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體系10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大幅下滑,遠低於市場預期,反映出信貸需求持續疲弱。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周四(11月13日)公布的數據,經路透測算,10 月新增貸款為2200億元人民幣(約合 308.9 億美元),較 9 月的1.29萬億元大幅下降。
由彭博測算,10 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 8150 億元人民幣(約合 1150 億美元),為 2024 年 7 月以來最低,也遠低於經濟學家在彭博調查中預估的1.2 萬億元。
接受路透調查的分析師此前預計,10 月新增貸款將達到5000億元左右,與去年同期相當,因為推動 9 月貸款大增的季節性因素在10月已消退。
由於央行並不披露單月貸款細項,路透通過比較1–10月與1–9月貸款規模差額估算得出10月數據。
金融機構當月新增人民幣貸款 2190 億元,同樣低於預期。近期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較去年同期有所放緩,原因是政府在 2025 年提前發行部分債務。此外,季節性因素也削弱了信貸擴張力度:銀行通常在每季度初不急於沖貸款規模。
持續的經濟不確定性、房地產行業長期低迷,以及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帶來的不確定性,使企業和家庭對舉債更加謹慎。
儘管中國推出總額 5000 億元的政策性融資工具應提供一定支撐,但信貸數據依舊令人失望,突顯在消費者與企業信心疲弱的背景下,信貸需求已大幅萎縮。

(來源:彭博)
企業在投資與擴張方面依然謹慎:中長期企業貸款僅增加 310 億元,不到去年同期水平的五分之一。居民中長期貸款繼續負成長,顯示消費者對購房仍保持觀望。
彭博此前報導稱,在難以找到真實借款人的情況下,一些銀行正越來越多地向客戶發放「假貸款」,以滿足監管設定的信貸指標。
目前,中國央行釋放的信號是:面對信貸持續放緩,其仍保持耐心,並稱這屬經濟從傳統增長模式向新動能過渡的「自然現象」。這也使市場對年底進一步降息的預期有所降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