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六四後北大碩士遁入深山十幾年 其實賺大發了?!

王青松(左)一家生活樂融融。

王青松的妻子年輕時在北大留倩影。

遁世者:曾是主流意義上的好學生

十幾年來,他杳無音信,只偶爾活在老同學的各種猜測里,出國了,出家了,自殺了……

3月19日,新華社記者唐師曾接到一個電話:「我是王青松!」聲若洪鐘,曾經熟悉的信陽口音讓唐師曾猛然回過神來,這是他消失多年的北大國政系79 級同學,在37樓432室住他下鋪一年半的大哥。十幾年來,他杳無音信,只偶爾活在老同學的各種猜測里,出國了,出家了,自殺了……

打來電話第二天,王青松就現身了,還帶來「特供」的野雞蛋芹菜、羊肉、羊油、紅豆黑豆大米,給因戰地採訪健康受損的唐師曾補身體。這消失的十幾年在王青鬆口中則是「桃花源」式的隱士生活與世隔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唯一購買的物資是食鹽。

在上世紀80年代的北大,王青松是個主流意義上的好學生北大國政系79級學士、北大法律系83級碩士畢業留校任教。同學們也不理解,他怎麼會把這一切都拋棄了。

在國政系79級的58人中,22歲的他以河南信陽機要幹部出身的「老大哥」形象出現,一來就被任命為團支書,在學校的形象也是一板一眼,西裝革履,哪怕從宿舍到教室幾步路,腳上還穿著拖鞋。小他6歲的唐師曾在《我鑽進了金字塔》中調侃:「他舉手投足透著重權在握的穩重,自然更讓我們敬重,乃至晚上我睡覺翻身都輕手輕腳心懷敬畏。」

進入信陽地委機要局是他改變命運的第一步。「機要局反而不要幹部子弟,怕社會關係多互相傳信息。一段古漢語沒標點讓你看一遍背下來,還有記電話號碼,我一天能把500個電話號碼對號入座。」機要幹部的訓練讓他應對北大的學習和考試易如反掌。

報考北大時,他猶豫是考國政還是法律,問當時同事,同事說:「你看是檢察院上我們這兒匯報工作,還是我們到他們那兒匯報工作?」王青松一下子恍然。不過本科畢業後,他發現法律系好找工作,又轉而報考了法律系研究生,後留校任教。

人生轉彎:內心裡總會走到這一步的

他願意知行合一,把向內同時作為一種人生實踐,回到山裡看看古書,養個兒子。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王青松的人生轉了彎。因為老家離白馬寺不遠,他從小練過武,到北大後又愛讀老莊,在1985年「養生熱」時,開始在北大教授養生。其同學說,這是他一次極其成功的投機。

養生為王青松帶來了聲名,還有財富。他成了北大一協會的明星,後來法律系看他影響大了,讓他為系裡創收,在外開設一周養生班,每人收費10元。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張梅也是當時來養生班看熱鬧的學員之一,剛剛從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比他小12歲,他在人群里一眼看到她就說:「氣質好。」

1990年後,他一下子從頂峰跌落,在學校的境遇也急轉直下。「當時,我報考哲學系湯一介先生的博士生,單科和總分都考了第一名,學校竟然不予錄取。第二年轉考法律系,依然。」他說,那時候感覺自己像個風箏,被幾萬根線拉著,永遠也飛不高。另一方面,他覺得對養生已經研究透徹了,已經滿足不了他的內心需求。

「我後來也不斷問自己,如果讀了北大的博士,會不會後來的路就不同了?妻子張梅很堅定,『你內心裡總會走到這一步的』。」王青松說。他覺得隱居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對內心的關注,而現在的社會大方向則是向外看。他願意知行合一,把向內同時作為一種人生實踐,回到山裡看看古書,養個兒子。而驅使他們一步步遠離人群的一個引子,只是「為了呼一口新鮮空氣」。

「從『文明』到『蠻荒』,我們一步一步往後退,已經走得太遠了。就像鳥,越飛越遠,出自尋覓的本能。但現實中大部分人停在一處就不飛了。」王青松說。1994年,搬到北京與河北交界附近的山區,那裡有座岳父的老房子,租地10畝。去北大上一次課要坐5個多小時公共汽車,耕地也無人照管,於是妻子張梅在1998年毅然辭職,而他則在2000年後脫離北大,承包荒山2500畝,從此與世隔絕。

山中十年:對外物統統不以為意

「我聽得出,他身在高位瀕臨崩潰的壓力,而他不知道我內心裡有多富有。」

從北京一直向北,高速路走兩個小時,路兩側的風景越來越開闊。下了高速再開10公里則是狹窄的鄉村公路,直至一個山溝里的村莊,是一段鐵門阻擋的碎石子路面,車不能再往前開了。

王青松從這裡面的深山裡走出來接我們。他說,裡面的路還要步行半個多小時,除了他們一家和工人,沒有外人進入,是純天然的世外桃源。而往外每走一層,都會多一層輻射;林間小路,碎石路,瀝青路,高速路,縣城,城市……每進一個人,也多一層污染。他這些年平均每月才去一次縣城,一年才進一次北京。出來一次,「自己帶飯、帶水、帶被褥,即便這樣,回來胸口就得不舒服3天」。

眼前的他全然沒有當年西裝革履的模樣,蓬頭垢面、破衣爛衫、兩手老繭。不過,他滿面紅光,頭髮又黑又密,對這些「外物」統統不以為意。「大部分人只看到了外在,吃什麼,穿什麼,沒看到內在。一個富豪同學看到唐師曾博客從廣東打來電話說:『你怎麼成這樣了!你缺多少錢我都能給,不能讓你們一家這麼受苦。』我聽得出,他身在高位瀕臨崩潰的壓力,而他不知我內心裡有多富有。」

通了柏油路的村莊下,他手一揮說:「這路邊是我初期來這裡承包的20畝地,種了些花生、玉米、柏樹……」村裡的一所房子是他岳父的老房子,他和妻子 1994年住過一段。裡面散落著他們倆最後的社會化印記:北大發的寫字桌,兩把上世紀80年代時興的花布單人沙發,抽屜里有1997級「行政法學試題」。

不過,它很快被王青松夫婦放棄了,又每年花300塊錢租下了前面一棟村民眼裡的「破房子」青磚,木窗,土牆,泥地。「我們覺得這些和人本性相融。」

十年踐行:純體力勞作體會到快樂

這山里唯一的污染,是偶爾飛過的飛機,還有外來的人。「工人第一年在裡面工作是帶入污染的,應該給我錢」

兩個北大老師不教書反而到村里來種地,而且還有這麼特殊的「潔癖」,村里人都覺得王青松夫妻是神經病。為了尋求更寧靜的棲息地,他們走向大山更深處。「有一天放羊到這片山溝裡面,覺得這兒真是為我們準備的。我們把這2500畝都租了下來,租50年還不到20萬元。」王青松說。

王青松說,這裡在1976年前曾經耕種過,當年有23戶,70多口人,還有一個小學老師帶著十來個年齡不一的孩子。他們承包後,耕地的輪廓還在,就在那基礎上開墾了40畝耕地,種上了玉米、高粱、小米、大豆、芹菜、白菜,還有一些桃樹、杏樹、棗樹、蘋果樹……主要是自己家的糧食需求。沿途還見三頭豬,幾十頭黃牛,幾頭騾子,數百隻黑山羊……這些牛、羊主要是為土地施肥,騾子耕地,雞下蛋,牛、羊、豬吃一些糧食,他們一家只吃一點羊肉和野雞肉。王青松說,這些作物、牲畜構成一個純天然的生態鏈。

王青松說,這山里唯一的污染,是偶爾飛過的飛機,還有外來者。他雇了十來個工人幫他幹活,絕不能晚上住在裡面,平時不能抽菸,吃過、用過的東西每天要全帶出去。他甚至覺得:「工人第一年在裡面工作是帶入污染的,應該給我錢。前3年我們互不相欠,我應該3年後再給他們工錢。」

每一擔物資都是他和工人們挑進挑出的。王青松說,他們要挑磚進入,再擔羊糞出來,每擔100斤,他這10年也差不多挑了5000擔了。他曾試過,普通工人挑完全程是35~40分鐘,而他的紀錄是27分鐘,妻子張梅則創下了拉磨最快的紀錄。這種將身體運用到極點的純體力勞作讓他們體會到快樂。「我們用 10年踐行斯巴達克式的人生實驗。」

他的妻子徹底離開人群是因為孩子

張梅說,當年促使他們徹底離開人群是因為孩子。他們想給孩子創造一個無污染的成長環境。

走走停停兩小時,下午3點多才到王青松家附近,平緩的山坡上幾棟房舍。王青松7歲大的兒子王小宇興奮地呼喊著飛奔過來。「我跑得像風一樣,跟羊一樣快!」他拉我們去看羊,100多隻羊呼啦圍上來。他說,這些羊每隻都有名字,他就是「山羊司令」。他從3歲起就每天放羊。

張梅迎上來,一看她年輕時就是個美女。她正在晾曬唐師曾媽媽送的舊衣服。洗衣服、洗手、刷牙,都不用洗衣粉、肥皂、牙膏,而用草木灰、皂莢等替代。她端來自己做的桑葚汁、玉米餅充飢,筷子是用秸稈制的免洗筷。吃飯就在屋外石磨邊平台上,除了他們一家,任何其他人都沒有進過他們住的屋子,因為「污染太嚴重,三天散不盡」。

「因為學校評職稱,我5年沒評上講師。後來要求教師學電腦,我最反感機器,乾脆就不幹了。」不過她還記得學生當年對她溫柔的心意。「一個女孩子整天黏著我。我離開學校,她還折了紙鶴給我,『祝願老師能生一個男孩』。」這些關係都要切斷,包括父母想進山來看她,也不讓,「現在想想太殘酷了。當時覺得,在精神上也是為他們在做好事」。至今父母面子上仍過不去,別人問起她,就說:「出國了。」

張梅說,當年促使他們徹底離開人群是因為孩子,想給孩子創造一個無污染的成長環境。張梅不想去醫院生產,懷孕遮掩不住後,他們要求進來幹活的工人們保密,不說出去年終多給100塊錢。「因為議論多了會污染孩子。」最後王青松自己接生,母子平安。

回歸之路兒子的路由他自己選擇

現在準備回歸社會的最重要原因,為兒子開設一個與社會交往的綠色通道。

如今,兒子7歲了,張梅拿「人大版」的小學一年級課本教他,每天三節課,語文、數學,英語。「單位時間內的學習效率,可達城裡學校兒童的1~3倍。美術音樂因為沒老師,比城裡孩子差點。」張梅說,他半耕半讀,上午學習,下午放羊,智力之外,體能也比城裡孩子強。他們重視國學教育,讓他大量背誦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幼學瓊林……「孩子應該像一朵花一樣綻開,而不是拿愛去捆綁他。」張梅說。

不過,王小宇生下來基本沒出過山,只有收音機接收信息。看到兒子見到外人的興奮勁,王青松說,他作為父親覺得很內疚。孩子的教育怎麼辦?是不是該回歸社會教育?王青松覺得,這也是兒子的權利,以後的路,要由他自己選擇。這成為王青松現在準備回歸社會的最重要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現實的經濟制約。從當年進山,他們大約花去350萬元,來源有張梅講GRE的報酬、編教材的收入,王青松在社會上講課的積蓄等。到現在,基本只有支出沒有收入,要維持正常運轉,至少需10名農工,每年費用25萬~30萬元。王青松希望把他們的無污染農產品推銷出去,「不過,至少是市場價的10倍以上」。他還想要寫本書,「衝著諾貝爾獎去的」。

這次出山來唐師曾家,王青松感受到網絡的神奇,通過校友錄與20年前的同學們交流。「我是多年來停在一個地方不動的人,他是週遊世界的人。」王青松將唐師曾作為重回現實世界的入口。「不過,回歸社會3年應該夠了。」王青松說,這次回歸也是為了以後還能繼續「桃花源」生活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篤若

來源:華西都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