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毛時代的窮人和鄧時代的窮人的區別

    好像在2006年曾在雜誌上看過一篇介紹瀋陽鐵西區的文章。文章說那裡家家都有下崗的人。一個50歲的婦女家裡有兩個下崗的,政府每人每月只補給一百多元。她沒什麼文化,只好去販菜買。常常在風雪中一站10個小時,有時一天只賺一塊多錢。記者採訪的那天,她為了1毛錢,和一個顧客爭了半個小時……
    
     然後說說我奶奶。她生於1918年。解放後,家裡分了一個圈椅,一張桌子,一個花磁壇,再加上一口鍋,幾個粗瓷碗,一床鋪蓋,就是全部的家當。吃大食堂時,炊具幾乎全部上繳了。農村是大集體勞動,每天天不亮就開工,天黑才收工,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就這樣每天還吃不飽。這樣的日子過了二十多年,一直到1980年。而這二十年來,沒有絲毫的財富積累,家裡還和解放初期一模一樣,只是那圈椅和桌子更破了。
    
    這就是毛時期和鄧時期的兩個窮人。我從不否認的是,任何國家、任何時代都窮人,包括美國。所以說貧窮並不一定都是政府的錯,都要算在政府頭上。但是,這兩個同為貧窮的人,背後卻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我們就來看看有哪些不同:
    
    1,鐵西區婦女可以發牢騷罵人,我奶奶絕對不能。(不要小看了發牢騷,這是基本人權。)
    
    2,鐵西區婦女可以到外地去打工,比如做清潔工、帶孩子等,填飽自己的肚子絕對沒問題。我奶奶常年挨餓,幾乎沒吃飽過一頓。
    
    3,每逢節假日,鐵西區婦女能得到政府的一些捐助,雖說是杯水車薪,但明顯能改善當月生活。我奶奶只在春節三天能稍微吃點兒「好的」。
    
    4,鐵西區婦女能在媒體的報導下,有可能獲得好心人的幫助。我奶奶絕對沒這個機會。
    
    5,鐵西區婦女能販菜買,能做生意。假若她做對了生意,就有富裕的機會。我奶奶還是絕對沒有這個機會。
    
    6,鐵西區很快就要改造了,那個婦女的生活多少有了盼頭。我奶奶的生活幾乎沒個盼頭。盼了二十多年,好不容易盼到改革開放,生活終於有了點兒起色,但她已經老了……這裡我想流淚。
    
    據說美國社會最大的優點是「有機會」。也就是說,不管你是毫無背景的窮小子或是象阿甘那樣的弱智者,只要你努力,都有成功的機會,至少都會過上溫飽日子。這就是「美國夢」的魅力。所以說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機會、沒盼頭。鄧時代比毛時代的好處正在這裡:只要你努力,多少會有點兒機會和盼頭(儘管目前的機會還不太多)。在毛時代,幾乎人人都有理想、有追求,可是你追求的東西,你最終會發現它們象水月鏡花一樣永遠不可得。
    
    不過我要強調的是,我奶奶似乎並沒有感覺到時代的不幸,一方面是因為沒文化,最主要的是,她身邊的人都是這樣過的。鐵西區的婦女卻感到了痛苦,因為她身邊有富人。看來幸與不幸,更多地是通過「對比」來判定的。不過「對比」還能讓我們看到更多觸目驚心的深層次問題,而絕非僅僅是「幸」或「不幸」那麼簡單。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網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908/102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