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沉重的高樓 上海地盤下陷甚至達到2米多


華聲在線

2009-08-17

地盤下陷,即使暫時不會導致整個城市的總體陷落,其代價也是十分高昂的。

2005年完成的《長三角地區地下水資源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報告顯示,近40年來,地盤下陷給長三角地區造成的損失近3,500億元,這主要是治理因地盤下陷導致的洪澇等災害而進行的市政建設所需費用,比如道路維修、橋樑加高、排水設施和地下水回灌等工程的費用。

如果說在早期,地下水開採是導致上海地盤下陷的首要罪魁禍首的話,那麼,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情況已經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早在1934年,上海就擁有了總高82米的「遠東第一高樓」----國際飯店。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高層建築(10層以上)增加到了40幢;而上世紀 80年代,僅新增高層建築就達到了650幢。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十年間新增高層建築更是衝到了2000多幢。目前,上海市僅百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築,就有近1,000幢。

這些高層、超高層建築的崛起,固然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榮光,但同樣亦成為一種負累。摩天大樓體量巨大,一般自重也都頗為驚人,對於地面而言是不小的壓力。以金茂大廈為例,其自重就達到了30萬噸;已經建成的另外一座摩天大廈環球金融中心,僅鋼材用量就超過6萬噸,比北京的 「鳥巢」還要高出一半。

根據上海市規劃局的監測,過去十多年中,因高層建築等城市工程建設對中心城區地盤下陷的影響,已經悄然上升到約占總體影響的三成。

上述報告的總負責人、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副所長郭坤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指出,與江蘇不同,上海地盤下陷的原因除了地下水開採,還有高層建築的建設,因此上海因地盤下陷造成的損失最大。如今,黃浦江、蘇州河沿岸不斷加高加固的防汛牆,已經成為地盤下陷災害的永久性標誌。

就上海的地質結構來說,屬於近千年來長江帶來的泥沙所逐漸形成的厚達300米的軟土層結構,其特點是地表含水量大、孔隙較大、壓縮性大。高層建築建在上面,就像放在一塊海綿上

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稱上勘院)技術總監顧國榮告訴記者,過去由於技術上的考慮欠妥、設計不合理,上海的很多建築都不同程度出現了下沉的情況,有些甚至達到了2米多。這其中,就包括上海市老的展覽中心以及著名的錦江飯店。

上海中心大廈所在的浦東陸家嘴地區的地下環境條件複雜,高樓樁基林立、各種管線密布,還有地鐵列車穿行。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大廈本身的安全性已經得到解決。負責該項目岩土勘察和地質災害評估的上勘院項目經理金宗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上海中心大廈的地質風險評估報告,已經在2008年9月得到上海房地局的審批。

在整個勘察過程中,該場地最深的孔打了290米,已經進入了岩石層。當然,在實際施工中,一般樁的底端也只會到地下約80多米處。這樣,高層建築的基礎可以穿過軟土層,站立在相對密實的沙土上;因為上海的地基30米以上很軟,以下都是沙層,基本達到了密實狀態。

或許,讓單個建築本身相對穩定地站立在地基上,並不難解決;但如何整體評估大量密集的高層建築將不可避免地加大整個地塊上的負擔,才是一個真正的難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上海市規劃局副局長伍江只是表示,控制地盤下陷,關鍵不是不建高樓,而是少採地下水。

責任編輯: 劉詩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0819/14071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