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共救市計劃 在大陸受到質疑

在全球投資者因為中共政府出台4萬億元人民幣「救市計劃」而信心大增之際,中國媒體和一些專家對這項計劃能否得到有效落實和執行提出警告和質疑。

中國官方[法制日報]11月14號發表時評說,「救市」計劃表面上看似中央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但是在實際的落實與執行過程中就變成了對很多地方政府依法執政能力的全方位考驗。」

評論說,根據以往的經驗,中央政府的投資必定引發地方政府對投資項目的「激烈」爭搶, 而這種現象的普遍存在「可能會損害到中央投資總體目標的實現和公平性」。

*大工程背後必有大腐敗?*

評論說,因此如何把中央的政策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的執行環節中,如何操作至關重要,這同時也會反映各地方政府的決策水平和決策能力。文章說,民生工程也好,基礎設施建設也好,都需要科學論證,民主決策,都需要輔之以嚴格的決策、實行和監督的程序。

文章提到,在以往的類似工程中,就發生過重複建設、投資浪費的現象;發生過「民心工程」被建成「傷心工程」;基礎建設設施與當地經濟發展不配套, 導致長期閒置等問題。另外,由於一些地方政府在決策實施過程中缺乏有效監督,令人們普遍擔心「大的工程背後必有大的腐敗」。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表達了類似的擔憂。他說,中國改革開放前的一些大項目,如三線工程、大躍進、文革中的很多投資,大部分都是失敗和浪費。改革開放後許多投資的經濟效益也比較低。他談到,據世界銀行的報告,中國國有投資的失誤率在30%左右。

胡星斗說:「出現了一大批的停建、緩建工程,「爛尾」工程等。還有一些剛上馬就下馬的工程。。。建設的過程中產生了GDP, 但是沒有經濟效益,甚至也不能容納就業,大量的重複建設,這種情況在過去非常嚴重。」

*胡星斗:2萬億投向鐵路有必要*

不過,胡星斗教授認為「救市計劃」中的某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是合理的和可行的。他說,計劃中投向鐵路建設的2萬億就非常有必要,因為中國的鐵路建設長期滯後,目前鐵路總長只有8萬多公里。另外如南水北調等工程,因為已經進行了很多年,可行性得到保障,這次只是加大投資, 因此也可能會利大於弊。

胡星斗教授認為,這個巨大投資計劃出台後,關鍵是要做好項目的可行性研究,不能倉促上馬。項目可行性研究應該由獨立研究單位、而不是政府下屬研究機構來進行。否則,很難保證這些工程不是各級領導追求政績和GDP 的「書記工程,首長工程。」

胡星斗說:「怎樣論證項目的可行性長期以來沒有得到解決,中國很難做到科學的決策。」

他指出,三峽工程開始時,反對的人被邊緣化,批評的聲音被禁止。四川大地震央還發現有的水壩根本就是建立在地震帶上。

*胡星斗:要加強問責*

胡星斗教授認為「大的工程背後產生大的腐敗」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產權不清,另一個就是缺乏問責。

胡星斗說:「國有投資的體制,必然產生腐敗和浪費,產權不清,屬於國家的,誰也不會把他當成自己家裡的財產去愛惜和去謹慎投資。第二個方面,是政績的需求,然後缺少應有的問責。政績制度仍然是追求GDP,不問效益,這樣的情況下,必然是好大喜功。」

胡星斗教授說,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加強問責,追究失職和瀆職人員的責任。他說,中國目前的投資失誤基本上不負任何責任。根據中國最高檢察院的報告,中國失職和瀆職罪案中有 95% 的案子判緩刑,提起起訴的更少。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斯洋文章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1116/110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