華萊士、蜜雪冰城之類的低廉商品會被上海人瞧不起)

直至今日,如果在上海問一句「周末一起citywalk嗎?」

你很可能會被反問「滬簽辦下來了嗎,就敢去city walk?」

普通人到了上海,可不敢出去瞎逛,

因為即使吃個飯,食物也會用價格羞辱你。

至於蜜雪冰城?不好意思,在上海,人們只敢在下水道里偷偷服用。

「當代滬簽面經」,不歡迎底層打工人。

不難看出,以上這些梗,源於年輕人對上海物價和滬式精緻生活風氣的反諷。

來自全國各地的IP,在調侃滬上生活方式這件事上,罕見地達成了共識。

但其實,在這些網際網路樂子視頻下方,也有不少「老實人」為上海正名:

有上海外地人現身說法,用堪稱平價的食物,戳破了虛假的消費泡沫:

至於上海土著更是emo——

那些所謂的「新興的中產必備三件套、全家桶」,其實自己基本看不懂。

真要照上面的滬簽標準走下來,恐怕自己得被開除上海戶籍了。

如此生活三十年,今在網絡被拒簽。

對於很多上海土著來說,喝咖啡只是一種隨意的生活方式,不會拿來彰顯優越感。

有人說每次看到這類評價自己老家的筆記,都像是在做夢一樣。

(@徐洋Bit3)

有沒有一種可能,

不是每個上海人,都要把自己的生活過成小金書里的模板和圖鑑。

這句話,也可以套用在每個人身上。

說到底,「滬簽」,是一種社會身份的區隔。

真實的上海富豪上流們,或許坐擁有錢有閒的日常,也因掌握話語權,更容易成為優質生活的權威。

但更多時候,所謂的「精緻生活方式」,只是媒體和各大商家兜售給年輕人的概念。

他們精通構詞,善於造夢,用消費水平將人分為三六九等,用禮儀規則、菜式吃法、品牌知識......製造出一道道階級之牆。

就像法國社會學家鮑德里亞,在其著作《消費社會》中提到:

「今天的消費社會中,人們從來不消費物的本身,人們總是把物用來當作能夠突出自我的符號。

或讓自己融入某個理想的群體,或模仿一個地位更高的團體,來擺脫自己本來所處的團體。」

當消費主義不斷地製造出一些「新概念」、「生活方式模版」,被洗腦的人們就紛紛入局了。

所以遛彎兒,變成了citywalk;

起晚了隨便吃點,叫brunch;

廚師隨意發揮,叫omakase;

停下喘息下,叫gap year;後來發展成為gap day(工作日不工作);甚至gap hour也值得發一篇小金書了;松不鬆弛不知道,各種消費品牌是真的很充實。

(隱富者的終極形態)

「滬國」,「滬簽」,「滬幣」這些梗,確實揭示了上海作為中國最發達、最國際化的城市,與其他地區所產生的某種割裂;

而當我們環顧四周,這種割裂,顯然也並不止發生在上海。

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果被這種生活方式綁架,假裝是上流,無異於用消費方式給自己戴上沉重的手銬。

說到底,這只是一種對上流社會的拙劣想像,仿佛農夫想像玉皇大帝用金鋤頭、王母娘娘吃煎餅果子加8個雞蛋。

希望在生活的平原之上,沒有簽證,也沒有軌道,我們肆意狂奔,用腳步丈量身處的地方。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INSIGHT視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221/1993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