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柏林的《日報》:北京試圖分裂德國

新一屆德國聯邦政府的首次高層訪華之旅頗為不同尋常。原本,基民盟籍總理弗里德里希·默茨計劃在十月底對北京進行首次訪問,但直到今天,該行程仍停留在規劃階段。他的同為基民盟籍的外長約翰·瓦德富爾在政府專機起飛前不到48小時突然取消行程,因為北京除了安排與中國外長王毅會面外,未向他提供任何其他正式會見。如今,首位訪華的竟是社民黨籍財長拉爾斯·克林貝爾。他在周四再次解釋了原因:「我們不應該只在背後談論中國,而應該與中國直接對話。」

就德國財長克林貝爾周日啟程前往中國進行訪問,柏林的《日報》(TAZ)做了分析和預測。該報認為,中德力量對比已明顯向中國傾斜。德國在稀土、醫藥原料等多個領域依賴中國。克林貝爾的訪華之行有如走鋼絲。而北京方面會試圖分裂德國政府。

新一屆德國聯邦政府的首次高層訪華之旅頗為不同尋常。原本,基民盟籍總理弗里德里希·默茨計劃在十月底對北京進行首次訪問,但直到今天,該行程仍停留在規劃階段。他的同為基民盟籍的外長約翰·瓦德富爾在政府專機起飛前不到48小時突然取消行程,因為北京除了安排與中國外長王毅會面外,未向他提供任何其他正式會見。

如今,首位訪華的竟是社民黨籍財長拉爾斯·克林貝爾。他在周四再次解釋了原因:「我們不應該只在背後談論中國,而應該與中國直接對話。」這位47歲的部長對德新社說:「世界上許多問題只有與中國合作才能解決。」

然而,人們仍有理由懷疑雙方談到「對話」時所指是否相同。特別是在習近平擔任黨主席之後,中國外交官愈發自信、強勢,而且口徑高度一致。過去還能在私下場合坦率交流,如今中國政府代表往往嚴格按照講稿逐條表達。對於批評——無論是關於人權侵犯還是市場競爭問題——不僅置若罔聞,往往甚至提前阻斷。

外長瓦德富爾最近親身感受到了這一點。這位基民盟政治家過去幾個月來對中國不乏尖銳批評。他批評北京在南海和台灣海峽的「愈發具有侵略性」的舉動,並指責中國通過向俄羅斯提供「雙重用途產品」,助力普京烏克蘭的侵略戰爭。儘管他的言論在事實上難以反駁,但他卻為自己的直率付出了代價——北京在他計劃十月底訪華前,實際上對他「關閉了大門」。

克林貝爾在台灣問題上,打出的信號是輕聲細語。在出發前幾天,他聲稱,他感覺中國政府「欣賞不掩蓋分歧,而是公開進行政治討論」。這句話恐怕值得打上問號。當德新社問及最敏感的外交議題——台灣問題時,從財長的話語中可以看出,他並未迴避分歧,但措辭卻極為謹慎:「中方必須始終知道:我們會非常密切地關注台灣發生的事情。如果出現軍事行動,將導致國際社會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中國。」

這番話聽上去似乎毫無威懾力。考慮到德國在印太地區的利益,這種表述甚至顯得過於溫和。台灣海峽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航道,而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對德國供應鏈至關重要。如果中國人民解放軍攻擊或以封鎖方式「餓死」這個實行民主制度的島嶼,那將引發世界經濟的末日級衝擊。

克林貝爾此行暴露了一個無解的困境:中德之間的力量對比近年來已明顯傾斜。對中國而言,德國依然是一個重要且購買力強的市場,但也僅此而已。相反,中國系統性地建立了西方對中國的關鍵依賴。稀土只是最著名的例子。在醫藥原料、電池產業等領域,西方早已依賴中國。

長期以來,德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上開拓創新、賺取豐厚利潤,並主導了中國的現代化。如今,中國同行在黨國體制的強力支持下追趕甚至趕超了德國企業。德國公司深有體會:過去在中國受到「鋪紅地毯式」的歡迎,如今卻時常遭到冷遇——包括不公平的市場壁壘。

克林拜爾資料圖© Michael Kappeler/AP

克林貝爾及其經濟代表團——包括所有大型銀行和保險公司的代表——預計將提出這些問題。但中國是否會回應這樣的批評,幾乎被認為不可能。

相反,北京將試圖利用德國政府內部可能存在的緊張關係。「分而治之」是中共著名的策略。此前已有先例:對綠黨外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態度冷淡,而對前總理奧拉夫·朔爾茨則相對熱情。同樣,在與歐盟互動中,北京常常對布魯塞爾不以為然,卻拉攏單個成員國相互牽制。

因此,至少德國政府應在對華政策上保持一致的聲音。克林貝爾似乎意識到了這一點:他表示此行不僅與總理府和外交部緊密協調,也與布魯塞爾的歐盟代表進行了溝通。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RF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1117/2306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