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台灣在外交與安全領域取得罕見且重要的突破。副總統蕭美琴應「對中國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邀請,在外交部長林佳龍陪同下,於七日前往布魯塞爾出席IPAC歐洲議會年會。此次台灣首次以「會員國」地位參會,副元首更直接登上歐洲議會殿堂,是近年來台灣高級別官員訪問非邦交國的重大進展。同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眾議院明確表示,「台灣有事」若牽涉對方武力行為,將可能構成日本安保法制中的「存亡危機事態」,日本自衛隊可因此行使集體自衛權。高市公開呼應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名言:「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蕭美琴此行受到國際媒體高度關注。《路透》形容為台灣大膽擴展歐洲關係的「積極一步」;《美聯社》也指出台灣副總統在跨國議會發表演講,凸顯「民主國家絕不孤單」。IPAC涵蓋全球四十多個國家與區域議會,共三百位議員參與,是對北京政策最明確的跨國民主倡議之一。蕭美琴在演講中強調台灣民主活力、經濟能量與國際合作的重要角色,並指出台灣正因應中國脅迫,加強國防投資與社會韌性。一位現場參與者形容其表現「雖不張揚,卻溫柔而堅強」。
由於此為首次以正式身份受邀,且需避開中共干擾,此行籌備超過一個月,全程高度保密。台灣外交團隊進行多輪協商與安排,獲得多國協助,最終促成成行。甚至連副總統本人原先都以為僅能視訊參與,直到最後階段才被告知要以「神秘嘉賓」方式親赴歐洲議會現場。
這項外交突破也延伸至前總統蔡英文昨日在「柏林自由會議」發表的演說,推動台灣與德國及歐洲民主國家深化合作。歐洲各國確實在地緣政治新格局中,更加重視台海安全。如歐洲綠黨前主席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指出,過去六年歐台關係發生「根本性改變」,歐洲已深切意識到台灣安全與自身利益密不可分。
台歐關係的升溫,既來自歐洲的實際感受,也來自台灣長期的主動外交布局。台灣派駐歐盟、德國、法國、芬蘭等代表皆表現亮眼;林佳龍就任外交部長以來,已四度訪問歐洲。蕭美琴踏上歐洲議會,是台灣人民與外交系統共同努力的成果。
與之相反,中共對蕭美琴此行顯得格外焦躁,指責歐盟「違反一中原則」、破壞政治互信,表達「強烈憤慨、堅決反對」。台灣內部亦有部分藍營立委唱和,將此形容為「民進黨政治表演秀」或「外交冒進」;更有人在網路造謠稱台灣捐八十億歐元換取演講,卻引用子虛烏有的「法國BBC」,鬧出國際笑話。

與此同時,日本對台灣的支持動作不斷。高市早苗不僅在APEC期間與台灣代表林信義會面,並兩度公開合照,明確稱林信義為「台灣總統府資政」,強調日台合作與台海和平的重要性。其內閣成員也接連發聲:防衛大臣小泉進次郎重申台海和平攸關日本國安,外務大臣茂木敏充則指出高市與林信義會面並不違反日本現行立場,反駁中共抗議。
台灣的民主價值、經貿實力與區域安全角色,正獲得越來越多國家重視。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也是台灣的重要友人。她於2022年8月訪台後,中共惱羞發動圍台軍演。對於批評,她在2023年接受BBC訪問時回應,不在乎這些「瑣碎批評者」,強調支持台灣至關重要。
蕭美琴此次演講以「台灣是世界在動盪變局中可信賴的夥伴」為題,返國後強調要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志氣。面對中共持續打壓,台灣內部仍有少數人認同普亭不是獨裁者、甚至祭拜中共匪諜,混淆敵我、削弱國際支持。當前國際形勢關鍵,台灣更需一致對外,杜絕內部讓台灣「漏氣」的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