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在香港的亞洲周刊為何有強烈人民日報風格?

—亞洲周刊紀碩鳴:重慶廿萬幹部下訪新路徑

《亞洲周刊》的記者怎麼有這麼強的人民日報口味。你知道為什麼嗎?

重慶廿萬幹部下訪新路徑/紀碩鳴

2010-03-3122:23|閱讀(1193)|標籤:所見所聞|字號:大中小

重慶展開市級機關幹部大下訪大排查、區縣委書記大接訪活動,共動員二十萬幹部「下訪」與民眾同吃同住,並要求領導幹部找貧困戶結窮「親戚」,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探索共同富裕的新路徑。

農曆新年後,重慶各機關企業陸續上班,但座落在中山四路的人民信訪辦公室門口卻有些冷清。一旁正開門營業的大眾理髮店老闆告訴亞洲周刊,前些年這裡很「熱鬧」,來上訪的重慶各地老百姓最多時上千,少則也有數百,上訪者很激動,把馬路都堵上了,影響理髮店的生意。去年開始,重慶信訪辦門口的上訪人數明顯減少,多的時候也就數十人。信訪辦門口不那麼激烈了,理髮店生意也好做了,這和重慶連續組織市區縣鄉鎮幹部主動換位:接(待)訪(民)為「走訪」,深入民眾「大走訪」、「大下訪」,集中解決了一大批訪民的積案,民生問題解決較好有關。

民生,成為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同時需要思考的重大問題,也是胡溫執政推動新政的核心。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共中央「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發表講話要求全黨,「在擴大內需中增強經濟發展協調性,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過年時更具體指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經濟發展注意協調性,經濟增長強調民生改善,更是今年「兩會」的主旋律。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由於各地政府注重經濟發展,忽略民生,上訪者、群體性事件不斷。老百姓遇到不平事就找上級政府,信訪部門成為訪民的申冤之處。不僅北京國務院的信訪部門成為熱門處,各地政府的信訪辦經常是人滿為患。

依照要求,重慶市也展開了市級機關幹部大下訪大排查大調處活動,以及區縣委書記大接訪活動,從市級部門抽調二百名幹部組成四十個督導組常駐區縣,將信訪做到基層,將社會矛盾在當地解困、上門改善民生。二零零八年九月,全國其它省市的領導對訪民的「接訪」活動結束,重慶則讓「下訪」的幹部繼續延長半年,「下訪」幹部與民眾同吃同住,擴大解決訪民疾苦的成果。

去年上半年,重慶再總結經驗,計劃用兩年時間深入民間開展幹部大走訪,到基層關心老百姓疾苦,解決老百姓困難。在全國追尋經濟發展,主推GDP高增長下,重慶做到二個百分之五十,要求領導幹部投入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精力抓解困;財政支出百分之五十以上用於民生。至今,動員了二十萬幹部下基層,投入逾四十八億人民幣解決長期結累的訪民「欠債」,解決信訪案八點五萬餘件,受益老百姓達二百萬人。

薄熙來主導大走訪

重慶幹部「大走訪」活動的主導者、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指出,絕大多數老百姓去上訪,都是事出有因的,我們眼裡的一些「小事」,往往是上訪群眾家庭生活的頭等大事,幹部一定要設身處地為百姓著想,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薄熙來表示,群眾上訪找領導,生活發生困難就是最好的理由。他要求,信訪工作不是要「揚湯止沸」,把矛盾壓下去就拉倒,而是要「釜底抽薪」,實實在在解決問題,達到息訪息訴。

在市委三屆六次全會上,薄熙來指出,二零零八年的大下訪和二零零九年的大走訪,接到一點八萬個積案,八成是該解決而沒認真解決的群眾實際困難。薄熙來的一番話,令重慶幹部領悟到構建中央提出和諧社會的著眼點。

重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樊偉,零八年六月帶領市委五人督導小組進駐偏離市區的潼南,近六個月與基層幹部百姓同吃同住,共同解決問題。樊偉表示,信訪問題解決不了,原因有信訪幹部缺少職權的問題、有當地幹部需要轉變工作作風的問題、還有依靠當地資源難以解決的問題,但最終還跟樹立服務百姓的觀念有關。

樊偉到潼南,就遇到潼南至重慶的客車運輸矛盾,有些客車剛投入服務,但營運期限到了。客車服務商和有關審核部門發生矛盾,甚至對峙,當地無法協調,樊偉做雙方的工作,由市政府出面,從維護經營者基本利益出發,平息了矛盾。有一個三十年的老上訪戶,上世紀七十年代因為地主身份被懷疑偷村裡的麥子,抓她、打她,還扣了她的糧食。問題一拖再拖,還把她送進精神病院。樊偉等人主動傾聽她的訴說,還通過她的子女做工作,最後提出解決方案,政府給予合理的賠償補助,她愉快的接受了,三十年的冤情得以伸張。

在潼南,長期在機關工作的樊偉和他的督導組成員看到了民間的實際困難,他說:「這是和老百姓之間的感情磨鍊,淨化了自己的心靈,心中裝有老百姓,信訪工作無難事。」在隨後重慶市委要求領導幹部找貧困戶結窮「親戚」的活動中,樊偉在巫山最偏遠的村中和二戶貧困農民結為親戚,過年前還去看望了他們,帶去政府贈送的過年用品,他給每一戶都送了錢。樊偉正在思考如何令他們脫離貧困。他說:「有孩子的,我一定要讓孩子必須把書讀完,有家想養牛,我支持,也鼓勵他到縣裡貸些款。」樊偉分析,遇到困難上訪的重慶訪民,一般親戚朋友中都沒有人在政府機關中工作的,樊偉認為,結窮親戚,既可以讓幹部掌握基層百姓的疾苦,也密切了幹群關係。在崇尚利益的中國社會,結窮親戚有些匪夷所思,但從小接受共產黨教育的樊偉認為:「這實際上是共產黨聯繫群眾,訪貧問苦老傳統回潮!」

今年四十八歲的李仕奇,是四川通江縣人,多年在重慶打工,二零零五年在鞭炮廠被燒傷,工傷鑑定企業主須賠五十八萬元人民幣(約八萬五千美元),但企業主變賣資產後跑了。李仕奇有兩個分別十三及九歲的孩子,他把老家的住房都變賣看病了。絕望中的李仕奇想以死來結束這一切。在幹部大走訪中,他的情況引起重慶大渡口信訪辦的重視,市督導組的幹部也接待了他。雖然李仕奇沒有重慶戶口,不是重慶人,大渡口區信訪辦副主任聶永紅對亞洲周刊表示,他的困難是實際的,到哪裡都是共產黨執政下的老百姓,都要解決他的生活。最後市督導組協調,區市信訪辦共同集資三十萬,給李仕奇解困。

李仕奇沒有想到的是,一個外來民工,在最困難時享受到重慶政府的關懷。他帶著感謝信跪在區政府大門前,喜極而泣。他用一部分錢加貸款購買了一間住房,還租了一間鋪面房做些小生意,並承諾,生活改善了,要回報社會,拿到賠償金也一定歸還政府。其實,李仕奇拿到的不僅是一筆補助款,還是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創黨價值!

一輩子生活在玉峰山的農民張朝陽,怎麼都沒有想到,歷來缺水的玉峰山地區可以用上自來水。二零零七年,玉峰山修建高速路,打隧道破壞了地下水,隧道頂部村社老百姓賴以生存的地下水位下降,造成近二萬村民、約一萬多頭畜禽飲用水困難,四千多畝水田無法栽秧。每天只能靠送水車維持日常生活用水,老百姓一直上訪。在大走訪活動中了解到這個情況後,市委副書記張軒二次到現場,召集相關部門和渝北區、江北區有關負責人研究解決方案。政府總投入三千萬人民幣,引長江水三次加壓到海拔三百米的山頂,在玉峰山地區建立自來水管網全面供水。張朝陽對記者說,家裡空調、電視樣樣有,現在又用上自來水,生活不比城裡差。重慶信訪辦助理主任曾開宏表示,大走訪活動解決了老百姓的實際困難,也減少了上訪者。

支持者認為,重慶幹部「大走訪」解決的不僅是訪民的實際問題,而是重新檢拾起共產黨密切聯繫群眾、為人民服務等傳統價值。在中國邁向共同富裕的路途中,重慶正在探尋一條中國模式的新路徑。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亞洲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0/0513/165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