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426社論揭屠城序幕 鮑彤指鄧小平為學潮定性

1989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刊出社論〈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用「動亂」來形容當時的學運,為學運作出負面定性。曾擔任已故總書記趙紫陽秘書的鮑彤昨對本報指,該社論是中共將自己推向與人民對立的開始,也是導致六四血腥鎮壓的開始。中南海前智囊嚴家其則指,「四.二六社論」激化了學生與當局的矛盾,是重要轉折。有六四受難倖存者也指,社論的錯誤定性,導致了嚴重的後果。



    
    在1989年4月15日,因中共總書記胡耀邦去世引發的學運,在10天時間內已經歷多波高潮,包括4月17日學生大遊行、4月22日10萬學生在人民大會堂外請願,以及請願被拒後開始罷課等。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及多名政治局成員指遊行已擴大至全國20個城市,並堅信運動受極少數人操控,必須強硬遏止。4月25日,中共把高層看法通報總書記趙紫陽等後,由中宣部副部長曾建徽起草〈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胡啟立與總理李鵬審閱,把學運定性為極少數人發起的反革命動亂,社論在當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播出,次日即4月26日在《人民日報》頭版發表,令所有參與和關心事件的學生和民眾,甚至政府官員無不大吃一驚。
    
    
    
    激起大學生強烈反應
    社論首次對學運作評價,指一些人悼念胡耀邦期間,製造謠言,指名攻擊黨和國家領導人;蠱惑群眾衝擊黨和國家機關,又指在西安、長沙等地發生打、砸、搶、燒嚴重事件。社論指學生們不是為悼念胡耀邦,不是為推進中國民主,也不是為發牢騷,「而是打著民主的旗號破壞民主法制,其目的是要搞散人心,搞亂全國」,「這是一場有計劃的陰謀,是一次動亂」,「不堅決地制止這場動亂,將國無寧日」。
    社論將那場愛學運推到敵對面,激起北京和全國大學生強烈反應。4月27日,北京爆發大規模遊行示威,近百萬人參加,除大學生外,北京市民和工人也加入,他們高喊「大學生萬歲」,聲援大學生,各地學生也紛紛赴京參加示威,八九學運終演變成全國民眾參與的民主運動。
    已故總書記趙紫陽前秘書鮑彤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訪問時指,《人民日報》的「四.二六社論」是中共自己把自己推到學生和人民對立面的開始,也是導致六四血腥屠殺的起點,但這個社論絕不是當時中央的意見,「而是鄧小平個人的看法,是鄧小平聽了李鵬等人的小報告後,自作主張。」鮑指,學運開始後趙紫陽一直當事件為人民內部矛盾,指出學生的民主和反腐要求,其實也是中共的要求。
    
    
    中國社科院政治所前所長嚴家其。
    
    
    已故總書記趙紫陽前秘書鮑彤。
    
    
    指有人謊報軍情所致
    「但4月25日鄧小平在家中召見李鵬等,為學潮定性,指學運是有組織、有計劃的反黨行動,李鵬於是在《人民日報》以社論形式將此公開。」鮑彤指,那是鄧小平第一個致命錯誤,而5月17日鄧又走錯一步,決定戒嚴,「六四悲劇終於無可避免。」他認為,該社論給後人兩大啟示:一是政黨決不能走到人民對立面,與人民為敵;二是執政有錯一定要知錯就改,決不能自以為是,「那不是一個治理國家的政黨應有的作為。」
    因六四流亡海外的中共前智囊、中國社科院政治所前所長嚴家其昨也對本報表示,該社論是當時北京市委書記李錫銘和市長陳希同向鄧小平謊報軍情的結果,但趙紫陽也有疏忽,不應該在這關鍵時候出訪北朝鮮,讓李鵬之流有機可乘,借主持工作之機,居心叵測向鄧小平進言。而在六四屠城時被坦克輾斷腿、目前在美國求醫的前北京體育學院學生方政昨也表示,社論令事件發生根本轉變,共產黨的錯誤定性,激發學生進一步表達意願和爭取權利的決心,「社論對學生運動的錯誤判斷,跟後來的戒嚴、鎮壓是一脈相承的。」他說,獨裁政權對社會不同聲音判斷反動行為,最終導致了重要的後果。
    
    
    中共喉舌
    多場運動皆由社論而起
    
    《人民日報》與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央電視台,一併被譽為是中共「四大喉舌」,特別是《人民日報》,更因是中共中央的機關報,其社論在中共黨內享有至高無尚地位,被視為是「中央聲音」,備受全黨重視。海外研究者也習慣通過該報的社論或報導,揣測中共人事變化和政局。
    《人民日報》創刊於1948年6月15日,其報頭出自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手筆。過去60年來,該報的社論曾掀起一場又一場運動。1957年6月8日的社論〈這是為甚麼?〉掀開了反右運動。該文由毛澤東親自撰寫,文風極具挑戰性;1966年6月1日社論〈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則宣告文革開始。該文由當時深得老毛器重的中共文膽陳伯達主筆,轟動一時。
    
    
    央視成放風平台
    1989年4月26日《人民日報》的〈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社論,是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授意,由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兼新華社副社長曾建徽執筆,根據前一日鄧小平在家中對李鵬等人的講話擬定。1928年12月出生的曾建徽是湖南平江人,長期在中宣部門工作,六四後曾任中共外宣辦主任、國務院新聞辦主任、全國人大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等。
    時代進步,電子媒體特別是電視漸成重要傳播工具,中央電視台大搶《人民日報》風頭。央視每晚7點的新聞聯播已成內地影響最廣的節目,亦是中共對外放風的主力平台之一。
    
    萍果日報

責任編輯: 王篤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0427/127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