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中國的龍,是怎樣形成的?

「甲辰」將至、萬象更新,在龍年即將到來的時候,恭祝各位讀者龍行天下、龍馬精神、龍騰虎躍、龍鳳呈祥、龍章鳳姿、龍騰四海。

「龍」這個詞出現得非常早,也長期作為華夏民族共同的精神圖騰而存在。然而,「究竟什麼是龍」,卻又像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各個時代的想像上天入地、形態各異。

《說文解字》有言,「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肉,飛之形,童省聲。凡龍之屬皆從龍」。

數千年來,龍的形象愈發複雜化,並且產生了許許多多變種。南朝任昉在《述異記》中記載,「水虺五百年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又五百年為應龍」。到了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對龍進行了分類,並且給出了一些關鍵的「分類學特徵」:「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也」。但這些描述都非常模糊,或者僅僅給出了各個「變種」之間的差異,並沒有直接指出龍與其他動物之間本質的區別。

到了近現代,華裔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張光直採用排除法認為:「凡與真實動物對不上,又不能用其他神獸(如饕餮、肥遺和夔kuí等)名稱來稱呼的動物,便是龍了」[1]。他長期研究商周青銅器,因而此定義更多是對早期龍的一種概括。

學者聞一多也對中國神話進行過系統的研究與論證,在其著作《伏羲考》中認為,歷史上有一個以大蛇為圖騰的族群兼併了許多以其他動物為圖騰的族群,因此大蛇便融合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成為了今天的龍[2]。他的神話學研究主要集中於上世紀40年代初的西南聯大時期。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聞一多的工作更多地傾注於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意識上,也有學者認為其現實性大於學術性[3]。

不過,可以確信的一點是,隨著歷史的發展,龍在華夏民族心目中的形象愈發清晰和固定。生活在今天的我們,當然不會把龍與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動物混為一談。但是,早期的龍究竟是什麼樣的?它又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成為我們今天不言而喻的龍形象?

從「神秘的條形動物」開始

在華夏文明形成一個統一的文化之前,各族群都有自己的「龍圖騰」,因而本身也並不能找出統一的形象概括所有的「龍」。在《中國龍的發明》一書中,作者指出,「上古之龍,是一種抽象的、用來指代所有條狀神秘動物的集合名詞」[4]。

我國長江、黃河、遼河流域都發現了一些中華民族史前龍崇拜的遺蹟。古代先民常用石塊、貝殼、鵝卵石等堆積成巨龍的形象,用於宗教崇拜和祭祀活動[5]。早在距今8000年前遼河流域的興隆窪文化中,就發現了豬首蛇身龍形象的擺塑[6]。

而同屬於興隆窪文化的查海遺址發現有巨大的龍形石堆遺蹟,這條龍形堆石全長19.7米,龍身寬1.8-2米,頭部寬達5米,整體呈條狀,已經具備了龍頭、龍體的基本特徵,整體樣式上像蛇,但隱約可見腿部和足部。此外,考古人員還發現了類龍紋的陶片。這些陶片描繪了捲曲龍尾和龍身,具有鱗片紋飾[8]。

查海遺址龍紋陶片,圖源:阜新查海遺址博物館

仰韶文化時期,出土於河南濮陽的蚌塑龍由蚌殼堆砌而成,共有三組,為具有蛇形身體、四肢、爪和尾部的龍形象。其中,西水坡45號墓的擺放尤為特殊。以墓主為中心,東側為龍,西側為虎,周圍擺放著三具人殉。在墓主腳下還有一個用蚌殼和腿骨擺放成的「箭頭」圖案,形似北斗。龍虎頭的方向均朝向北方,而下方的人腿骨指向東方。考古人員推測,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天文學「四象」,而蚌殼所堆塑的就是我們熟悉的青龍、白虎[9]。

除了上述比較標準的龍形,新石器時代另一類獨具特色的則為「豬頭」龍。這些豬龍主要發現於紅山文化遺址,為造型精緻的雕刻玉器。這些龍的鼻子突出且有褶皺,具有與豬相似的頭部,以及細長、沒有附肢的身體[10]。

早期的豬龍相對粗短,而後出現的、最具代表性的玉豬龍則擁有了更為優雅的蛇形身體。紅山文化玉豬龍與北方旱作農業的發展以及先民的求雨企盼緊密相關,並直接影響到此後的玉龍造型,被認為是中華龍的本源[11]。

「豬龍」形象的演化,圖源:內蒙古博物院

藝術源於生活。從形象上看,最早被定義為「龍」的「神秘條形動物」相對粗獷(受制於當時的生產力),也許是受了農牧文化和其他野生動物的啟發,這些龍的頭部和身體融合了許多普通動物的特徵,例如豬頭、蛇身子等等[12]。另外,早期的龍因族群不同、文化不同而具有千奇百怪的相貌。

龍旗陽陽,和鈴央央

隨著時間的演進,龍的形態和樣式變得愈發繁複,並且慢慢增添了許多細節特徵,例如角、足、齒等等。

二里頭遺址(距今3700-3600年)出土了大量龍形器物,其中,由2000多片綠松石片組合而成的綠松石龍形器最富盛名。這條綠松石龍由墓主人用右臂擁攬入懷,體型巨大,龍身長度64.5厘米,中部最寬處4厘米,具有方形的大頭和蛇一樣蜿蜒的身體,龍身起伏捲曲[13]。距綠松石龍尾端3厘米處,還有一條綠松石條形飾,與龍體近於垂直。龍身上放置一銅鈴,應和了《詩經》中周王祭祀於宗廟時「龍旗陽陽,和鈴央央」的場景[14]。

夏人崇拜的龍(蛇)神靈形象復原,圖源[15]

商代中晚期出現了大量繪有龍紋的青銅器。作為最受古人喜愛的動物紋飾,龍紋不僅存在的時間長,也產生了非常多的形態變異,如夔龍紋、顧龍紋、蟠龍紋、交龍紋等等[16]。當時最為流行的龍紋是夔龍紋——身軀蜿蜒的爬行動物,只有一隻腳,通常對稱出現,而且永遠都是側臉[17]。

有趣的是,商代的龍紋出現了龍角,而且樣式十分花哨——前卷、後卷、花冠形、螺旋形等等。也許是受商朝的影響,青銅文明的佼佼者三星堆遺址中,就出現了帶角的虎頭龍(虎頭龍身青銅像)和羊頭龍(青銅龍柱形器)等形象。

虎頭龍身青銅像,顧名思義,塑造的龍形具有老虎頭的特點,寬鼻闊口,長著圓形耳朵和長犄角[18]。而青銅龍柱形器的龍形,則具有較長的吻部和長耳彎曲的龍角,仿佛長了一個山羊頭。歷史學者認為,商代是一個崇拜「角」的時代,比如祭祀的牲畜必須要有角,而且不同場合有不同的講究[19],因而龍的形象也隨之長上了角[20]。

虎頭龍身青銅像,圖源:香港故宮三星堆展

青銅龍柱形器,仿佛長有羊角和鬍鬚,圖源:三星堆博物館

一年三會龍庭

秦代時間較短,因而也沒有留存很多龍紋[21]。秦咸陽宮一號宮殿遺址出土的空心磚上,可以看出此時的龍呈蜿蜒的蛇形,頭部有尖尖的耳朵和龍鬚,身有四足,背有龍鰭,形象上已經很接近龍的「最終形態」。

而到了漢代,龍紋大量出現於畫像石、畫像磚、帛畫、墓室壁畫和瓦當上,其形象也與秦時大為不同。漢朝的龍形非常飄逸靈動,並且添加了大量裝飾和細節。漢代晚期,龍的四肢逐漸「發達」,並且龍口大張,龍鼻上翹,雖然整體依然是蛇形,但逐漸呈現出「獸相」。

漢代青龍紋瓦當,圖源: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

這一時期也有許多典籍對龍進行了分類和描述。例如,前文中提到的《說文解字》中還包含了龍的變體——「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無角曰螭」。《漢書·司馬相如傳》中記載了「蛟龍、赤螭」,而後人又注釋道「龍子為螭(文穎)」或「赤螭,雌龍也(張揖)」。

東漢王符則進一步定義了龍的具體特徵:「其形有九,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可見在他心目中,龍具有九種動物的特點,比「四不像(麋鹿)」還多了「五不像」。

武士御龍畫像磚,圖源:故宮博物院

徐乃湘、崔岩峋在《說龍》一書中指出:「龍在漢代,在形式上達到了一個新的空前的高度。漢代是龍的真正的定型期」[22]。不僅是形象趨於固定,龍圖騰的意義也在漢代進一步提升。為了體現自己稱帝的合法性,劉邦將自己的出生與龍聯繫在了一起:「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另據東漢蔡邕所著《獨斷》記載,「天子璽以玉螭虎紐」。這些史料表明,漢代及以後,龍不再僅僅象徵神權,更是進一步與皇權產生了密切的聯繫[23]。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易華告訴《知識分子》,天崇拜和龍崇拜是中國遊牧與農耕民族罕有的貫徹始終的共同文化現象,文物和歷史記錄明確,如紅山文化玉龍和匈奴銀龍。《史記·匈奴列傳》云:「歲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祠。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後漢書·南匈奴傳》記述更明確:「匈奴俗,歲有三龍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史記索隱》引崔浩云:「西方胡皆事龍神,故名大會處為龍城」。龍是遊牧與農耕民族共同崇拜的對象,可以作為中華民族認同的標誌之一。

龍以馭天

龍圖騰在中華民族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其造型也反映著不同時代迥異的文化風貌。

唐朝前期,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整體呈現出雍容華貴、海納百川的多元文化氛圍。這個時代的詩歌創作與藝術成就達到了一個輝煌的巔峰,從詩仙李白的「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便得以一窺盛唐風貌[24]。唐朝的審美也獨樹一幟:含蓄內斂是大多數歷史時期的主旋律,然而唐朝的藝術作品則極具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造型姿態張揚奔放[25]。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唐鎏金鐵芯銅龍,圖源:陝西歷史博物館

唐龍的造型繼承了漢龍的特點,並更加「獸化」。在這個時期,龍的四肢強勁有力,鼻尖上翹、嘴角上揚。唐朝龍的尾巴呈細條狀,偶爾捲起來,偶爾像貓一樣高高翹著。有趣的是,這個時期的龍眼角也大多是上翹的,並且「眉毛」也常常會在眼後打一個捲兒。唐朝的龍爪大多三趾——這點很值得關注,後來的皇帝似乎頗為在意「有幾個爪」的問題。

北京豐臺史思明墓出土的唐銅坐龍,圖源[26]

安史之亂過後,唐朝由盛而衰,最終覆滅。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中國歷史進入了一段大分裂時期。趙匡胤於亂世中一統中原,建立宋朝。有了唐朝藩鎮割據的前車之鑑,宋代崇文抑武,文人士大夫講求意境和神韻,以雲水魚龍為題材的繪畫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畫科「魚龍科」[27]。

[宋]陳容《九龍圖》局部,陳容號所翁,「所翁龍」成為後代典範,龍的形象也自此基本確定下來。圖源[28]

北宋郭若虛在他的著作《圖畫見聞志》中詳細給出了宋龍的畫法:「畫龍者折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也),分成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也),窮游泳蜿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仍要鬃鬃肘毛,筆畫壯快,直自肉中生出為佳也(凡畫龍開口者易為巧,合口者難為功。畫家稱『開口貓兒合口龍』,言其兩難也)」。

所謂「三停」,指的是龍的身體可以平均分成三段,這三段長度相等——頗有點當代畫人講究「三庭五眼」的味道[29]。從形態來看,宋龍的精神面貌也與唐龍不同。宋代龍重新變成了修長、纖細的蛇形,且多與寫意的雲紋、浪花相伴,氣質上少了唐代的恣意張揚,更為穩重典雅,反映了當時審美趣味[30]。

故宮博物院館藏定窯印花雲龍紋盤及其局部,圖源:故宮博物院

在龍紋的使用上,皇帝試圖彰顯自己的特殊地位,就細節做起了文章。首當其衝的是龍的姿態——到底是往上飛,還是往下飛。據《宋史·輿服四》記載,正一品官員穿「青衣畫降龍」,升龍只能皇帝使用[31]。《中國龍的發明》一書中指出,升龍是通天的政治隱喻,為了防止臣子乘龍通天,所以只能許其用降龍。

而後的元朝由草原民族建立,當時的龍也是粗獷豪放,帶著一種兇猛的野性之美。元龍身軀更為延長,而且頸部變細,龍頭相較於身體變小。龍角、四足、關節上的裝飾也比明龍更長。

元代青花雲龍紋罐,圖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元朝不允許普通人穿用有龍鳳圖案的紋飾,市街店鋪也不許織造、售賣有龍鳳圖案的布匹[32]。但《元典章》卻寫道:「除隨路局院系官段疋外,街市諸色人等不得織造日月龍鳳段疋。若有已織下見賣段疋,即於各處管民官司使訖印記,許令貨賣」[33]。也就是說,即便有龍鳳圖案是違法的,被發現以後去登記一下,就允許售賣了。

龍紋屢禁不止,於是皇帝們便繼續在細節上做文章:五爪龍是真正的、高貴的龍[34],只能由皇帝使用;三爪、四爪的龍(後世稱「蟒」或「蛟」)可由民間使用[35]。從此,五爪龍確立了它的「皇家地位」。

[明]洪武,上海博物館藏景德鎮窯青花雲龍紋「春壽」瓶上的「貓臉龍」,本文作者繪

明朝建立伊始,龍的形象也發生了許多變化。洪武時期的龍,體態與元朝相似,但圓臉圓眼,在歷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稱為「貓臉龍」。收藏專家馬未都認為,「凡文化現象必定有其原因,只是後人未必能夠充分解釋。洪武貓臉龍的文化緣由,顯然是一個動盪變革時代的產物。歷史上在改朝換代初期,多有嘗試性的改革,需要傳達新政權的信息,貓臉龍是否在傳達某種信息也未可知」[36]。

洪武帝後,永樂時期明龍又恢復了原本生猛的形態。此時的龍長著長鬍子,目光如炬,「怒髮衝冠」,而且鬣毛總是像打了慕斯一般整齊。這一時期的閉嘴龍嘴鈍如豬,因而又稱為「豬嘴龍」。到了成化時期,明龍又變得「幼態十足」,龍眼呆萌得像是戴了眼鏡,因而又被戲稱為「眼鏡龍」。

鬥彩海水龍紋「天」字蓋罐,圖源:故宮博物院

清朝的龍與明龍相似,不過四肢更短並強調了龍鬚和尾鰭;到了乾隆時期,清龍的鬍鬚拉得極長,成為了我們今天熟悉的「龍鬚」。

康熙鬥彩雲龍紋橢圓形缸,圖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清朝沿用了元朝和明朝對龍爪的強調,五爪龍紋只能在皇帝、皇子、親王、世子、郡王及相關的女眷中使用,貝勒以下只能用四爪蟒紋[37]。龍紋又可以根據姿態分為正龍紋和行龍紋,前者等級更高[38]。

龍行龘龘,前程朤朤

關於龍的造型演變,有學者總結說:史前多元一體、商周粗獷抽象、東周時期秀麗灑脫、秦漢雄健豪放、隋唐健壯圓潤、宋元成熟穩健、明清複雜華麗。

走過漫長的千年時光,龍圖騰隨著文化的更迭,逐步演化為我們今天心目中的龍形象。

「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如今,龍圖騰已然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寄託,並也將隨著炎黃子孫的腳步,走向世界,走向未來。Image

Image參考資料:

[1]施愛東."中國龍的發明:16-20世紀的龍政治與中國形象."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2]徐永安."從《伏羲考》到上世紀80年代的「龍崇拜起源」研究."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0, no.1(2007):16-22.

[3]蘇志宏."論聞一多的上古神話研究."文藝研究6(1999):85-93.

[4]施愛東."「中國龍」的發明."文學與文化1(2013):19-34.

[5]【考古現場】以巨龍為精神標識的「查海遺址」類型文化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208/t20220803_5469457.shtml

[6]劉國祥:龍年說龍,中華龍文化是如何起源和傳承發展的?|東西問·龍年過年,https://mp.weixin.qq.com/s/qOYhntgiab6u_P2VDTcGWg

[7]吉成名."查海龍紋陶體和龍形堆塑研究."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998):87-89.

[8]遼寧阜新:走進玉龍故鄉聆聽文明迴響,《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9日08版

[9]李學勤."西水坡「龍虎墓」與四象的起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5(1988):75-78.

[10]紅山玉豬龍丨草原寶藏•交融,內蒙古博物院http://www.nmgbwy.cn/szbwgNews/Info/1897

[11]劉國祥,追尋紅山玉文化五千年,人民政協報https://www.rmzxb.com.cn/c/2017-08-31/1759664.shtml

[12]張揚."中國史前龍圖像研究."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2014):93-96.

[13]國寶文物怎麼看?龍圖騰有哪些演變?帶你逛中國考古博物館,央視新聞https://hqtime.huanqiu.com/article/4EZmqmBw7R4

[14]呂鵬,龍的動物源,愛考古https://mp.weixin.qq.com/s/WFAKf_7KCeVxIEdnxChF5w

[15]王青,趙江運, and趙海濤."二里頭遺址新見神靈及動物形象的復原和初步認識."考古(2020).

[16]夔龍紋、鴟鴞紋、雲雷紋……教你速認青銅紋飾!甘肅博物館http://www.gansumuseum.com/news/show-4216.html

[17]劉莉,吳若禎, and黃方."淺析早期龍紋的流變及「龍文化圈」的初步形成."文博4(2013):36-39.

[18]香港故宮三星堆|虎頭龍身像,https://www.ourchinastory.com/zh/6783/%E9%A6%99%E6%B8%AF%E6%95%85%E5%AE%AE%20%E4%B8%89%E6%98%9F%E5%A0%86%EF%BD%9C%E8%99%8E%E9%A0%AD%E9%BE%8D%E8%BA%AB%E5%83%8F

[19]龍圖騰的變遷:起源於天象崇拜,金陵晚報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12/01-29/3627094.shtml

[20]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組."商周青銅器紋飾."文物出版社(1984).

[21]秦漢龍紋盛行並定型,故宮博物院https://www.dpm.org.cn/Uploads/File/pdf/49/1c/1a/491c1a8a020d73497c494500c25b1b68.pdf

[22]徐乃湘、崔岩峋."說龍."紫禁城出版社(1987).

[23]龍年,尋找中國最早的「龍」,武漢晚報http://whwb.cjn.cn/html/2024-01/15/content_280114.htm

[24]李澤厚,《美的歷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25]唐朝為何以胖為美?,西安日報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0109/c159301-20139890.html

[26]楊海鵬."金代銅坐龍的發現與研究."北方文物1(2009):44-49.

[27]宋代水墨畫龍.故宮博物院https://www.dpm.org.cn/Uploads/File/pdf/cf/f6/dc/cff6dcae6b2e64febeb84412d5721b4d.pdf

[28] https://fh.pku.edu.cn/docs/2018-11/20181108123315686104.pdf

[29]畫家談畫龍理論「三停九似」:最難就在畫龍眼,北京日報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2/01-20/3618681.shtml

[30]林岩."唐宋時期「龍紋意象」審美情趣之比較."產業與科技論壇7(2016):157-158.

[31]林純潔."龍與鷹:中德政治符號與文化象徵的比較."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5, no.3(2016):81-86.

[32]歷史與空間:五爪龍袍與四爪蟒袍,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06/09/01/OT0609010005.htm

[33]陳潔."浮梁磁局與元代官瓷——兼論至正型元青花的性質."故宮博物院院刊9(2019):78-95.

[34]李甍主編."歷代《輿服志》圖釋.元史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8).

[35]龍騰君威:龍紋與宮廷藝術珍品,蘇富比https://www.sothebys.com/zh-hans/%E6%96%87%E7%AB%A0/%E9%BE%99%E8%85%BE%E5%90%9B%E5%A8%81-%E9%BE%99%E7%BA%B9%E4%B8%8E%E5%AE%AB%E5%BB%B7%E8%89%BA%E6%9C%AF%E7%8F%8D%E5%93%81

[36]貓臉龍、豬嘴龍、眼鏡龍……明朝的龍怎麼這麼逗?,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494566

[37] https://www.dpm.org.cn/Uploads/File/2018/06/05/u5b166656a939e.pdf

[38]嚴勇."清代服飾等級."紫禁城10(2008):70-81.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知識分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10/2016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