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決絕!日企大規模撤離

—日企在華業務收縮 分析:產能轉移分散風險

圖為索尼在日本東京的總部大樓。

日本索尼(Sony)近期在中國關閉手機業務相關帳號。日本製造業面向中國市場的多個業務出現收縮,產能與投資布局進入調整階段。日本官方統計顯示,對華新增投資意願下降,多家研究機構指出,在中國擴張的日企比例降至十多年來低點。

11月上旬,中國用戶發現,索尼Xperia微信服務號顯示自主註銷,索尼中國官網手機類別同時消失,展示歷史產品的頁面無法開啟。索尼Xperia官方微博自3月後未再更新。

日本在華電子業人士中津(化名)對記者說,索尼手機在中國的銷售下降,服務窗口集中調整反映日企檢視在華布局的情況。

他說,中國市場對日本企業的吸引力下降,日本人在華生活的安全感降低。在華日企日本籍員工的家屬,即使部分持有中國國籍者也已陸續返回日本。

多位網民在社交平台留言表示,日本手機在中國面臨競爭壓力,銷量下降,「撤離是難以避免的」。也有留言稱,索尼多年未能配合本地銷售節奏,退出屬無奈,但仍喜歡其產品。

除索尼外,多家日本製造企業近年調整在華產線。三菱汽車在2023年宣布停止在中國生產整車,並於同年7月終止與瀋陽航天三菱的合資關係。日產汽車與東風汽車合資的常州工廠在2024年停產,該廠原年產能13萬輛。

武漢一名汽車行業從業者在社媒平台上寫道,燃油車銷量下降,新能源車競爭使傳統產品線承受壓力。

日本家電在過去多年占據中國市場份額,但過去五年多家日企撤離中國市場。松下調整蘇州電池工廠產線移往東南亞,夏普部分產線外移。田村電機(Tamura)對媒體表示,公司在中國的業務規模將縮減三成,並在歐洲與墨西哥擴大產能,預計在2028年3月前完成。

田村電機目前在中國擁有11個生產與銷售基地。Nikkei Asia報導,公司11月起於東京附近的埼玉縣生產電流傳感器,並將在12月出售一家在中國的合資企業。

評論指出,日企的產能轉移呈系統化,區域選擇正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另有報導稱,TDK正將電池芯生產自中國移出,計劃在年底前於印度哈里亞納邦啟動智慧型手機電池模組生產。TDK大連一名員工對大紀元記者說,他聽說公司減少中國產量,「對當地員工影響較大」。

日本經濟產業省在2025年1月發布的亞洲投資動向報告中指出,日本在亞洲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中,中國投資餘額自疫情後下降。報告提到,環境規制、能源成本與人力價格的變動,使企業持續檢視工廠的分布情況。

深圳一名電子企業前負責人邵先生對記者說,廣東是日本企業最早進入中國的地區之一,但近十年日企陸續撤離。2024年發生日本學生在蘇州與深圳遇襲事件後,日企員工對中國的好感下降,多家公司基於安全考量收縮業務。

邵先生說,日本企業撤離的因素包括在華經營成本、產業鏈轉移,以及中美與中日關係的變動,日本正在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BIC)在2024年12月發布的《海外經營企業調查》中指出,多數日本製造企業對中國市場的經營環境持續關注。調查顯示,企業關注「環境規制」的項目中,關注中國的比例達73.5%,在「環境規制加強的負面影響」項目中,中國是最多受訪企業提及的國家,比例為51.3%。

長期研究外資在華布局的學者黃平(化名)對記者說,日本企業以往依賴中國市場,近年轉向越南與印度,是分散風險的方式。

田村電機在已經公開文件中寫道,公司計劃在2028年前將中國生產比重下調三成,並增設墨西哥與歐洲產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在2025年1月發布的全球貿易與投資報告指出,日本對華投資已連續第三年下降,規模降至2014年以來最低。報告稱,日本企業對印度與東協的投資呈擴張,製造業新設工廠的地點更加分散。

日本靜岡大學一位研究人員對大紀元說,日企製造業的全球產銷比重正在分散,面向中國的新增擴張意願下降。他表示,成本結構與環境規制的變動,使企業持續調整配置。北京一名產業分析人士對記者說,中國市場規模仍存在,但政治環境的變動,使外資企業重新定位產品線。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大紀元記者沈越採訪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1118/2307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