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說一個壞消息!在房產新政時代,大城市超過50%的家庭,今後或許不用再買商品房了!
前陣子帶著家人去惠州一個挺有名的文旅項目住了幾天。那地方有一片長長的沙灘,周圍建了密密麻麻十幾萬套房子。
可一到晚上,整個區域黑壓壓一片,點燈率還不足30%——看著真讓人揪心。
同行的堂弟倒是一臉輕鬆:「我租的海景三房一個月才1500多,要是買的話,少說也要180萬。」他笑著說,現在也不打算買房了,租房更划算,省下的首付拿去做點別的投資,賺的收益還能補貼一部分房租。
以前房子供不應求,房價蹭蹭的上漲,如今房子市場變局正悄然發生,尤其是隨著《住房租賃條例》的出台,更為這場變革按下了加速鍵。
01.租房新政來了,住房市場迎來大變局
不得不承認一點,隨著住房租賃新規的落地,讓租售同權也邁出實質性一步。而且這次新條例對於租客的保護力度堪稱是前所未有:
①房東不能隨便漲租金,各城市必須制定年度租金漲幅細則;
②房東也不能隨便趕人,即使房屋轉賣也不影響租賃合同效力;
③不允許把廚房、陽台隔出來出租,確保租客權益。

這些規定已經在實實在在改變了租賃市場,以前總覺得租房低人一等,現在租房一樣有尊嚴、有保障。
有個剛通過租賃平台找到房子的網友@小渠說:「簽了三年合同,每年租金漲幅不超過5%,再也不用擔心突然被趕走了。」

02.超50%家庭不用買商品房?
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住建部公布全國有6億棟樓,但在另一邊,全國依舊超2億人買不起房,降低品質租房生活。
住房市場過剩以及買不起房子並存,為啥會這樣?咱們不得不承認一個很扎心的現實——
①房價收入比高得驚人。
就拿上海來說吧,均價7.2萬/㎡,房價收入比30以上,就是說普通家庭即使不吃不喝,起碼也得30年以上才能買得起?
北京深圳的情況也不例外,年輕人靠自己那點工資根本攢不夠首付。
②住房總量過剩,但分布不均
所以說全國總共有六億棟樓,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城市都已經出現供給過剩,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二線城市空置率只有8.7%,但三四線城市高達22.5%。結果就是:有的地方一房難求,有的地方空著沒人住。
③購房意願持續下滑。
居民購房意願已經連續六個月下降,創下有統計以來的最低。購房意願強於上月的人群占比僅剩下15%。更讓人意外的是,一線城市購房信心跌得最猛,達到1.8個百分點。相當於每100個潛在購房者里,就有近2人徹底放棄了買房計劃。

03.雙軌制來臨,學習新加坡模式
對很多房東來說,這可能是個不小的衝擊:商品房和保障房將並行發展,也就是「雙軌制」。
其實這種模式也是借鑑新加坡的模式。早在1960年,新加坡就成立了建屋發展局,並開始大規模建政府組屋。到現在,80%的新加坡人都住在政府組屋裡,只有20%的人買商品房。而且組屋價格也很實惠,每套大概只要30–50萬新幣,而商品房卻高達幾百萬新幣。
在新加坡,普通打工人五六年就可以買得起組屋,而且主屋的周邊配套設施也特別完善,什麼學校,醫療,商超等等一應俱全。

中國正在學習這種模式。官方預計,到2026年,保障房將覆蓋18%的城鎮人口。比如深圳就已經明確,到2027年將籌建100萬套以上保障性住房,到2035年全市保障性住房覆蓋人群將達到約500萬人,約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6%。
再加上自有房、祖宅、房改房等等,最終可能有60%的家庭不再依賴商品房。
而且從各地的政策來看,很多人在選擇保障房方面也獲得了更多優勢,比如贛州保障房貸款額度比商品房高40%;成都將保障房合同與子女入學掛鈎。

04.拋棄炒房幻想,轉變思維正當時
在新的住房變革下,如果還抱著炒房暴富的心態,無疑會面臨虧損慘重。比如當前的二手房市場,依舊是寒意逼人,全國百城二手房掛牌量200多萬套,北京,上海掛牌量都突破了12萬套,是正常水平的3倍。
這種供需失衡下,想靠賣房賺錢幾乎不可能。
而且更為嚴峻的是,據克而瑞地產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8月4日,共有60家出險房企在債務重組或破產重整。

而且開發商沒錢拿地,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也跟著銳減。財聯社消息,上半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4271億元,同比下降6.5%,有的地區比高峰期下降超60%。

所以,現在的形勢已經很明顯了,我們必須徹底放棄幻想,轉變思維——房子是容器,生活才是內容。
所以告誡大家,別再被房產綁架,幸福有無數種可能。把買房的錢投資在技能培訓,提高自己的能力上,走哪都能保值升值。
就拿我堂弟來說吧,租的是海景房,買房錢用來學習智能化系統以及多門語言,在別人被優化時,他卻實現了工資翻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