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生態 > 正文

南京丟失一枚放射源

  南京遺失一放射源搜索範圍已鎖定2平方米內

  5月9日晚22時46分,微博上有網友發布一張江蘇省衛生廳緊急通知的文件截圖,文件稱,南京某單位丟失一放射源,要求江蘇省衛生廳有關醫院一旦發現受放射源影響的類似患者,速與南京定點收治醫院聯繫。消息傳出後,該微博迅速轉發過萬。5月10日,南京市環境保護局證實,確曾發生放射源丟失事件。

  通知由新浪微博認證網友"侍話畫"發布,文件截圖中寫道該發射源"社會公眾一旦接觸,可能會引起輻射傷害",要求江蘇省衛生廳直屬有關醫院迅速通知門急診相關科室。

  通知中稱,輻射傷害急性期症狀主要是神經和胃腸道功能改變,表現為乏力、不適、食慾減退等;受照劑量較大的,表現為頭暈、噁心、嘔吐、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絕對值下降;如果局部照射時間較長,皮膚會呈焦樣改變。

  5月10日,南京市環境保護局官方微博南京環保發快訊稱"丟失的放射源已鎖定並採取安全措施"。文中稱,2014年5月7日,天津宏迪工程檢測發展有限公司在位於浦六北路188號的中石化第五建設有限公司院內進行探傷作業期間,丟失用於探傷的放射源銥-192一枚。

  接到企業報案後,環保部、省環保廳、南京市政府領導立即作出重要批示,按照《南京市輻射事故應急預案》,省、市、區政府公安、環保、衛生等部門成立專項處置小組,全力以赴查找放射源,5月10日上午10:30鎖定放射源在2平方米範圍內,並採取安全措施,專業人員正組織回收。

  到目前為止,未發現有人員受到輻射損傷。相關部門正在周密排查可能近距離接觸放射源人員,做好醫療觀察,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保險柜里的是貧鈾罐,而放射性核素「銥192」就放在貧鈾罐里。

 

  ■名詞解釋銥&銥192

  銥元素本身沒有放射性,現在的用途主要是製造高級金筆的筆尖,還有用於科研的坩堝和用於製作科學儀器、熱電偶、電阻線等。銥192和銥是同位素,但銥192是放射性同位素,兩者的區別在於其原子核內中子數不同,所以導致一個有放射性而一個沒有。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2011年3月19日)

  相關新聞|探訪青島放射性核素豆大「銥」能輕鬆穿透鋼板

  接連穿過兩道厚厚的鉛門,又在迷宮一樣的走廊里轉了一圈,記者面前出現了一個鉛制的保險箱。在保險箱裡有一個暖壺大小的貧鈾罐,這裡面就裝著「銥192」,一种放射性核素。18日,記者經過多方聯繫,終於獲准進入一家企業的實驗室,近距離探訪放射性核素的存放和使用情況。根據企業的檔案顯示,這裡有權利接觸「銥192」的21名工人,一人一年最多接受0.44毫西弗的輻射量。而一個一天抽20根煙的人,一年受到的輻射量能達到0.5毫西弗。

  ■保管放射源藏在「迷宮」里

  3月18日,記者經過多方聯繫得知,島城一家企業的實驗室里存放著一种放射性核素——「銥192」。由於以前外地曾發生過「銥192」被盜事件,記者在答應不透露這家企業名稱和廠址等種種條件下,終於獲准探訪這個神秘的實驗室。

  在前往實驗室的路上,該企業品檢部部長王雲告訴記者,他們企業主要生產一種密封儀器,需要利用「銥192」照射儀器,以便看出儀器接縫處有沒有縫隙。「就像醫院給患者拍X光片一樣,我們就用『銥192』給機器拍片、驗傷。」王雲說,他們是從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所購進的「銥192」,「我們用『居里』這個單位計量『銥192』的活度,一次購進60居里的『銥192』。放射性核素都是要不斷衰變的,『銥192』大約每75天就衰變一半,我們一般用到8居里時就不再用了,就要把『銥192』移交給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所處理。」

  王雲將記者引到一處鐵門前,打開後記者發現這道門足有15厘米厚,中間全是鉛板,「這道門就重18噸。」王雲說。大門裡面就是實驗室的操控台,旁邊有一道小門,有10厘米厚,也是鉛制的。走進小門,裡面是一道迂迴曲折的走廊,走到盡頭轉彎後發現下一段走廊的方向正好相反。「這就是迷宮走廊,這樣設計都是為了安全。」

  ■威力黃豆大小輕鬆穿透鋼板

  在「迷宮」里轉了5分鐘,記者眼前出現了一個面積大約有150平方米的大廳,大廳里牆壁上一台儀器發出的紅色光格外耀眼。「這台儀器就是報警器,如果發現屋子裡的輻射量超標,就會立即顯示在實驗室的操控台上。」王雲說。

  「『銥192』就放在這裡。」王元指著一個銀色的保險柜告訴記者。這個保險柜與各個單位財務室常見的那種保險柜大小差不多,但這個保險柜是鉛制的,裡面只放著一個銀色的罐子。「這就是貧鈾罐,能屏蔽吸收輻射,這個罐子裡放的就是『銥192』。」王元說,這裡面裝著60居里「銥192」,也就黃豆那麼大。

  小小的「銥192」威力有多大?「51居里的『銥192』,隔著1.5米的距離照射32毫米厚的鋼板,40分鐘後,射線就能穿透鋼板。」王雲對記者說。

  ■監測工人輻射量每天有記錄

  王雲說,當記者近距離觀察保險柜時,就已經受到了「銥192」輻射,要是靠近貧鈾罐,輻射量更大。「接觸保險柜應該是30毫西弗,接觸貧鈾罐就得50毫西弗。」王雲說。

  記者了解到,這個實驗室里共有4名工人,他們天天都要負責把檢測儀器的設備安裝到貧鈾罐上。而工廠里能接觸到「銥192」的人共有21名,他們每天上班時都要在衣服里別著一台名叫個人劑量儀的儀器,此外,實驗室里的4名工人身上還要佩戴一個報警器。「個人劑量儀記錄一個工人每天接受到的輻射量,無論是『銥192』的輻射還是自然界的天然輻射,它統統記下來,每三個月一匯總,這樣就能知道這名工人在3個月裡接受了多少輻射量。報警器是專門給進入實驗室的人準備的,一但發現空氣中的輻射過高,報警器就會響。」王雲說。

  在企業品檢部,王雲隨意抽出一份監測報告。這份報告顯示,在3個月中,這21名員工的個人累計輻射量最多達到0.11毫西弗,最少的0.01毫西弗。「我們天天幹這個,一個人一年最多也就接受0.44毫西弗的輻射量。而一個一天能抽20根煙的『老菸民』,一年接受的輻射量最少也有0.5毫西弗。」王雲說。

  ■人物與「核輻射」打了25年交道

  王雲告訴記者,他從16歲起就被工廠安排操作電離射機,開始與放射性核素打交道。「說實話,我當時要是不害怕那是裝的,家裡老人也害怕,大家都勸我別幹這個活了,萬一被輻射出病來怎麼辦。」王雲坦言自己也動搖過,但又怕老工人們笑話,他就硬著頭皮幹下去了。

  「那個年代也沒有現在這麼多防護措施,幹了半年後,我一體檢,發現自己身體很好,這才逐漸不擔心了。」王雲說,給他們這種特殊工作工人安排的體檢項目很多,尤其是對血液的檢驗,比其他工人多出好幾項,一連測了這麼多年,他身體都沒有發現什麼問題。「我今年41歲了,與放射元素打了25年交道。我直到去年才檢查出有輕度脂肪肝,這是唯一一次體檢中發現異樣。」

  「所以我說,不是一接觸到核輻射,人就會得病。多去了解它,就會發現它並不可怕。」文/圖記者李兵實習生劉彬

  安全警示|輻射源潛伏在身邊的危險

  身邊的放射源

  3月11日,日本地震當天,一部講述中國首例核輻射受害者的電影《站起來》在國內上映。主人公宋學文15年前,在廠區雪地里撿到了一條8厘米長的白色金屬鏈,結果兩年內相繼失去了兩條腿和一條胳膊。

  這個貌似鑰匙鏈的東西,實際上是被丟失的用於探測金屬內部瑕疵的放射源。毫不知情的宋學文,被輻射長達10個小時。這改變了他的一生。

  時隔多年,和妻子重返家鄉創辦鄉村幼兒園的宋學文,已經能夠享受被朋友推著輪椅蹦迪的快樂。但核輻射始終是他頭頂利劍,病痛時刻伴隨著他的生活。

  宋學文並不是唯一的放射源受害者。根據衛生部放射衛生專家組副組長范深根的統計,從1988年到1998年的11年間,全國發生了各种放射性事故300多起,平均每年有30起,近千人受照射。

  最近幾年,國內放射性事故雖有減少,但仍時有發生,從1998年以來,平均每年都有數十起放射事故。2009年10月,廣州番禺輻照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發生了一起鈷-60輻射事件,一個輻照裝置由於操作失誤,連續輻射48天無法處理。這期間,發生了貨物自燃等種種狀況。周邊居民直到媒體公開報導才知曉內情,引發恐慌。

  同年6月,河南杞縣一家民營輻照廠發生類似事件。儘管此次事件並未造成任何實際影響,一個月後才散布出來的消息,造成了杞縣居民紛紛逃離市區。

  其實,各種各樣的放射源早已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在食品消毒、醫學檢測以及工業勘探等方面,都會大量使用。但在各种放射源強度中,工業放射源的強度要遠超醫療和食品,對公眾威脅也較大。

[page]

  2004年,當時的環保總局接管核安全監管職責後,聯合衛生、公安,在全國範圍內發起了一場放射源普查的專項行動。普查結果驚人,擁有放射源的單位超一萬家,放射源超十四萬枚,其中七萬多枚在用,幾乎遍布全國所有省區。此外,至少兩千枚廢舊放射源下落不明。

  「真正應該對核恐慌的應該是政府,而不是普通百姓。」作為中國首例核輻射受害者索賠案的當事人,宋學文實在不想重提「核輻射」這三個字,卻總也繞不開。

  監管缺位

  當年導致宋學文受傷的直接原因,是吉林省吉化公司操作人員違規操作,提前關閉劑量報警儀,導致放射源脫落。而吉化公司在事故發生後,始終未曾正式通報,又讓宋學文被輻射長達10小時,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

  這場事故某種程度折射出中國放射事故的發生規律。根據《放射事故管理規定》,事故性質分為責任事故、技術事故和其它事故三類。在過去三十年的放射事故中,責任事故占到了80%以上,主要是領導失職、防護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不健全、工作人員缺乏安全防護知識、工作中安全意識淡薄、違規操作或操作失誤等方面。

  從1950年代起,鈷-60等放射源就開始在民間使用。熟悉這段歷史的中國同位素和輻照行業協會輻照專門委員會主任趙文彥介紹,早年的輻照設施門檻很低,一個生產隊為輻照土豆大蒜,就建起一個鈷-60源。而全國涉核的大學和科研院所、醫療衛生系統、農科院系統,也都擁有大大小小的放射源。這種使用需求,直接導致了放射源遍布全國各地,與核電的高集中度形成鮮明對比。

  幸運的是,起初的20年裡,由於起步階段的核技術應用並不普遍,事故並不多發。但到了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隨著經濟發展,全國除了西藏和青海兩地,各省都有了輻照裝置。由於安全防護措施滯後,輻射事故明顯增加,這一時期平均一年就有45起放射性事故。「使用放射源的單位複雜、使用範圍廣,用源單位的防護知識嚴重欠缺,再加上管理混亂,導致事故屢屢發生。」中國疾控中心原輻射安全所所長王作元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研究員潘自強和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劉森林合作研究發現,1954年到2007年,我國共有2例核子試爆導致放射病的案例,中國核工業發生過52例皮膚燒傷,但核軍工和核電站未發生一例死亡、放射病例。

  與之對比鮮明的是,核和輻射技術應用當中,卻有10人死亡、49人罹患放射病以及16人皮膚燒傷。「到2007年,我國總共有10人因放射源和核技術應用導致死亡,占全世界死亡總數的17.2%,」潘自強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這個比例顯然太高,總結經驗、加強研究和管理是必要的,我們甚至迄今都沒有一本總結事故案例的書。」這與中國核工業起步時對輻射安全的高度重視,極不相稱。1960年,國務院就成立了專門的輻射管理局,由當時的衛生部、第二機械工業部雙重領導,並由錢三強直接領導,相關法規也陸續出台。

  每個階段的事故發生後,後續處理中不乏相關補救政策出台。1986年放射性事故飆升到70起,也正是在這一年,衛生部和有關部門聯合發布了「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事故管理規定」。次年國務院又發出了「國務院關於加強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放射防護管理工作的通知」,才讓事故的勢頭降了下來。

  2009年河南杞縣、廣東番禺連發兩起輻射事件後,核安全的主管部門環保部,對全國所有的輻照站進行改造。今年3月底,改造工作已基本完成。

  既然有法律法規支撐,事故響應也適當,為何放射性事故仍時有發生?據一位了解內情的人士透露,早年間負責核安全的衛生系統,既是監管者,又是大量放射源的使用者,且隨著放射源使用逐步擴散到工業領域,衛生部門的監管心有餘而力不足。

  於是到了2003年,中編辦就放射源監管問題,專門下發了《關於放射源安全監管的部門職責分工通知》,原屬衛生部門的監管職責,如放射源准購、監測、監督檢查、影響評價等,根據文件規定一併劃歸到環保總局。

  可惜的是,由於監管職能的調整尚未完全到位,當年江西一家鋼鐵廠事故再度出現違規,一枚放射源掉進鋼水並被連鑄成鋼坯。經過當地15個小時的艱難尋找,含有放射物質的鋼坯才被找回。

  踉踉蹌蹌的監管下,整個1990年代,中國萬枚放射源事故率,竟然是美國的40倍。

  無處安放

  監管之外,廢棄的放射源如何處置是更嚴重的問題。

  1950年代放射技術民用後,最初的使用者多為「國字頭」。各種各樣的醫療、科研、農技機構以及國有企業使用過的放射性廢源,有國家出資,也有穩定的回收渠道。據潘自強院士介紹,各省、各科研單位都建有收儲廢源的暫存庫。

  但大批放射源退役,收儲問題開始變得嚴重。四川原子能研究院在2008年,曾一次性淘汰兩百多枚老舊放射源,為此支出了五百多萬元。

  為了化解歷史遺留問題,中央財政曾劃撥三千多萬元,為一批倒閉、破產的用源單位解決廢源的安置問題,但這依然是杯水車薪。

  2005年,國家出台《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規定,對放射源採用生產者責任制,既在購買放射源時,產品價格中已經包含了回收費用,廢源可以由使用者送回給原生產者回收。

  新的問題又來了。各地放射源被陸續分類編號管理後,各省原有的放射性廢物庫暫存庫,開始庫容不足。2006年起,各地紛紛新建或改造原有的省級放射性廢物暫存庫,解決源散四處的問題。

  據潘自強介紹,中核工業集團系統、各省及科研院所,有自己的中低放廢物暫存庫。但僅限於暫時存放。環保部的「清源」行動後,各省陸續處理城市放射性廢物庫中的放射源,將建庫以來暫時存放的放射源,集中運往國家放射性廢物西北處置場。

  目前為止,中國已建成兩座中低放射性廢物處置場。西北放射性廢物處置場位於甘肅,自1999年試運行。另一座是廣東的北龍處置場,2000年建成運行。第三座在建的中低放廢物儲存庫,位於核工業集中的四川,但這些都不能完全承擔起接納全國放射性廢源的重任。

  以中國放射源數量每年增長15%的速度計算,未來需要退役、收儲的廢源也會隨之水漲船高。依照規劃,中國將在2010年到2015年之間,完成國家的高放射廢物處置庫選址,並在2050年建成。

  在這之前,越來越多的放射性廢物何去何從,還是難題。

  資料:放射源的分類

  根據國務院第449號令《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規定,制定本放射源分類辦法。

  一、放射源分類原則

  參照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有關規定,按照放射源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潛在危害程度,從高到低將放射源分為Ⅰ、Ⅱ、Ⅲ、Ⅳ、Ⅴ類,V類源的下限活度值為該種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類放射源為極高危險源。沒有防護情況下,接觸這類源幾分鐘到1小時就可致人死亡;

  (二)Ⅱ類放射源為高危險源。沒有防護情況下,接觸這類源幾小時至幾天可致人死亡;

  (三)Ⅲ類放射源為危險源。沒有防護情況下,接觸這類源幾小時就可對人造成永久性損傷,接觸幾天至幾周也可致人死亡;

  (四)Ⅳ類放射源為低危險源。基本不會對人造成永久性損傷,但對長時間、近距離接觸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復的臨時性損傷;

  (五)Ⅴ類放射源為極低危險源。不會對人造成永久性損傷。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搜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