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合肥建工集團數千名員工收到一條簡短的簡訊通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公司將於8月31日解除勞動合同,工資結算至當日。這條簡訊像一記重錘,為這家擁有67年歷史的老牌國企敲響了喪鐘。

資不抵債的財務困局
這家曾獲3項魯班獎、58項省級優質工程獎的建築龍頭企業,如今卻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截至2024年11月,公司總資產127.3億元,負債高達162.29億元,淨負債缺口35億元,資產負債率飆升至127%。這意味著每100元資產需背負127元債務,遠超行業安全線。更嚴峻的是,公司帳戶資金鍊斷裂,489起終本案件涉及未履行金額9.2億元,連員工經濟補償金的兌付都成問題。

早在2024年2月,公司就實施全員待崗政策:首月發放全額工資,之後每月僅按合肥市最低工資標準(924元/月)發放生活費。一位工作15年的項目經理無奈表示:待崗期間房貸、孩子學費全靠積蓄支撐,現在補償金遙遙無期,生活壓力如山。
過度依賴恆大的致命決策
合肥建工的崩塌,與恆大集團的深度綁定密不可分。高峰期70%以上項目集中在恆大,甚至出現墊資施工的極端模式——企業先行墊付70%以上工程款,待項目竣工後再向恆大結算。這種賭徒式經營在2021年恆大暴雷後徹底失控,2.7億元工程款血本無歸,直接引發資金鍊斷裂。

更令人痛心的是,公司管理層未能及時調整戰略。2022年房地產行業下行趨勢已顯,但合肥建工仍繼續承接恆大項目,導致應收帳款規模持續擴大。截至2023年三季度,逾期金融機構貸款、商票及供應商欠款總額突破12億元,多個在建項目因欠薪停工。

內部腐敗加劇經營惡化
除了外部風險,內部管理失控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原董事長劉國福被查實靠企吃企,在工程承攬、資金使用中大肆斂財,違規出藉資金導致國有資產遭受特別重大損失。他主導的多項決策嚴重偏離市場規律,例如將大量資金投入低效項目,進一步加劇了財務困境。

這種管理亂象在審計報告中暴露無遺:公司存在大量未披露的關聯交易,部分項目成本核算混亂,甚至出現項目虧損但管理層分紅的反常現象。安徽省紀委監委通報指出,劉國福的貪腐行為貫穿企業改制關鍵期,尤其在2018年併入海螺集團後,其濫用職權行為使企業風險呈幾何級增長。

行業震盪與啟示
合肥建工的破產並非孤例。近年來,南通六建、上海建工等多家建企因房企債務危機陷入困境,折射出整個行業的系統性風險。建築企業長期採用的墊資施工模式,本質上是將自身現金流綁定在開發商信用上,一旦房企出現流動性危機,建工企業往往首當其衝。
曾經的行業標杆轟然倒下,留下的不僅是162億債務的沉重教訓,更是對企業經營理念的深刻反思。在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期,建築企業唯有摒棄僥倖心理,回歸穩健經營,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與發展。
阿波羅網評論員王篤然表示,合肥建工的破產並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共式經濟模式的必然產物。依賴政府關係、盲目追隨地產泡沫,加上國企高管的系統性貪腐,導致企業經營脫離市場規律。類似企業的「倒下」,只是中共經濟潰敗的縮影。所謂「銀髮工程」「魯班獎」都救不了,最終被體制性腐敗拖進深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