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吸菸者減少 得肺癌人卻增多 都市人無處可逃

50歲以上的廣州人哪怕沒有肺部疾病,手術開出的肺都是黑黑的。這是六月中旬,鍾南山院士說的。吸菸者逐漸減少,得肺癌的人卻逐漸增多。也是鍾南山院士說的。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我們的大氣,市裡的大氣,被汽車尾氣和工業排放污染的大氣。


實際上,大氣被污染的不僅是廣州,不僅是幾個主要大城市。鍾南山說,如果肺是紅紅嫩嫩的那肯定不是廣州人,不知道是不是具有推廣意義,如果肺還是紅嫩的,那肯定不是中國的都市人。怎麼辦呢?總不能不呼吸吧?總不能全逃到鄉下吧?我們需要了解被污染的大氣是如何糟蹋我們的肺;我們需要意識到政府應該幫助我們的肺;我們也需要了解,當大氣仍然迷濛的時候,我們自己可以做點什麼。

《南都周刊》記者炫風 彭曉芸 羅小艷 插圖:李峰

實際上,大氣被污染的不僅是廣州,不僅是幾個主要大城市。鍾南山說,如果肺是紅紅嫩嫩的那肯定不是廣州人,不知道是不是具有推廣意義,如果肺還是紅嫩的,那肯定不是中國的都市人。怎麼辦呢?總不能不呼吸吧?總不能全逃到鄉下吧?我們需要了解被污染的大氣是如何糟蹋我們的肺;我們需要意識到政府應該幫助我們的肺;我們也需要了解,當大氣仍然迷濛的時候,我們自己可以做點什麼。



社會觀察

都市裡的黑肺危言

在市場有買過菜的人都知道,凡是見到牛豬的內臟發黑髮紫,大多在屠宰前就已經染病,切不可貪便宜購買。但如果人本身的臟器也有了類似的顏色變化,那代表著什麼問題?回想5年前SARS肆虐,廣州城內謠言四起時,就有「死者肺部都變成了黑肺、爛肺 」的說法,令廣大市民不寒而慄。

6 月中旬,在雨水不斷的廣州,鍾南山在一個大氣污染論壇里語出驚人:50歲以上的(廣州)人哪怕沒有肺部疾病,手術開出的肺都是黑黑的,「如果是紅紅嫩嫩的那肯定不是廣州人。」實際上,鍾南山是以一個外科醫生,以流行病學的直觀感受來描述大都市空氣污染對人體的影響,但依舊在全城引起了強烈反響,評論家們紛紛撰文,表達對空氣污染謀殺健康的擔憂。

當黑已成事實

媒體引述的「肺黑」給人們帶來強烈的震撼。數十年前,在日本求醫的魯迅,就曾在信中講起他解剖礦工屍體時看到黑肺的複雜感受;幾年前澳大利亞曾經有一個效果不凡的戒菸廣告,電視畫面上的一個人吸了口煙,緊接著就顯示吸菸人的肺部變黑,讓觀看者毛骨悚然。

鍾南山所在的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主頁,有條醒目的標語:「呼吸新鮮的空氣」。幾位胸科教授向記者坦言,鍾院士所言確有根據,在他們的專業上看,廣州50歲以上的居民「全民發黑」是碳(素)在肺住址沉積的結果,「因為空氣污染,以及抽菸的關係,現在要找沒有沉積的肺已經很難了,上年紀的人的肺都是灰灰黑黑的。」

大氣污染物如何產生,空氣中的污染物如何進入人體呼吸道,如何沉積到肺組織中,將對人體健康造成什麼影響,涉及到大氣化學、流行病學、(分子)毒理學等科學領域等廣闊艱深的研究範圍,正在全世界進行。很多既有的流行病學或毒理學研究,都已證實了一些污染物質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而抽菸引發肺部的疾患,也已經成為國際公論。但空氣污染的複雜多變,遠遠超乎人類的想像力,它們對人肺、呼吸系統、人體的危害也是五花八門,鍾南山一句「全民肺黑」,並不是只為破人膽囊的猛喝。

在記者的採訪里,市民們對大城市的空氣污染頗為無奈,儘管看不到藍天白雲,明知體內沙塵滾滾,也得繼續為城市生存付出潛在健康的代價。

「百氣齊放」的邏輯

在廣州,看天氣預報的人,經常會有疑惑,天空一片灰濛濛,五官不適,電視上還是總結「空氣污染優良」。事實上,環保部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是在1996年制定的,當時監控的污染排放物,主要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懸浮微粒(pm10),但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並不斷證明,在全球與中國城市(尤其珠三角城市群),細顆粒物(PM2.5、PM1等)對氣候、空氣污染和人體健康的影響,已經成為重要乃至主要的影響因素。在這樣的情境下,「全民肺黑」對城市空氣污染的形容,可算是「控制」與「污染」之間誰勝誰負的直觀判斷。

在中國的幾大經濟發達區域,發展了多年的出口輕工製造業,為了持續拉動GDP,又大力發展汽車、石化等重工業與基建,你追我趕,西方國家區域經濟產業升級的上百年的歷程,珠三角等地以短短二三十年走過,於是煤煙型、石油型、混合型、特殊型……各種西方老人或年輕人經歷過的空氣污染,在大城市群的天際線間「百氣齊放」。

在經濟目標拉動天空變灰這麼多年以後,近來奧運、世博與亞運等國際盛會將相繼在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舉行,空氣污染的研究與控制,終於得到了政府的加大投入。但即使如此,結束「北有沙塵暴,南有灰霾天」的景象,按照傅家謨、吳兌等科學家對記者所言,起碼也需要數十年的時間。

在空氣污染監測與研究里,「貢獻」是常見的字眼。最後想說明的是,城市群的發展、市民們生活方式實際上都在對空氣污染作貢獻。如果電廠能少排放煙塵,人們多乘搭公共運輸工具,甚至裝修時堅持用環保材料,都是對「肺黑」等危險說「不」的有效行動。只是,小汽車賣不出去,跟菸草無人問津一樣,或許是被某些政府部門、公司機構到消費者共同抵制的命題。而它們同樣將造成肺黑——只要不造成急性的症狀,哪怕造成同樣不堪設想的慢性重症後果,也不在話下。在如此自我戕害的邏輯下,鍾南山一句「全民肺黑」,就像是剖開了城市的胸腔,叫全民,更叫政府捫心自問。


生理知識

肺,是怎麼變黑的


一個城市污染嚴重,進入居民呼吸系統的「垃圾」會多一點,他們肺部變色也會比其它地方的快一點,這種由沉積造成的肺臟外觀變化,已經被胸外科醫生們發現。


無論從生物化學還是大氣科學的角度,世上都沒有絕對乾淨的空氣,所以世上也沒有絕對乾淨的肺。就像空氣在風扇葉上流動總會留下塵埃與侵蝕,一個人在空氣里生存,假以時日,他的肺始終都會變灰變黑——不過,這個過程,大城市裡的肺們會更快一些,或許還要快很多。

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成員,也是最重要的生理器官之一,人體與外界環境「互動」最頻繁的地方。初中的生物課已經告訴我們,肺的基本功能是吸入新鮮的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維持身體內部與外界的氣體交換,一旦呼吸停止,生命也將停止。

肺的內部結構如同倒長的樹,粗略看來,樹枝是大大小小的支氣管,樹葉是無數的肺泡。最大的支氣管,由上而下進入肺內,反覆分枝,越分就越細越薄,成為氣體出入的管道,在這些管道的盡頭,氣體在肺的呼吸部分(肺泡管-肺泡囊-肺泡)里交換,這些交換場所的「空間」總量並不小,成人每側肺約有3億-4億個肺泡,總面積大約有70到80平方米。

呼吸系統本身就擁有龐大的清潔「隊伍」。當氣流從這個肺部的龐大的系統里通過,總會帶來各種對正常新陳代謝無用或有害的微粒(包括化學物質、塵土或者微生物等等),其中很多直接粘在氣道內表面的黏液里,那裡有不計其數的細小絨毛,不停地把雜物清掃,以防堆積;有些微粒通過了氣道,進入了肺泡一帶,肺泡細胞可以以吞飲方式將它們「打包」並排出;更關鍵的是,在肺間質和肺泡里遊走著大量的「清道夫 」,巨噬細胞,這些手腳纖長的大傢伙會把灰塵或細菌顆粒吞噬清除,所以它們的肚子(細胞胞質)里總是「收藏」著常見塵粒、次級溶酶體和吞噬體等等。

肺的清潔工們一秒、一分鐘和一年內能清走多少「垃圾」,沒有人能計算出精確的數值。但清潔工們的能力是有限的。隨著時間的流轉,不斷有一些進入肺、不被歡迎的物質,會被永久地留下、沉積,從而使本應透明的肺逐漸變得灰黑。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長期暴露在高塵環境,或者吸菸的人,他們肺部變色的速度要快得多。一個城市污染嚴重,進入居民呼吸系統的「垃圾」會多一點,他們肺部變色也會比其它地方的快一點,這種由沉積造成的肺臟外觀變化,已經被胸外科醫生們發現(譬如鍾南山院士提出的「廣州人50年」)。

除了不可避免、天然的沉積,加速肺部「非正常」變黑的原因還有很多。有些「垃圾」會引起慢性職業性肺病——譬如黑肺病:煤炭工人的肺一般都比普通人黑,就是因為煤塵在肺內的沉積。巨噬細胞負重工作時釋放的各種酶,會導致肺組織形成瘢痕,使肺臟失去彈性,矽沉著病、石棉沉著病等患者的肺都是灰黑的。香菸的煙霧裡有 4000多種有害物質,這些顆粒造成肺部炎症時,也會使肺出現霉斑一樣的斑點。當它們導致癌變時,肺之黑,將在極短的時間內擴散。呼吸以外的侵害也會使肺變黑,譬如吸毒者五六年後死去,解剖出來的肺,也是烏黑髮臭。

可以說,肺變黑是人類的必然,而肺加速變黑,對於菸民、某些職業者、乃至大城市的居民也是必然。概括地說,使肺加速變黑的各種沉積物質,未必會引起急性症狀,但將增大患上各種呼吸系統病症、尤其重症慢性病的可能。在國內外,香菸與特殊職業環境與很多肺部疾病的必然關係,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在空氣污染方面,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甲醛、多環芳烴、揮發性有機物等「老牌殺手」對健康的侵害,也已經有足夠的毒理學證據。

對空氣污染中懸浮微粒與肺部慢性病變的關係,國際上仍然處於初始的階段。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氣污染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複雜、持續更新的課題,尤其是當科學家們認識到顆粒物(氣熔膠)對氣候、氣象、空氣污染等的貢獻遠超想像時,他們的工作將更加艱巨——那些懸浮微粒、超細顆粒物,它們不但能沉積在肺部,使我們的肺變黑,甚至能攜帶上百種有害物質,進入到血液循環中去。

城裡的肺,無處可逃

實際上,空氣污染問題又豈止是廣州這一個城市的痛,只不過廣州出了個鐘南山,一席「黑肺說 」,驚醒一座城。早在今年一月份,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辦公室副主任朱建平做客中國網進行在線訪談時透露,應該說我們國家環境狀況比較嚴峻,我們國家的整個空氣品質達不到國家標準的城市占了1/3左右。

國家疾病控制中心一官員曾在公共衛生論壇上說,我國近年來大氣污染情況嚴重,目前有10億人生活在總懸浮顆粒物超標的環境下,6億人的生活環境二氧化硫超標。有人據此推論,有個「黑肺」其實不是廣州人的特徵,而很可能是很多都市人正在面對和即將面對的殘酷現實。

2006 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最新的《空氣品質標準》提出,可吸入顆粒含量這個數值應低於每立方米20微克。按照20微克的標準,在一份由民間機構列出的 2006年度按懸浮微粒濃度年日均值統計排行版上,參與排行的國內54個地級市沒有一個能夠達到這一標準的。最高為蘭州市:193微克,最低為桂林市:30微克。其中上海排名35,為86微克,廣州排39位,76微克,深圳排47位,為64微克。遺憾的是,我們找不到同一時段北京的數據,但是有這樣一份數據:北京在2000年以後的7年間,一直在141-162微克每立方米。

北京

說起空氣,北京人最怕的是沙塵暴。那個空氣根本就不是人呼吸的空氣。然而基本上每年北京還是會來那麼十幾次。這個對肺的傷害自不必說。其它的空氣品質也不見對肺有多好。

在國家環境保護部的網站上,可以查詢到北京以及全國其他城市每日的空氣品質狀況,2008年6月份的北京,從6月1日至6月25日,有七天有輕微及以上級別的空氣污染,其餘天數為良,無一日為優。而這些「優」或「良」的標準,不過是中國自己的標準。

另有數據顯示,根據2006年8月份北京大氣中懸浮微粒濃度單日看,31天中只有4天在世界衛生組織標註的安全濃度範圍以內。以剛剛過去的五月份為例,31天中,只有5天日均值低於70微克,高於100微克的天數為13天,即有13天為輕微至中度重污染。

[next]

上海

2007 年上海市環境空氣品質為優良的天數共328天,優良率達歷史最高。這和上海市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環保投入不無關係。就拿今年6月14日到20日的空氣品質來說,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懸浮微粒指數周平均值分別為26、27、49,全周的主要污染物為懸浮微粒。

此外,但上海也有其它苦惱,2007年全市降水PH平均值為4.55,酸雨頻率為 75.6%,較2006年上升19.2個百分點,近5年上海市酸雨污染呈逐年上升趨勢。除了酸雨,或許是因為處在中間,上海不僅會出現灰霾天氣,也會遭遇揚塵天氣,去年四月的一次揚塵天氣,使得上海的可吸入顆粒日均值達0.623毫克/立方米。

廣州

生活在北京的人對沙塵暴天氣心有餘悸,而廣州的市民則對無論晴天雨天灰濛濛的天氣感到鬱悶。在廣州市政府公布的2007年環境狀況中,空氣品質優良天數 333天和灰霾131天赫然並列。廣州市環保局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楊柳解釋說,我國現行的空氣品質評價標準只有三個指標: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懸浮微粒(PM10,即直徑小於或等於10微米的顆粒物),卻不包括與灰霾密切相關的細粒子。正因為國家評價體系根本不測PM2.5、PM1等細粒子,造成了空氣品質指數不能反映灰霾嚴重程度。

氣象部門資料顯示,2007年廣州地區 PM2.5年平均濃度是美國標準的3.3倍;省政府課題《珠三角空氣品質研究》顯示,廣州市區街道有機物苯的濃度超過歐洲標準3.1倍。環保部門的監測則表明,廣州氮氧化物和臭氧的濃度也不低。灰霾問題專家吳兌建議,在廣州這樣的大城市,污染已轉變類型,這些地區應有新的空氣品質評價體系。

深圳

深圳市的空氣品質也並不樂觀,根據深圳市氣象台發布的消息:2007年全年灰霾日達到226 天,刷新歷史紀錄。與廣州的天氣出現相類似的情況,一方面是灰霾天氣嚴重,一方面卻是原有空氣監測方法出現形勢喜人的「優良率」。2007年深圳市環境空氣品質達優良的天數共計361天,占全年的98.9%,比上年增加2天;二氧化氮是空氣中的首要污染物。

連結

二氧化氮(NO2)是氮氧化物在空氣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城市環境污染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誘發肺組織損傷。

二氧化氮是一種棕紅色有刺激性臭味的氣體。主要來自於車輛廢氣、火力發電站和其他工業的燃料燃燒及硝酸、氮肥、炸藥的工業生產過程,具有腐蝕性和生理刺激作用,呼吸系統有問題的人士如哮喘患者,較易受二氧化氮的影響。對兒童來說,可能會造成肺部發育受損。研究指出長期吸入可能會導致肺部構造改變。二氧化氮是形成光化學煙霧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酸雨的來源之一。根據世衛標準,二氧化氮的上限為每立方米40微克


按二氧化氮濃度年日均值統計排名(2006年)

民眾反應

當肺被頂到黑的時候

「剛開始聽到這個說法,的確嚇了一跳,我一直以為只有吸菸的人才會黑肺,沒想到現在廣州的 50歲以上的人就會有這種情況。不過,廣州的空氣品質,的確是我去過的所有地方中最不好的。」當飛行員Andy聽到鍾南山院士關於黑肺的說法的時候,表示驚愕。確實,如此形象直觀地把一顆黑肺擺到了廣州人面前。還是讓很多人的心裡有了一些與以往不同的想法。是試圖逃離廣州,還是認命留下來?或者多採取一些自救的手段。Andy說,他最近考慮買房子,首要條件就是遠離大馬路,最好花草樹木多點的花園社區,就算貴些遠些也沒所謂,。受到黑肺衝擊的廣州人該考慮這個問題了,大部分人因為不同的緣由採取了堅守姿態,擔憂但並未恐慌。

要肺還是要夢

在大城市提供的工作機會與生活方式面前,部分人選擇將污染當作一種必須付出的代價承受下來。

「鄉村空氣好,可是我去哪賺錢,去哪逛街,去哪唱卡拉OK?」29歲的張璽在一家文化傳播公司任策劃經理,五年前她從北方的一個小鎮來到廣州,不久後便經歷了那場讓人印象深刻的SARS風波,全城人戴著口罩出行曾經讓她驚慌,但是廣州是個實現夢想的地方,她不想就此打道回府。

「後來禽流感也來過了,我們不照樣活得好好的,果子狸和雞不照樣有人在吃,我們對疾病的心理免疫能力已經被磨鍊得足夠強大了」,張璽並沒有打算在廣州紮根,她的計劃是年輕時在這裡打拼,也會買房結婚生子,但到了四五十歲時,有經濟能力後便離開,回到家鄉那個山清水秀的小鎮,或者找一個環境優美、人口少的小城市呆著養老去。

與張璽不同的是,今年46歲的陳輝留下來是為了收穫,多年辛苦創業後他終於擁有了一家屬於自己的快遞公司,廣州是他揮灑汗水的城市,現在終於到了收穫期,他不會輕易放棄。「城市人口多、汽車多、就業機會多,生存環境跟農村自然不一樣,空氣品質自然與農村不可能比。這是雙刃劍,利害關係其實大家都明白,關鍵看自己要什麼了」。

是的,關鍵看自己要什麼。有的人就想逃離,或者就是當作一個藉口,或是一個促進因素。24歲的王荃勉強算一個,她剛剛丟掉一份在廣州某公司的銷售工作,正在猶豫要不要去其它城市發展,現在她已經決定要與這裡告別了。「在我還可以選擇時,我應該去一個讓我的肺不那麼受威脅的地方生活。」

紮根者的自我安慰

居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人,對「黑肺」說有著各自的解讀。

「感到幸運的是,我家離白雲山很近。白雲山是廣州的市肺,空氣應該是廣州地區最好的地方」,某公司IT負責人Bepro在表達了對黑肺說的吃驚後,有些驕傲地如是說。三年前Bepro將家安在了白雲山腳某大型樓盤,社區內綠化很好,白雲山近在咫尺,這些地利因素讓Bepro覺得很有安全感。

廣州洛溪橋南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成為城市居民「外逃」的主要去向。「好在我住在鄉下地方,自感空氣總比城區里要好些」,廣州碧桂園住戶老軍醫找到了身處鄉下的安全感,儘管沒有科學依據支撐自己的看法,但遠離城市中心、人口密度小、空間大、汽車尾氣少……這些已經讓他覺得安心。

即使是在城市中心,人們也依據不同位置劃分了安全區域。其中,住在珠江南岸濱江東路的陳飛飛就堅信自己處在一個安全的地方,開闊的珠江水域會帶走空氣中的懸浮粒,對清新空氣很有作用。陳飛飛還將廣州城區以珠江為線再細分了安全等級,廣州的重污染區在河北東圃、蘿崗這些重工業集中地,「河南肯定比河北污染少」。

「生於斯,長於斯,我的根就在這裡,所有的社會關係都在這裡,沒有理由因為空氣污染了肺要黑了,就要離開」,李婷今年32歲,家住在廣州最擁擠的老城區上九路,土生土長的廣州本地人,從出生、上學到工作都是在這裡進行的,如今還有了自己的家庭並有一個小孩。「儘管廣州的空氣差,但要讓人離開它,卻也不知有什麼地方可去,畢竟這裡有我的家。」

當然,比李婷更堅定的是她世世代代紮根於此的長輩們。在家庭食譜中,李婷經常吃到豬紅、豬肺,長輩們認為這些食物有助於幫助家庭成員清肺。

既然要紮根留下,就只能去積極適應,努力做些減少空氣污染的事情。李婷打算以後出行少開車,將垃圾分類裝袋,節約能源……她有很多計劃,而且要教給正在長大的孩子。

不願成為驚弓之鳥

還有一部分人對鍾南山院士關於「黑肺」的說法並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城市污染的問題不只是廣州存在,其它城市可能更嚴重,只不過剛好廣州有鍾南山院士出來說了。

「心、肝、脾、肺、腎,生活在大城市裡的人,這些器官其實都不會很健康很正常,多多少少會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印象中黑肺應該是挖煤工人才會得的職業病」,在黑肺說面前,某報社記者小瑩顯得比較樂觀,她沒覺得自己的肺一定會變黑,黑了也不一定就是滅頂之災,如今醫療條件已經明顯改善,黑了也還可以治,沒必要因為專家拋出一個論點自己就要成為驚弓之鳥,事實上城市人的平均壽命比農村人要更長。

即使這樣,「黑肺說」還是引發了公眾對環境的關注。飛行員Andy說,希望政府能在機動車檢查方面更嚴格一些,禁止那些黑煙車上路。另外,在環保方面,力度也應增強。還有網友也給政府提出了建議:無論「黑肺」是否屬實,都希望它能警醒政府,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個別網友甚至提出政府給外地打工者發放污染補貼的願望。


科學家說

對空氣的殺傷力,提高警惕

這是一個在北京大學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進行的實驗:研究人員首先用一些很純的碳黑(汽車尾氣的成分之一),對實驗小白鼠進行灌肺,對肺組織細胞進行染毒,然後提取染毒後的細胞觀察。「你看到嗎?肺泡巨噬細胞把它(碳黑)吞下去,但它消化不了,於是自殺了。」中心主任,長江學者朱彤向記者形象地比喻,「我們還要求證,它為什麼會死亡?然後我們會發現,當吞噬細胞遇到這些顆粒物的時候,細胞里就會產生大量的自由基,一系列的損傷和死亡就開始了。」

對超細顆粒物的研究很初級

類似的研究實驗正在全球的科研和醫療機構里進行,為的都是找尋大氣污染與從肺到呼吸系統到人體健康的關係。實際上,這其中既有大氣污染物的遷移轉化、毒理、人體暴露等基礎科學的研究,也有經濟損失評估、風險性分析、國家政策有效性評價、環境品質標準制定等國家重大環境決策有關的研究。對於證明污染物質與健康之間關係來說,除了細胞毒理學的研究實驗,呼吸疾病醫生們手上的流行病學數據也至關重要。

譬如,作為呼吸道疾病專家的鐘南山院士,在論證灰霾天氣對人體的影響時就指出:「在廣州進入灰霾天的時候,在我們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看呼吸疾病一般是比同期增加15%。」

[next]

「實際上很多有害氣體對健康的影響,都已經得到了證明。」北京大學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系副主任潘小川教授說,「譬如二氧化硫,譬如廣州地區比較嚴重的光化學煙霧,也就是臭氧,還有二氧化氮等,已經明確了對人體健康的毒性。」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傅家謨院士,則向記者引用衛生部調查,來顯示城市空氣污染對肺部健康的危害:「惡性腫瘤占了城市死亡總數的25%,與環境和生活方式有關的肺癌,明顯上升,過去30年上升了465%。」

不過,對於近幾年全球越來越重視的懸浮微粒,尤其細顆粒物(pm2.5)與超細顆粒物 (p1),科學家對它們的探索,還在起步階段。鍾南山也認為,大氣污染的主要元兇——顆粒物與有害氣體,首當其衝襲擊的就是人的肺臟,呼吸系統:「城市的肺癌患病率比農村高3-4倍,而城鄉的吸菸率是差不多的,這是因為大氣污染顆粒中的主要致癌物——苯並芘的濃度增加1倍,肺癌的死亡率增加3.3倍。」

鍾南山認為,醫院住院率跟二氧化硫和降塵的濃度的水平、有霧的天數成正比,說明灰霾天氣對人體的影響很大。「第一就是對變態反應的影響,像過敏性鼻炎或者支氣管哮喘……第三個影響是免疫功能。污染嚴重,會導致血液的粘稠度明顯增加、血液凝集以及血栓形成、動脈收縮、血壓升高;在污染的地區,心血管中風發病率明顯增高。第四個影響是病原的感染。微生物常常是在氣溶膠裡頭,空氣氣溶膠顆粒TSP增高,微生物的含量也會增高。重要的呼吸傳染病,有沒有可能通過氣溶膠(懸浮微粒)傳染,特別是空氣污染比較厲害的時候,這是非常值得我們警惕的。」

另外,鍾南山指出,灰霾天和室內通風,與吸菸、生物燃料等一起,也成為了慢阻肺非常大的發病因素。在中國,慢阻肺的死亡率近年呈不斷上升的趨勢。

對臭氧的危害認識不足夠

在北京,上海與廣州,由於相繼將舉辦國際性盛會,有些侵害呼吸系統的污染物的治理目前受到特別重視。譬如臭名昭著的臭氧,它是光化學煙霧的代表性物質。著名的環境學家唐孝炎院士認為,人短暫暴露於臭氧,可引起咳嗽、喉部乾燥、胸痛、黏膜分泌增加、疲乏、噁心等;嚴重暴露於臭氧,將影響人的呼吸道結構,明顯損傷肺功能,引起炎症。「臭氧對運動員的競技狀態有顯著影響,是國際、國內舉辦運動會時最關注的空氣品質指標。」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臭氧1小時暴露的基準為150-200微克/立方米,我國的大氣臭氧小時均值標準為200微克/立方米。與細顆粒物一樣,由於我國未將臭氧列入大氣常規監測指標和考核指標,公眾對臭氧的環境危害的認識並不足夠。

與國內相比,細顆粒物等污染物,不但進入了國外空氣污染監測體系,還帶動了相關的大量研究,而有些研究結果也顛覆人們的常識。譬如,芝加哥西北大學的研究發現,空氣中的污染物首先侵襲肺,然後引發心血管疾病——空氣中懸浮著的細小顆粒能引起肺發炎,同時分泌出白細胞介素-6,造成血液凝塊,導致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類似的研究還揭示,由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肺癌造成的死亡,都與顆粒物污染有關。「微小顆粒物可攜帶毒重金屬、病毒等進入人的呼吸道和肺部……我認為,這一問題應該引起人們的充分重視。」朱彤說,「這些都是周期很長的研究實驗。而且新的結果和發現,會被更新的發現所代替。我們還在路上。」


環境問題導致疾病已是頭號殺手

訪談嘉賓廖新波

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

政府對健康教育投入極少

南都周刊:最近,鍾南山院士在某次討論會上的「黑肺說」引發熱議,您認為他的說法是形象可信還是誇大其詞、危言聳聽?

廖新波:鍾南山院士這麼說,我相信他是依據臨床經驗而發出的感慨和警醒,我認為是真實可信的。他的說法的確是一個形象的說法,比我們平時乾巴巴的數據更加能夠貼近老百姓生活。讓每個人都知道,環境問題尤其是我們生活在其中的空氣污染問題,與每個人密切相關,希望我們能夠正視它。

南都周刊:那麼,您認為目前空氣污染的狀況,比如說幾乎讓每個50歲以上的廣州人的肺都是「黑」的,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程度,是否已經非常嚴重?

廖新波:是已經非常嚴重了,到了刻不容緩的程度了,我們的環境保護和我們的經濟發展,實際上一直處於一個不平衡的狀態,環境保護是滯後的。

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我們的政績觀沒有改變,追求GDP的高速發展。過去我們在東莞搞「三來一補」,幾乎什麼企業都可以進來,現在開始注意到工業對環境的嚴重威脅,又把密集型企業外遷,遷去西部,這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惡性循環,以後西部環境受到污染怎麼辦?

我們說現在在環保問題上補貼10元,省去將來100元的損失,但是為什麼還是不願意動用這個財政?這和我們的財政預算沒有法律規範有關,這屆政府說投入多少就多少,那麼極有可能有的官員不願意投入這個錢。他覺得投了錢也是下屆乃至下下屆政府得的好處,而對他這屆這是一筆不划算的投入。比如想啟動什麼項目,建高速公路什麼的,那麼就壓縮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

南都周刊:作為衛生部門,衛生廳在空氣污染這個問題上能做什麼?目前衛生部門在相關問題上的投入是多少?

廖新波: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健康教育,讓市民有相關的衛生常識,儘量減少不必要的健康損害。世界衛生組織2006年6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接近 1/4的疾病由可以避免的環境暴露引起。每年超過1300萬的超額死亡歸因於可預防的環境因素。在最不發達地區,接近1/3的死亡和疾病歸因於環境問題。

這就是說,環境問題導致的疾病已經成為一個頭號殺手,引發的問題不僅僅是慢阻肺、肺癌等等呼吸系統疾病,還有其他很多健康問題也源於環境污染,大氣污染、水資源污染等等,比如不孕不育、胎兒畸形的比例逐年上升,這也和環境問題密切相關。

但是目前來講,一方面公民的環保意識不夠,一方面政府在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極少,少到了幾乎沒有。比如香港的健康教育就是由政府來做的,他們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的比例也很高。我曾經作為醫療代表團考察了香港醫管局,在他們的大堂里首先引人注目的就是健康教育中心,裡面有各種健康教育課程、宣傳單張、簡單的健康檢查設備,就像是一個展覽館一樣。

當時我們的廳長很有感慨地說,我們的健康教育應該學習香港的做法,借鑑他們經驗。只要你留心看一看,香港的健康教育資料全部是香港醫院管理局負責印製的,而我們的則多是醫院自己的經費印製的。所以,醫院也承擔了政府的責任,這種做法是好還是不好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建立健康教育基地應該是值得考慮的。我們各區甚至各社區是否也應該由政府主辦一個健康教育基地呢?

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和發展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同時最大限度地吸引各界社會力量參與。

免費治療黑肺不可行

南都周刊:您說的這個是疾病預防的機制,當然最理想的狀態就是防範於未然,但是目前有資料顯示,據2006年的統計,中國每年因城市大氣污染而造成的呼吸系統門診病例35萬人,急診病例680萬人,有人提出,對於這些病人,我們能否有相應的補助?

廖新波:這恐怕就很難了!因為這些疾病很難清晰地界定發病因素,總不能今天鍾南山院士說慢阻肺是由於空氣污染問題導致的,我們就免費治療慢阻肺,明天又有哪個醫生院士說不孕不育也是空氣污染造成的,我們又免費治療,這不好操作,不可行。

南都周刊:這就是說,中國的崛起,民眾為自己的健康買單了!我們的醫療保障體系又不完善,個人支付醫療費用仍是一筆巨大的投入。

廖新波:這就看我們要把錢花到哪裡去了,所以我認為應該嚴格規定醫療衛生投入的比例不低於多少,有一個明確的限制,現在我們的投入顯然是太低了。另外,老百姓也要改變自己的投保觀念,積極參加醫療保險,有的人說我沒病參加醫療保險不是白白浪費錢嗎?這就是觀念的問題,買保險是為了生病嗎?當然不是。

南都周刊:觀念確實是一個問題,但是也不可否認還有大量掙扎在貧窮線下的群體,他們連生存都成為問題,要讓他們有環保的意識,有防範危機投保的意識,恐怕是挺難的。

廖新波:恰恰是生存困難才要考慮環保問題,我們要考慮千秋萬代子孫的幸福,要考慮可持續的發展。當然,我認為這個問題更多的應該是政府的責任。

南都周刊:但目前中國不僅對國內環境污染及其對健康產生影響的底數和狀況不清,而且在環境與健康工作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上存在很大不足。衛生部和環保總局等部門在環境健康問題上甚至缺乏溝通。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就直言,環保局管污染,衛生部管癌症,但污染和癌症兩者之間的研究卻是空白,這方面的統計協調機制遠遠沒到位。

廖新波:是的,這些問題恰恰是我們目前工作的難點所在,所以國家才聯合18部委發布了《國家環境與健康行動計劃(2007-2015)》,這是一項去年才啟動的計劃,可想而知,一切都才剛剛開始。

希望通過多部門的聯合協作,對公共健康損害事件中的環境因素予以調查,形成科學嚴謹、積極有效的環境健康調查工作機制,構築環境健康損害的預防、預警、應急體系,同時開展主要環境污染物人體內暴露水平和所致健康危害流行病學調查,系統掌握我國人群體內環境污染負荷基礎數據和健康危害種類、成因、地區分布等實際狀況,為開展健康損害防治研究以及環境與健康風險預警奠定基礎。對廣州以及全省各個城市的大氣污染狀況致病的情況,我們也在進行調查研究,也希望和環保部門聯合起來做專項研究。

我們說現在在環保問題上補貼10元,省去將來 100元的損失,但是為什麼還是不願意動用這個財政?這和我們的財政預算沒有法律規範有關,這屆政府說投入多少就多少,那麼極有可能有的官員不願意投入這個錢。他覺得投了錢也是下屆乃至下下屆政府得的好處,而對他這屆這是一筆不划算的投入。

想想,奔向一顆黑肺的人生真讓人忐忑。你我皆凡人,既不能用芭蕉扇把那些廢氣全弄走,又不能命令我們的行政部門趕緊採取措施服務我們的肺。在寄希望於相關部門改善空氣品質之前,更務實更靠譜的也許是馬上就可實施的自救。如果讓你的肺陪你慢慢變黑,可能真的不算是浪漫的事。如果還想為自己的肺做點什麼,記者找了一些專家,他們的意見可能會有幫助。

這些趕緊做

遠離香菸。

意思就是,吸菸的趕緊戒,不吸菸的繞道走。廣州現代醫院騰志雲醫生說了,我們可以不完全相信 「50歲以上廣州人的肺都是黑色」,但一定要相信長期抽菸的人肯定有一顆黑肺。吸菸有害健康是眾所皆知的,如果不想患上肺癌、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肺結核、流感,也自覺不給他人二手菸抽,那就請離香菸遠遠的。

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是指人體在氧氣充分供應的情況下進行的體育鍛鍊,在運動時,由於肌肉收縮而需要大量養分和氧氣,氧氣的需求量增加,呼吸次數比正常時多,肺部的收張程度較大,可提高心肺的耐力。常見的有氧運動項目有步行、慢跑、滑冰、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健身舞、做韻律操等等。

親近大自然。

城市的綠化再好,但終歸是人多、車多、尾氣多,空氣品質不會好到哪去。因此,專家建議城市居民應該增加親近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的機會,市民可考慮多爬山、逛公園等戶外活動。

定期醫療檢查。

廣醫一院呼吸科主任張挪富介紹,有職業暴露因素的人,比如在煤礦、廚房等污染較重的環境中工作者,建議定期做肺功能檢查。長期吸菸者,45歲以上也應當定期做檢查;長期吸菸且出現咳嗽咳痰等症狀的,則無論哪個年齡段都應做檢查。

定期清潔空調。

並選用有效的室內空氣淨化器材。目前市場上各種空氣淨化器品種較多,質量也是魚龍混雜,一定要選用通風量和功能適宜的,可諮詢室內環境專家的意見。

誤區

洗肺,大氣污染越來越嚴重,為了讓自己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很多人特別是菸民們都相信關於洗肺的廣告。其實即使在正規醫院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洗肺的,比如患重度肺氣腫的人就不合適。洗肺是一種醫院治療矽肺、煤工塵肺等職業性肺病的手段,並不是針對菸民而設計的養生方案。面對大氣污染,正常人只要保證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做運動,定期去郊外走走、呼吸新鮮空氣即可,不要隨便洗肺。

上班族要注意,八小時呆在辦公室的人有很多,辦公樓往往還採用封閉式設計,在這種人口密度大、空氣污染重的環境中,更需多加關注你的肺:

1、要控制進入室內的污染源,禁止在室內吸菸;

2、謹慎使用殺蟲劑等易造成空氣污染的物品;

3、不要坐在中央空調的排氣孔附近,因為那裡是髒空氣的必經之路;

4、如果使用加濕器要注意每天換水,防止水中產生微生物;

5、室內植物並不是空氣清新器,過多反而會滋生病菌和由土壤中釋放出氡。

清肺食譜推薦

韭菜豬紅湯,韭菜豬紅湯是一款經典清肺湯。做法大體是:先將豬血切厚片,放至滾水裡滾燙後撈起備用。再將酸菜洗淨切絲,韭菜切小段。然後將湯煮開,放入酸菜絲煮5分鐘,加入豬血煮3分鐘,加調味料,起鍋前放入韭菜段即可。

這些可以吃

維生素D和維生素E。

研究表明,體內維生素D含量高的人呼吸時的氣量比其他人都要大,呼吸更順暢;維生素E是細胞呼吸的必需促進因子,可保護肺組織免受空氣污染,降低因肺功能弱而導致慢性疾病,甚至死亡的危險。魚、魚卵、肝、蛋黃、奶油、黃油等都富含維生素D,小麥胚芽、豆類、菠菜、蛋、甘藍菜里有豐富的維生素E。

蘋果。

英國的一項研究表明,蘋果可以減慢由污染物引起的肺功能惡化。蘋果里含有高水平的被稱為橡黃素的抗氧化劑黃酮類。它在洋蔥、紅葡萄酒中也大量存在,可能正是保護肺部不受污染和抵禦吸菸侵害的重要因素。

豬血鴨血豬肺。

針對空氣污染,廣州人歷來有吃豬血鴨血或者喝豬肺湯的習慣,認為這些東西可以「去塵」清肺。研究發現,豬血中的血漿蛋白被人的胃酸分解後,形成一種具有潤滑、消毒功能的物質,對滯留在人體內的粉塵、金屬微粒等有害物質可起到淨化作用,並把它們排出體外。

綠茶。

研究表明,飲茶可減輕吸菸的危害,因為茶葉中的茶多酚、維生素C等成分對香菸中所含有的各種有害物質有降解作用,邊飲茶邊吸菸,毒素可隨飲茶不斷解除。

特別提醒

廣州人有煲糖水護肺的習慣,但其實高糖、高碳水化合物對肺部保養都是不利的。廣醫一院呼吸科主任張挪富提醒,從西醫的角度來說,建議少吃甜食、麵食。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南都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629/93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