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姜昆先生 請給惡搞一條活路

作者:

小時候聽姜昆講相聲,有個《如此照相》,諷刺極左人士照相醜態百出,極盡惡搞之能事。其它都沒留下什麼印象,總的感覺姜昆自己在台上笑得不亦樂乎,替他難過,後來也就不看了----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相聲藝術家姜昆昨天對時下流行的「惡搞」進行了抨擊。他認為,惡搞和創意是兩回事兒,惡搞是「下三路」的東西,是「流氓文化」。(3月10日金羊網-新快報《姜昆:惡搞是「流氓文化」》)
   
   惡搞之所以流行,電影《無極》居功至偉,為惡搞藝術家提供了難得的素材。更因為凱歌導演惱羞成怒要起訴惡搞者,全國上下,口水頓時滔滔。眾怒難犯,起訴也就無疾而終。

   
   自那以後,惡搞在網絡流行開來。但達到惡搞《無極》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那樣水平的作品,殊非易事。起點太高,超越的難度自然就大。姜昆從事搞笑藝術幾十年,應該知道,讓一個正常人笑得死去活來有多難。
   
   一些人,包括姜昆委員在內,似乎犯瞭望文生義的毛病。惡,只是程度而言,並非惡意、惡劣,或惡作劇的惡。所謂惡搞,就是誇張、解構、反諷的一種藝術,讓人們在笑聲中思索。惡搞的藝術特點,如黑色幽默、冷幽默,與相聲多有重疊之處。
   
   曾幾何時,姜昆委員大聲疾呼:「給諷刺藝術一條活路!」現在卻痛斥惡搞是「流氓文化」,變化何其速也!
   
   惡搞難道不是諷刺藝術,而是小罵大幫忙、歌功頌德的藝術?在這方面,姜昆委員未必有什麼心得體會需要與眾人分享?
   
   諷刺權威、針砭權貴,扒下神聖不可侵犯的皮褲子,是惡搞受到廣泛歡迎的原因之一。惡搞可以無情地進行諷刺,也可以詼諧地表達喜愛。美國總統布希被惡搞都上了央視。很多世界名流都在眼巴巴地盼著被搞得好的藝術家惡搞一下。文明社會,對優秀的惡搞表示歡迎,早已稱不上是大度或風度,而是一種最起碼的幽默感和人文素養。
   
   惡搞既然是藝術,有陽春白雪,就有下里巴人;有搞的好的,也有搞得不好的。儒糞惡搞孔子、孔明惡搞阿鬥、超女惡搞民主、學者惡搞歷史、教授惡搞學術、精英惡搞良知、記者惡搞新聞、官員惡搞政策,都搞得糟糕透頂,或不那麼好,但卻無損惡搞的名譽,因為它本身就是個中性詞。
   
   教育青年要忠貞不二,不能搞「杯水主義」的列寧,最終卻死於梅毒,算是狠狠地惡搞了一把道德情操;自由戰士將伊拉克真正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薩達姆先生從地洞裡挖了出來,就搞得很棒,這樣的「惡搞」越多越好。
   
   而給包括相聲、惡搞在內的諷刺藝術一條活路,無非就是審查制度的改革,以及言論自由和表達權的繼續擴大,切不可象姜昆委員一樣望文生義,亂揮語言棍棒,置之死地而後快。
   
   原載3月12日《自由聖火》

*****************************

新聞背景:

姜昆:民營小劇場表演低俗 整治灰色文化刻不容緩

2008年03月14日 09:14 來源:光明日報

    三月九日,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文聯主席團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姜昆委員(左)參加會議。 中新社發 盛佳鵬 攝

 近兩年,「灰色文化」問題得到了社會各界和有關部門的更多重視,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提升、社會環境的快速變化,當前「灰色文化」對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仍然堪憂。「灰色文化」也呈現出形式多樣、現象複雜、危害更加深遠的態勢,對其進一步加強管理勢在必行。

目前,「灰色文化」在手機簡訊、網際網路上愈演愈烈,並和城鎮茶社、夜總會、三溫暖洗浴場所等領域的「娛樂表演」的「葷口」、「打趣」「相輔相成」。手機傳播中無聊內容和垃圾信息令人防不勝防;網站上娛樂版登載的文章常以刺激性的字眼招徠網民;網絡聊天工具、論壇和網路遊戲中充斥不良信息;在茶社、民營「小劇場」等表演場所,演員們用低級庸俗的表演和下流黃色的笑話取悅觀眾,甚至在銀幕、螢幕上,也不乏打著「藝術」幌子的露骨表演。林林總總,可謂怪招迭起,花樣百出。

  總結「灰色文化」,較之幾年前又呈現出新的特點,概括起來主要有:

  一是所謂「無傷大雅」。許多「灰色文化」信息打著「無毒無害」、「無傷大雅」的幌子,實質上卻是「人生消極總結」、「戲謔政治體制」、「惡搞夫妻生活」等有害信息的自由傳播。這類「灰色文化」的危害如同「溫水煮青蛙」,任其泛濫,會讓人們在一笑中漸漸喪失警惕,對其危害視而不見。在手機簡訊息中,這類「無傷大雅」的傳播最為顯著。讓人擔憂的是,隨著移動技術的進步,黃色圖片乃至色情視頻都可能在手機上大肆傳播;同時,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開始擁有手機,其中不乏初中生甚至小學生,各種低級趣味乃至色情簡訊息蔓延所帶來的危害,特別值得我們警惕。

  二是所謂「娛樂無罪」。許多「灰色文化」的傳播者高喊著「娛樂無罪」的口號,大肆惡搞,對主流文化大興篡改、戲謔之風。這類「灰色文化」呈現出的就是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價值觀的扭曲。比如當前網絡文化中出現的「網絡暴民」現象。許多網民可以在網上毫無顧忌地胡言亂語、肆意污衊、惡性侮辱、破口謾罵,就是由於缺乏實質性的監管約束、責任意識的缺失。更糟糕的是,有些已經形成群體性的亂象,相互聒噪。加上網絡的便捷性、互動性、隱蔽性及無處不在的廣泛性,如果這樣的惡性群體在網上膨脹發展的話,將來造成的負面社會影響難以估計。

  三是所謂「眼球經濟」。這類「灰色文化」的特徵就在於標新立異、譁眾取寵,招徠觀眾眼球是其最大訴求。許多媒體多方製造各種聳人聽聞的噱頭,只因為「不炒不紅」:每一個事件都伴隨著攻訐和口水,每一個熱點都吸引著大量的看客,每一場「戰爭」都有冉冉升起的「新星」……「眼球經濟」規模不小,「利潤」唾手可得,然而背後的危害也更為深遠。「眼球經濟」的另一面就是「看客經濟」,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必然導致社會責任感的淡漠、整個社會走向空虛和浮躁。

  四是「標準不一」。在色情、暴力、「性文化」等敏感文化問題上,「標準不一」常常讓「灰色文化」從中漁翁得利。今年廣受關注的《色·戒》和《蘋果》兩部電影受到的不同待遇,從一定程度上說明當前我們的尺度尚缺統一標準。「標準不一」的結果就是大家不知何謂「不宜」,何謂「低俗」,大多數人「見害不管」、「見黃不言」,聽之任之、放任自流。「灰色文化」大行其道,廣大觀眾特別是青少年被動接受,深受其害。

  「灰色地帶」消極文化的侵蝕和污染帶來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背道而馳的嚴重後果。希望社會各界和有關部門對其給予進一步的重視。(全國政協委員姜昆)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314/78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