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北京舉行的中共四中全會,試圖為今後五年的中國經濟「指明方向」,但專家指出市場並不聽從「黨」的指揮,中共經濟崩塌,已無力回春。
《商報》的一篇評論文章寫道,儘管北京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刺激經濟的提振措施,但不斷增長的通縮壓力,彰顯了北京面對經濟困境的無力感。
文章說,「目前局勢並無任何緩解跡象。通貨緊縮的趨勢仍在月復一月地繼續惡化,並已經成為損害中國經濟和社會的毒劑。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原因錯綜複雜,包括工業產能過剩,房地產危機以及消費熱情的疲軟。凡此種種,都將是本周中共四中全會的議題。」
中共央行此前已出台了寬鬆的貨幣政策,期望通過降息刺激投資和消費。與此同時,政府還在大力鼓勵出口,希望通過國際市場來彌補內需的嚴重不足。但房地產危機的持續延燒以及對就業和經濟前景的擔憂,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寧願把錢存起來,也不願意消費。
文章表示,即便是在中國這樣一個由國家主導的經濟體中,市場的力量仍比政治口號強大得多。
此外,動盪的國際局勢以及日益加劇的中美貿易爭端也在重創中國的出口業,而新的關稅和不確定性則進一步壓縮了改革空間。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從11月開始,對華關稅將增加100%,如果中美未能達成一項公平的貿易協議,很可能導致中美貿易脫鉤。
10月20日,川普在白宮對記者說:「如果他們不跟我們做生意,我認為中國麻煩就大了。」
《商報》文章表示,通貨緊縮正在奪走企業的利潤,投資的意願也變得越來越低,而政府卻缺乏實施新政的決心,例如大幅提高中等受薪階級的收入或實施大規模的社會改革。
北京的無力感已經相當明顯,所有的提振措施毫無成效可言,「商品供大於求,消費熱情低迷以及儲蓄意願高漲,這類結構性的深層困境,短期內根本無法解決。」
中共官方發布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連續6個月處於收縮區間,反映中國各行業仍處於萎縮狀態。

(示意圖)
此外,《華爾街日報》社論版編輯約瑟夫‧斯特恩伯格(Joseph Sternberg)近日表示,他觀察到中國經濟存在兩大致命問題。
第一個是固定資產投資在今年夏季已經連續三個月下降。長期以來,固定資產投資一直是中國經濟的增長支柱,但現在這根支柱不是說導致「增長放緩」,而是直接在連續下降。
中國經濟的另一個致命性警示信號是出口,世界各國都擔心國內產業受中國出口產品的衝擊,尤其是在世界最大的進口市場美國對中國祭出高關稅之後,中國在全球剩下的「其它市場」,就只有中國國內了。
斯特恩伯格表示,中國經濟困境的真正根源是政策無法刺激國內消費和創業型、高生產率的私人投資。「由於出口選項目前已不可行,而且改革前景也看不到改善,預計在可預見的未來,(北京的)壞消息會不斷湧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