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王維洛:再論中國耕地數據不靠譜

—在公布的中國耕地面積中起碼有2億多畝不宜耕種

作者:
但是在這19.18億畝的所謂耕地中,有多少是根本就不符合耕地質量標準的?又有多少是根據中國的法律不能作為耕地使用的?還有多少是應該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的?被污染、且不經過土壤清理不能作為耕地的有多少?分析各方面的零星信息,結論是:起碼有2億多畝是不宜此用的耕地。被重金屬污染的耕地超過4億畝,不經過土壤修復處置是不應該繼續作為耕地使用的。

在《中國耕地數據不靠譜——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就是一個天方夜譚》一文中討論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耕地數量變化,用中共政府的話說是最後保住了18億畝耕地紅線。但是經過分析可以發現,數據經過有目標的、人為的修改,與現實相差很遠。第二次全國國土調查前中國耕地面積已經接近18億畝耕地紅線,突然增加了2億多畝耕地,給接下來一段時間的耕地面積減少留出了很大的空間(見圖1,國家統計局提供的圖像)。根據2018年9月發布的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結果中國耕地還有19.18億畝,但是在這19.18億畝的所謂耕地中,有多少是根本就不符合耕地質量標準的?又有多少是根據中國的法律不能作為耕地使用的?還有多少是應該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的?被污染、且不經過土壤清理不能作為耕地的有多少?分析各方面的零星信息,結論是:起碼有2億多畝是不宜此用的耕地。被重金屬污染的耕地超過4億畝,不經過土壤修復處置是不應該繼續作為耕地使用的。

圖1: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2006年至2017年中國耕地面積變化(這是正常的變化過程嗎)):圖片來源:如圖所示,國家統計局,https://www.ceicdata.com/zh-hans/china/cultivated-area

一、中國耕地面積變化的小結

先對《中國耕地數據不靠譜——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就是一個天方夜譚》一文做一個小結。

1949年至1999年的數據是由中國統計局發布的,2000年之後中國統計局全部採用國土資源部(現自然資源部)的數據。對中國耕地面積有重大影響的是三次全國土地調查,而且三次全國調查所用土地使用分類和定義是不同的。

中國耕地面積變化經歷了下面幾個階段的變化:

第一階段:1949年至1957年:耕地面積快速增長,從1949年14.68億畝億畝增加到1957年16.77億畝,平均每年增長2613萬畝;

第二階段:1957年至1999年:耕地面積持續減少,從16.77億畝億畝減少到1999年14.25億畝,平均每年減少600萬畝;

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2000年全國耕地面積突然增加到19.51億畝,增加了5.26億畝。由於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從1984年5月開始,據說是1997年底結束,持續時間長,沒有統一統計時間點,又沒有開新聞發布會公布結果,所以對耕地面積更改的時間點也是多變,有選擇1985年的,有選擇1997年的,或者期間某一年。選擇200年是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字。

第三階段:2000年至2008年:耕地面積持續減少,從19.51億畝減少到2008年18.25億畝,接近紅線,平均每年減少1575萬畝;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全國耕地面積又突然增加到20.31億畝;

第四階段:2009年至2017年或2018年:從2009年起至2017年,全國耕地面積基本保持不變,只是稍有減少,從2009年20.31億畝減少到2017年20.23億畝,共減少800萬畝,平均每年減少100萬畝;2018年未發布數據;

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全國耕地面積又突然減少到19.18億畝。與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全國耕地20.31億畝相比,減少了1.13億畝!平均每年減少1130萬畝;

第五階段:至2022年,中國統計局發布的耕地數據依然是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的19.18億畝耕地,未作任何修改。

從過去的變化來分析,中國耕地平均每年減少的速度在500萬畝至1500萬畝左右,這與中共政府依靠大搞基建、大搞房地產、大搞城鎮化等,人為地促進GDP發展有關。按照這個速度,到2029年中國耕地將再次接近紅線。為減緩耕地的減少,中共政府把農村宅基地改革、農村地區並村或迫使農民進城作為獲取增加耕地後備的最主要措施。

結論:在過去70多年中,中國全國耕地面積呈一個鋸齒型的變化,有兩個火箭般的增加和一個斷崖似的減少,這是一個非正常的、不真實的變化,說明中國耕地面積數據極其不靠譜。由於耕地面積數據不靠譜,所以中國曆年糧食大豐收的數據也不靠譜。由此而產生了對糧食供應安全問題的焦慮。

二、對中國耕地面積變化的數據重建和再解釋

由於根據中共政府發表的耕地數據如此不靠譜,不少學者就展開對數據的重建和再解釋。

圖2來自何凡能、李士成、張學珍、葛全勝、戴君虎撰寫的《中國傳統農區過去300年耕地重建結果的對比分析》[1]一文,發表在《地理學報》第67卷第9期,2012年9月。圖中的CHCD,是中國傳統農區耕地數據的縮寫,根據作者介紹,耕地數據來自清代地方總志和官方檔冊記載的各省田畝資料;國民政府公布的各省區調查統計數據;現代各省區耕地統計數據等。

SAGE(2010)是Houghton等和Richards估算的大陸尺度1850-1980年耕地轉換速率和1700-1980年耕地面積數據;FAO全球各國1961-1992年耕地數據等。

HYDE3.1 Richards和Goldewijk等估算的1700-1980年大陸和國家尺度耕地/牧草地面積;FAO全球各國1961-2000年耕地/牧草地數據等。

圖2:1700至2000年中國傳統農區耕地面積變化,圖片來源:何凡能等

這裡關注CHCD的曲線,1950年後是中國統計局的數據,就是圖中連接黑圓點的曲線。曲線在1956年、1957年達到一個高峰,然後開始下降,之後轉向增長,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中期達到另一個更高的高峰,之後又開始下降。

可見有人對中國統計局的數據進行了修正,特別是在發展趨勢上進行修正,沒有出現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後火箭般的增長,而是把耕地由減少到增加的轉折提前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期,然後以很快的速度增長至八十年代中期的最高點。之後又開始減少。為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之後耕地的減少創造了不穿透紅線的空間。

關於1952年至1962年間中國耕地面積的變化,於宗先、毛育剛、林卿撰寫的《兩岸農地利用比較》[2]提供了下面的數據。

圖3:中國曆年耕地面積變動情況(1952年至1962年),圖表來源:於宗先等

圖表顯示,從1953年到1956年中國曆年耕地面積迅速增長,特別是1956年增加了2532萬畝(1668千公頃)。但是大躍進的1958和1959兩年一共減少了1.088億畝耕地。雖然1960年耕地有所增長,1961年增加了23259萬畝,但1962年又減少611萬畝。

圖4來自Xiaoping Zhou, Xiaotian Li, Wei Song, Xiangbin Kong and Xiao Lu撰寫的Farmland Transitions in China: An Advocacy Coalition Approach(中國耕地轉型:一種倡導聯盟方法)[3]一文,發表在德國哈勒大學的土地雜誌上,發表時間是2021年1月27日。

圖4:1950-2017年中國耕地面積變化回歸分析,圖片來源:Xiaoping Zhou等

圖中展示的中國耕地面積變化的曲線,就是前面提到的經過修正的中國統計局數據,但是這個遊戲只能玩到第二次土地調查前,即2009年前。圖中用棕色虛線標出的是18億畝耕地紅線,藍色虛線是1950-2017年間的耕地平均數,略高於18億畝。從1950年起到1957年,是一個增長耕地面積過程。然後下降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上半期。繼而又轉變為耕地面積增長過程,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到一個高峰。所以從1950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可以用一根單調增長的回歸曲線代表,大躍進期間的耕地面積減少被忽略不計。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到2005年是一個減少的過程,也可以用一根單調減少的回歸曲線代表,耕地面積減少速度快。

問題就出現在2005年至2017年這個階段,圖中展示的是一個緩慢減少的過程。到2017年中國耕地面積已經接近18億畝耕地紅線。這和中國統計局發表的數據不吻合,通過第二次土地調查,在2005年至2017年期間,這裡應該出現了一個峰值,比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更高的峰值,耕地面積不是接近18億畝,而是在20億畝以上。

圖5來自《中國可持續發展遙感監測報告(2016)》[4]一書,展現的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至2010年中國耕地面積指數的變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的耕地面積指數是100。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01/1872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