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憑什麼讓全國人民來"埋單"?你以為他們是在救樓市?

—你以為他們是在救樓市?其實他們只是在救房貸

你別不信,最近國家可是下了血本兒,砸錢3000億買房,就為了給樓市"輸血"! 可是,仔細一琢磨,他們真的是在救樓市嗎? 我看未必,說白了,他們是在救房貸!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這句話,估計大伙兒都聽膩歪了吧?

但是,在如今這個節骨眼兒上,這句話竟然成了房地產界的"至理名言"!

你別不信,最近國家可是下了血本兒,砸錢3000億買房,就為了給樓市"輸血"!

可是,仔細一琢磨,他們真的是在救樓市嗎?

我看未必,說白了,他們是在救房貸!

1

來看看最近的大動作:首付比例直接從30%降到15%,85%的房款都可以貸!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老百姓得背更重的債啊!本來呢,3成首付就已經夠嗆了,現在直接降到1.5成,那不就等於逼著大伙兒加槓桿嗎?這不是給樓市"輸血",這分明是給銀行"輸血"啊!你想啊,房價動輒幾十萬、上百萬,首付降了,意味著更多的人能夠"上車"了。可是,這些人真的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嗎?萬一哪天失業了、收入少了,還得起房貸嗎?到時候,銀行的壞帳率飆升,誰來買單?還不是老百姓?

看看那3000億的國家隊資金,說是收購存量房,其實就是變相的"接盤俠"。開發商賣不動的房子,讓國家來兜底,這不就是變相的"救市"嗎?可是,這錢從哪兒來?還不是老百姓的血汗錢?說白了,這就是拿老百姓的錢,去填開發商的窟窿!開發商囤積居奇、坐地起價,把房價炒到離譜的高度,現在賣不動了,就讓國家來"接盤"。這不是赤裸裸的"國進民退"嗎?這些房子,本來就是開發商的責任,憑什麼讓全國人民來"埋單"?

2

更要命的是,這波操作下來,房地產市場很可能會出現"雙軌制":一個是國家收購的保障房,一個是開發商的商品房。保障房肯定要比商品房便宜,那開發商還怎麼賣得動?到時候,是不是又得靠國家來"兜底"?這不是把樓市越"救"越亂嗎?你想啊,保障房和商品房屋所有權狀來就是兩個概念,現在硬是要混在一起,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保障房的定位是面向低收入群體的,而商品房是面向市場的。如果國家大規模收購商品房來當保障房,那豈不是本末倒置?而且,這樣一來,保障房的門檻勢必會提高,那真正需要保障的群體,又該何去何從?

說到底,樓市的問題根子還是在供需失衡上。現在庫存這麼高,還非得想方設法地去化,這不是本末倒置嗎?與其想著怎麼"救市",不如好好想想怎麼"穩市"。控制供給,優化結構,讓房子真正回歸居住屬性,而不是成為投機的工具,這才是樓市健康發展的根本之道!你看,這些年,多少人把房子當成了"搖錢樹",買了一套又一套,結果呢?房價虛高,租金飛漲,普通人想要安居樂業,簡直比登天還難!這種畸形的市場,早就該好好整治整治了。

3

國家隊的3000億,看似在"救市",實則是在"救債"。這錢要是真花在刀刃上,比如完善租賃市場,發展保障性住房,那才是真正惠及民生的舉措。現在這樣,只怕是又給樓市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治標不治本啊!你想,那麼多爛尾樓,那麼多空置房,說到底,還不是因為開發商盲目擴張、惡性競爭?現在,國家不去規範市場秩序,反而要給這些不負責任的開發商"兜底",這不是敗壞市場規則嗎?長此以往,房地產行業還怎麼健康發展?

千萬別被表象所迷惑,房地產市場的問題,絕不是簡單的"輸血"就能解決的。供需失衡、結構失衡、金融風險,這才是樓市面臨的真正難題。想要破局,還得從根子上治,從體制上改。否則,再多的錢,也只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說到底,房地產市場是國民經濟的支柱,關乎千家萬戶的民生福祉。一味地"救市",不僅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反而會讓市場失衡進一步惡化。只有讓市場在zf的宏觀調控下,有序地實現"去庫存",才能真正實現樓市的軟著陸。

4

這個時候,買不買房,就見仁見智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不管樓市怎麼變,房子始終都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只有摒棄投機心理,回歸居住本質,樓市才能真正走向健康穩定的發展道路。救與不救,其實都是表象,關鍵還得看我們自己的選擇。畢竟,樓市的未來,始終掌握在每一個置業者的手中!你想啊,買房,本來就是一件人生大事,關乎幾代人的幸福。如果,我們一味地跟風炒作,豈不是本末倒置?房子,應該是一個家的歸宿,一個安居樂業的港灣。只有我們每個人都理性看待,不被虛假繁榮所蒙蔽,樓市才能真正回歸理性,實現可持續發展。

否則,救市也好,輸血也罷,都只是飲鴆止渴,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眼下,我們每一個置業者,都應該擦亮眼睛,看清樓市的本質。無論是買房自住,還是投資置業,都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跟風。只有我們每個人都保持理性,房地產市場才能真正走向成熟,實現健康穩定的發展。這,才是對國家負責,對自己負責,對子孫後代負責啊!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小傑談樓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526/2059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