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回鄉第一天:為什麼你的眼睛滿是淚水?

作者:

    終於回國了,回到了魂牽夢縈的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在去旅館的車上,司機告訴我:什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已經復辟20多年了。

    我下榻在上海人民廣場對面的人民旅館。飯店老闆的父親也是上海著名的人民公僕。後來不小心拿了人民的錢,進了人民法院,現在出來了繼續在為人民服務。
    
    清晨,我推開窗戶,深深呼吸一口微塵顆粒超標N多倍富含 PX的故鄉的空氣,只覺得神清氣爽,抬頭深情凝望太陽始終被遮擋著的藍天,不禁心曠神怡。一會兒,上海虹口僑辦的賈主任要來吃看我並共進早餐,我趕緊洗刷一下:先用二甘醇超標的田七牙膏刷牙,再用稍稍有點異味的藍藻水洗了把臉,一看時間還早,就用昨天旅館樓下買的盜版VCD,聽一會非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郭德剛的相聲。這時,賈主任來了,後面還跟了個偽妻,據說是他手下的處長。賈主任真客氣,給我帶了不少土特產:用騾馬肉冒充平遙牛肉、敵敵畏泡的金華火腿、用硫磺進行熏制漂白的毒桂圓還有我最愛吃的用違禁的"工業鹽"醃製的四川泡菜。我大喜,趕緊把賓館用色素染制的綠茶再衝上大腸桿菌超標數百倍的純進水招待領導,順手抓了一把昨天機場買的吃剩了的用礦物油加工製作的毒瓜子,(據說食品中礦物油進入人體後,會刺激人體的消化系統,輕則可出現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賈主任邊磕瓜子邊說道:幾年不回來,感覺咋樣啊?我深情地說:奧運之後,中國人算是真的成了這個星球的主人了。賈主任「哈哈「狂笑,不知道是我說的不真還是他感覺有點假。
    
    人民旅館的早餐真豐盛:高致癌毒大米(陳化糧、民工糧)做的白粥真香,就著用湖南的毒豬油和用添加了增白劑的麵粉做的油條,仿佛又回到了兒時。小菜也可口,廢舊油漆桶里醃的榨菜,一看就是真宗貨,用死豬肉、母豬肉做的太倉牌肉鬆,比溫哥華的楓華肉鬆不知道要強多少倍。賈主任看我吃的津津有味,就說:來,用加麗素紅餵養的雞所產的紅心雞蛋,能引起嚴重貧血、白血病、骨髓病變等,你一定要嘗嘗。我趕緊用硫磺熏藥水泡的衛生筷夾了一個。美中不足的是沒有用發酵粉助長的黃豆做的豆漿。賈主任一看,說,呵呵,吃東西一定要新潮,趕緊來一杯添加了三聚氰胺的奶茶啊。偽妻嬌滴滴地說:賈主任,我也要。
    
    中午,賈主任一定要請我吃飯,我說:都是自己人,一定不能鋪張。賈主任說:這樣吧,菜你點。我一看菜單,還不算太貴,一份用"3911"農藥浸灌出的雞毛菜要價25元。賈主任說,點吧,反正公款。我實在不好意思,就點了幾個特色一點的:用硫磺和工業鹽保鮮的鮮竹筍和黑心豆芽炒的「時蔬」,用豬大糞浸泡製作臭豆腐,還有用墨水染過色的"黑"木耳和用人尿浸泡的鮮海蝦燒制的「廚師推介菜」。賈主任說:不行,這麼簡單,是看不起政府。他把服務員叫過來,還要加用防腐劑催發的海鮮。我說太貴,算了。他見我很堅持,就說:菜不加,酒還是要的啊。就要了瓶糖精水和色素勾兌的"葡萄酒",還要了瓶工業用酒精勾兌出的白酒。他問我要什麼點心,我說:我喜歡吃麵食,就來兩隻紙餡肉包和天津寧河縣潘莊鎮興達食品廠生產黑餡餃子吧。飯店的服務態度真好,吃完了,還送用激素催熟的草莓和獮猴桃;,一結帳450元。賈主任就在服務員耳邊咕咕一說,一會兒服務員拿著兩條中華香菸和發票來了,我眼神好,使勁一看,發票上寫著:辦公用品1640元。
    
    因為在上海的時間短,晚上還要返回老家,就趁下午的時間趕緊去看一下當年學校的初戀情人,也沒什麼準備,就在她家門口的商場買了一點:用硫磺進行熏制漂白的毒桂圓,還搞了幾盒細菌超過國家標準100倍的果脯、蜜餞。一見面,簡直不敢相信,40多歲的人,臉上怎麼一點看不出歲月的痕跡。初戀情人笑著說:全是假的,都修理過了。我們草草聊了幾句,我就開溜,臨走說是要擁抱一下,一碰覺得胸部還是鼓鼓的,鐵定是偽乳,這個我有發言權。
    
    打的到火車站,車子誤點三個小時,忽然想起得給賈主任道別一下,電話撥過去,賈主任神情有些迷離,估計是在三溫暖房裡。一聽是我,一定要請我吃了晚飯再走。我說,得我請客。推了半天他終於同意。一小時後,我們就在恆豐路一家小飯館裡又見了面,都是家常菜:一盤避孕藥催大的香辣鱔魚,再來一盤臭水溝撈來的麻辣龍蝦,還有個農藥高殘留的清炒菠菜。老闆還免費給「海外同胞」送上了一杯重金屬超標100倍的碧螺春茶,賈主任還喝了點含甲醛的啤酒……,最後結帳,250元,整個二百五。我給了老闆300元,老闆找了我50元,不湊巧,回家一看拿回了張假幣,就留個紀念了。那是後話。
    
    從店裡出來,一看時間差不多了,就和賈主任握別。上海街道汽車的尾氣熏得我兩眼直流眼淚,(剛回來不適應)。賈主任很關切地問我:為什麼你的眼睛滿是淚水。我趕緊接上一句:因為我對這篇土地愛的深沉!

責任編輯: 於飛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918/103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