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天哪!所有人都被騙至今 中國人都是傻子嗎?

—造假的?汶川地震教師捨身救學生遭質疑

  譚千秋,生前系四川漢旺鎮東方汽輪機廠所屬東汽中學學生工作處主任,四川省特級教師。2008年5月12日在地震央遇難,媒體報導其在危急時刻將4名學生掩護在身下,後被追授為全國抗震救災優秀共產黨員、抗震救災英雄等。

  2008年5月12日,四川漢旺鎮東汽中學。18歲的劉虹利腳下忽然空了,她連同課桌一起從四樓自由落體到地面,被夾在幾塊水泥預製板中。地震發生時,她甚至連自己的驚呼聲都沒聽見。再次睜眼之時,周圍已經是漆黑一片。她和另外兩位高二的學生互相鼓勵,38個小時以後,三人先後被救出。此過程中劉虹利意識清醒。

  劉虹利昏迷了很久,真正讓她與現實世界再次產生接觸的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譚千秋。震後一周,當時劉虹利還住在成都華西醫院的ICU病房,一家香港媒體直接闖進來,把鏡頭對準她,「你對鏡頭說說感謝譚千秋老師的話。」譚千秋?劉虹利只記得這位中年男老師教高二(1)班的政治課,是學校的政教科主任,她完全不清楚自己的獲救與譚老師有什麼關係。

  「我也不知道我說了什麼,就胡編亂造地說了很多。」劉虹利說。

  在劉虹利獲救的14日當晚,有媒體刊發了《那一刻,他張開雙臂護住四個學生》的報導,內文描述了譚千秋在危難時刻張開雙臂趴在課桌上,身下保護的四個學生都活了,而劉虹利就是其中之一。這篇僅938個字的報導,感動了全國,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得了井噴式的傳播,並為已故的譚千秋老師贏來極大的讚譽。

  時隔兩年有餘,一篇題為《英雄譚千秋救人事跡涉嫌造假》的帖子在網上流傳,該文稱「媒體筆下的譚老師冷靜果斷,救人細節栩栩如生……但奇怪的是,高二(1)班生還的所有學生事後好像全部失憶,忘記他們的救命恩人了。」

  經南都記者調查,最初報導的被譚千秋老師所救的4名學生,只有劉虹利是真實存在的,而另外3人,付強死亡,田剛、余建則不存在。而與劉虹利一同獲救的兩名學生牟莎莎和丁楠傑,也不如報導所說,是高二(1)班的學生。「學生都知道這是假的,每次開大會時老師在上面講譚老師的事跡,都有同學在下面笑。」劉虹利說。現任東汽八一中學副校長唐祖貴說,這個事情,不用說,不需要說,「當時的確是需要這麼一個英雄楷模。」

  東汽中學的70歲老校長張天明說,大人們在這件事上說了謊。謊言一旦產生,就仿佛有了生命,越長越大,也沒人敢當那個指出皇帝新衣的孩子。「宣傳、寫書、拍電影……都出來了,誰也控制不了局面了。後來還評了烈士,再後來各家媒體把抗震救災的英雄行為又重新報導了一遍。這個事或許造假者心裡有數,但是誰也控制不了這個局面。」

  東汽中學重建以後,位於德陽市郊,改名為東汽八一中學。在學校的食堂旁邊,有一座金屬雕塑,正面有四簇火苗一般的線條,象徵被譚千秋所救的四名學生。而背後用英文寫著一首小詩,「保佑孩子們,讓他們在世界上獲得保護,讓他們擁有春天」。該雕塑是一個海外華人捐助給學校紀念譚千秋的。

  這是學校里不能說的秘密,在典禮上,在課堂里,大家常常能聽到譚千秋的名字,可獲救的學生具體是哪4個,無人知曉,包括現任校長周德祥、譚千秋的遺孀張關容等。大家已經對這個秘密習以為常,並不再試圖去想起。

  劉虹利今年從東汽八一中學畢業了,帶著她在地震央受傷的左腿,如今在一所大專里學習繪畫設計。她開始對這個秘密不那麼看重了,「為了咱們學校,當時我就想,就那麼認了吧。」可如今,她會直接地說,這是假的。

  媒體最初的報導對場面的還原栩栩如生,如同身歷其境,對話、動作無一不齊。該報導指出,地震剎那,譚千秋便明白髮生了什麼。他大聲喊:「同學們,地震了,快跟著我往樓下跑!」同學們在他的指揮下,沿著樓梯蜂擁而下。這時,有學生喊:「教室里還有幾個人!」譚千秋一聽,急忙轉身從三樓返回四樓。這時,他看到高二(1)班教室里,劉紅麗(註:實為劉虹利)等4個學生正嚇得直哭,不知所措,連忙衝著他們大喊:「不要哭了,快跟著我下樓!」然而,就在此時,大樓中間突然裂開一條長長的縫,樓體剎那間裂成兩半,而這道裂縫正好在樓梯邊,逃生的路被堵死了!譚千秋見狀,急忙叫孩子們躲到課桌下面。此時,水泥天花板眼看就要砸向孩子們,譚千秋奮不顧身地撲了上去,扶正課桌,用身體護住了孩子們。就在這時,水泥預製板塌了下來,砸在譚千秋的身上……

  而在報導里,譚千秋還堅持生存了很長時間,說了許多鼓勵學生的話,包括「如果老師有什麼意外,這權當是老師給你們上的最後一課吧!」

  劉虹利回憶,「我知道的情況跟媒體報導的完全不一樣。最後活著出來的有3個人,一個男生兩個女生。地震發生當時,他(譚千秋)揮了一下手,指不要慌(那意思),然後我就掉下去了。後來已經埋了很久了,聽見他老婆(張關容)在外面喊他,然後他手機不知道調了鬧鐘還是啥,還在那裡響,他就在我們上面,剛好就是那個張開雙手趴在桌子上的姿勢。」

  劉虹利平日素有觀察別人的習慣,當時她唯一能動的左手,往上一摸,摸到的一隻冰冷的手。「譚老師的手我特別熟悉,我感覺就是他,結果真的就是他。」劉虹利指出,自己坐在第二排,距離講台差不多有兩米,當時在講課的譚老師根本不可能有時間衝過來。

  與劉虹利一起被埋在廢墟下的高二(5)班學生牟莎莎印證了劉虹利的說法。她表示在廢墟下的38個小時,自己和劉虹利只隔了一塊預製板,從來沒有聽到譚千秋說話,而自己也不是在樓梯處掉下去的,而是和劉虹利一樣,沒來得及反應,直接從三樓掉到一樓,所以被壓在了課桌底下。

  報導中所稱的被譚千秋所救的四名學生到底是誰?這是東汽中學退休老校長張天明心裡一直的疑問。

  5月15日,他讀到新聞《那一刻,他張開雙臂護住四個學生》後,大為感動,希望能找到這四名學生,為譚老師寫紀念文章。這位老人從1968年東汽中學創校即任教於此,退休之後也常被學校請回去編寫校史。

  「我轉了好多個學生安置點,但都沒有找到。最後,有老師勸我不用找了,文章里說的幾個學生根本不存在。」

  2009年,張天明獲校方邀請編寫了一本《痛定思痛———紀念「5·12」一周年》的書,裡面收錄了幾乎所有東汽中學倖存學生的回憶文章。他找到了高二(1)班倖存的八名學生,他們分別是卓明英、彭茜、周超、劉虹利、劉洋、唐琪、張凱、曹林琳。而在報導譚千秋事跡的特寫新聞《最後一課:人生的價值》裡,這四個學生則是「劉虹麗(註:原文如此)、田剛、付強和余建」,都是原高二(1)班的學生。

  據劉虹利表示,和她一起獲救的是牟莎莎、丁楠傑,這兩人是原高二(5)班同學,屬於理科班。但是在牟莎莎與丁楠傑後來所寫的「5·12」追憶文章里,都沒有提及被老師救起的情節。丁楠傑在《5·12地震紀實》中,唯一提及的老師是一名被埋在他們正下方的女老師,她在被埋不久後死去。

  此外,牟莎莎表示,報導里提到的付強是高二(5)班的,也不是和他們埋在一起的,而且地震後再也沒有回到學校。

  至於「田剛」、「余建」,東汽中學某校領導向南都記者承認,他們並不在學生名冊之上。

  震後一年,有媒體進行回訪。這次的名單上出現了一個新名字。「琦琦叫唐佳琦,是譚千秋護在課桌下的四個孩子之一,她的父親唐祖貴是東汽中學英語教師,也是譚千秋最好的朋友。」但唐祖貴在向南都記者描述亡女當時被救的情況時,並沒有認定她是譚千秋所救,而唐佳琦也未和劉虹利等埋在一處。

  張天明始終沒有弄明白,為什麼學生數字不確定,且幾個班的學生混為一談。最讓他不明白的是,震後兩年,校方似乎從來沒有核實此事的意思。「究竟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譚老師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是不是能做出那麼多動作、說了那麼多話?這個用常理判斷都是不合理的。」

  對於譚千秋救人一事的真假,在師生中議論已久,這幾名不存在的學生也和300多名遇害的師生一樣,成了東汽中學揮之不去的陰影。

  在一片混亂的災區里,消息也在混亂中傳遞。

  最早報導此事的新華社記者孫聞回憶,當時他與同事田雨和王建華是5月13日夜裡11時50分許,隨國家地震災害應急救援隊抵達德陽市漢旺鎮東汽小學操場外。「一輛救護車從我身邊疾馳而過,停在不遠處。幾位救援人員抬著一個剛剛從東汽中學廢墟里扒出來的女孩,飛奔著往救護車上送。」孫聞回憶說,「我的同事田雨貼在女孩兒耳邊問她叫什麼名字。女孩兒用微弱的聲音回答叫劉虹利。」

  「當時只是作為一個普通人,看到有學生活著被救出來了,而且意識比較好,就很高興了。」孫聞說,「當時還沒想到作為記者要從中挖掘出什麼新聞來。」

  隨後劉虹利被拉走了,「我們看見了他的舅舅,是他的舅舅跟我們說劉虹利是被她的老師救下來的,同時被救的還有3個孩子,已經被送到醫院了。我們最初就是從劉虹利的舅舅那裡得到這個消息的。覺得很有價值。」孫聞說,「第二天一早,負責登記遇難者身份的東汽集團工會的工作人員指著操場南邊第三具遺體告訴我們,那就是那個救了4個學生的老師譚千秋。」

  孫聞表示,「我們在當地待了不到24個小時,後來東汽的救援工作結束後,我們就兵分兩路,一路隨著救援隊小分隊去了映秀了,另一路隨救援隊大部隊去了北川。我們在東汽採訪的時候,沒聽說他們在廢墟里還有過對話。我絕對沒有寫過,通過新華社發出來的通稿都沒有,因為這些情節我根本就沒有採訪到,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這些『對話』的情節不是我寫的。」

  孫聞回憶,當時看到譚老師的遺體,後腦都凹進去了,是不太可能在下面還生存了一段時間,應該是即刻就遇難了。

  「作為最早報導這個事件的記者之一,我對我的報導內容是負責的。我和我的同事們在寫稿時就分別採訪到的內容進行了比對、核實,確保寫進稿子裡的內容都是相互印證過的。可以說稿子裡每句引語都有出處,每個描寫都是客觀的。」

  在譚千秋母校湖南大學為其編寫的《大愛千秋———記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英雄譚千秋》裡收錄了《最後一課:人生的價值》一文,裡面生動地描寫了譚千秋救人的對話和動作。據現有資料所能查到的,此文最早來源於2008年5月21日《長沙晚報》的報導。

  東汽中學校長周德祥說,老師救人的消息最早是劉虹利的舅舅說的。他認為劉虹利當時的狀態並不清醒,所說的話不能盡信。劉虹利則表示,舅舅從來沒講自己說過這話,她父親也一再憤慨於媒體的信口開河。

  此外,副校長唐祖貴告訴南都記者,他相信譚老師是會做出這樣的舉動,「但是我們確實是沒有看到」。對於被譚千秋救起的四個學生,除了劉虹利之外,其他的幾人學校也不清楚。「那個時候都在忙於救人,受傷的學生我們就找了好久,作為學校也沒有必要來核實這個事情,媒體怎麼說,我們就是怎麼認為。」

  自媒體報導了譚千秋的事跡後,數以萬計的網民紛紛在網絡上留言追思。湖南大學尤以這位校友為榮,高調迎接譚家遺孤回校,為譚千秋辦起了各種悼念學習活動,派人往災區和譚千秋家鄉衡陽祁東縣搜集素材,編寫了《大愛千秋》一書;2009年,又聯合影視公司推出了以譚千秋為主角的電影《最後一課》。

  接到書稿任務後,《大愛千秋》的撰稿人之一、湖南大學報編輯部主任彭世文在5月27日趕赴災區。由於東汽中學的地震現場疫情嚴重,被封鎖管制,他未能進入,最後落腳於安置災民的德陽體育館展開了採訪。東汽中學震後倖存的師生大多安置在此,彭世文採訪到了譚千秋的諸多同事,但是未能採訪到一位學生,「倖存下來的同學都去救人去了。」最初報導中提到的四名獲救學生,彭世文也「想了很多辦法」去找,但是由於救災現場情況混亂,終歸沒有找到。最終只是「核實了獲救的四名學生的姓名」,對報導中提到的譚千秋救人的過程,他也沒有進一步進行核實。

  譚老師是好人。關於這點,認識譚千秋的每一個師生都毫不懷疑。有人說他會拾起操場上的石頭,怕學生絆倒;也有人說他在冬天最冷的時候,下河救了一個溺水的人。年過半百,半生任教,他嚴厲卻不失為一個負責的好老師。

  但這位一生踏實的教師,卻不知自己身後遺留下如此尷尬的現實。他先是被動地成了一個烈士,然後又遭遇懷疑。竊竊私語在校園內無法休止,私下裡談及譚千秋,老師們都很容易流露出一種不言而喻的曖昧神情。劉虹利甚至沒辦法面對譚的遺孀張關容,每次在走廊上看到張老師,都是能躲就躲,如果躲不過去,就只好混在學生群里,叫一聲「老師好」。為什麼前兩年都沒對媒體說實話?來採訪的媒體實際上並沒有給劉虹利這個機會。每次一見面,都是直接讓劉說些感謝譚老師的話。「他們都認為事實就是這樣的,我也只好順著他們說些話。」

  這些尷尬毫無疑問地首先波及了張關容,她也在東汽中學任教。在地震央,東汽中學一共有14名老師遇難。「相比起被廣泛報導的譚家,其餘家庭難免有落差。」張天明說,校內甚至一直有謠言,稱譚家這兩年來接受了巨額捐款。

  張關容說話很細軟,語氣卻是堅定的。「我們仙子(譚千秋的小女兒譚仙子)都是拿政府的撫恤金生活,和大家都一樣的。」雖然不清楚當時被救的學生具體是誰,但她相信譚千秋素來的品行,也從來沒有懷疑過丈夫救人的事情,她認為如果丈夫不是想救學生,沒有必要做出張開雙手的姿勢,而是應該掩頭保護自己。

  「如果這件事情都不是真的話,國家表彰了那麼多人,那每個人都應該去核實。什邡有個女老師,為救學生斷成三段,也是從姿勢判斷的。如果要去挖掘已經過去的事情,那這些人的事跡是不是都該去推翻?這個社會應該去相信好的事情,好的事情都變成壞的,那全國人民就不再相信這種輿論了。」

  「人已經死了,如果現在還挖掘一些什麼事情,我覺得是忽略了我們家屬的感受。」張關容說這話的時候激動得眼泛淚光,她和譚千秋3歲的小女兒仙子在一旁,無憂無慮地看著熱鬧的卡通片。

  2008年7月,譚千秋被追認為烈士。2009年國慶前夕,譚千秋和其他62名烈士的照片和事跡被選入湖南烈士公園陳列室,和譚千秋一起增補進烈士陳列位的,有1998年抗洪英雄高建成、國民黨抗戰將領齊學啟等人。今年的10月20日,湖南烈士紀念塔的展廳內,烈士陳列位前駐足參觀的遊人絡繹不絕,一位中年男子在譚千秋的像前停留,念了句「這是汶川地震的」。

  許多人至今都惦記著張開雙臂保護學生的譚老師。去年中秋節張天明在學校收發室里看到一張匯款單,上面寫著過節了,惦記著譚老師的家人。他眼淚一下子掉下來了。「我倒不是為譚千秋掉眼淚,譚老師人品絕對沒有問題,我們都認識好多年了。但我覺得中國這些老百姓太淳樸了,太善良了。我在想,如果他們知道了這個事情是假的,他們作何感想呢,會不會有被中國媒體忽悠的感覺呢?」

  蘇教版語文小學課本第十二冊第六課《最後的姿勢》,根據新聞報導改寫了譚千秋的事跡,成為六年級學生的課文。張天明一再強調,自己出來揭穿此事,不是為了給譚老師的家人難堪,而是覺得「教育和新聞一樣,真實性是生命,如果都說假話,那不是玩命嗎?」

  去年5月10日,德陽東汽板房中學。張天明第一次見到了最初報導此事的攝影記者王建華。兩人對談如下:

  張:看到我們編的書了?

  王:拜讀了。

  張:我想你最關心的應該是劉虹利《揮之不去的5·12》。

  王:你怎麼知道?

  張:沒有誰比你更關心劉虹利的文章了。遺憾的是,她在文中沒有提到譚老師救人。

  王:怎麼說呢,那是個特殊時期,全國人民在電視、報紙上看到的都是血淋淋的屍體,這個時候,人們需要一種精神……我同意你的看法,此事就到此為止。

  在王建華的採訪手記里寫道,他從一開始沒有想到張關容含淚為譚千秋擦拭身體的照片播發後,反響會如此之大。這組照片不僅被國內200餘家媒體採用,而且在各電視台反覆播出,在網友評選的抗震救災十大動人瞬間中,也有這張照片。

  當譚千秋的事跡被重複得越多,再加上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少人想去求證此事,所有的疑問都隨著傷口的癒合而逐漸不再被提起。

  唐祖貴副校長說,對於學校內部老師有這種質疑,是很正常的,我們心裡有底。「當時的那個情況之下,需要這樣的一個人,一個英雄的事跡給當時的人們一個啟迪,一個思想上的依靠,至於實際的情況,不好講,也不能講。」

  儘管譚千秋的事跡在社會上引發廣泛的反響,但在東汽中學的內部,卻沒有得到特別的推崇。「我們學校一直以來也沒有特別推崇譚老師,實際上我們一直是在推崇另外一位犧牲的年輕女老師。她帶著20多個學生逃生以後,又返回教室救人,被門梁砸死了。」

  一切看似堅固的都煙消雲散了。在湖南長沙,譚千秋的遺像被供奉在烈士公園,每天受如織遊人的敬仰;而在德陽市龍井公墓里,他與世無爭,安靜地永眠在眾多逝者之中,玄色墓碑與眾無異,上書「慈父 愛夫 譚千秋」。

  這個事情,不用說,不需要說。當時的確是需要這麼一個英雄楷模。

  ——— 東汽中學副校長唐祖貴

  宣傳、寫書、拍電影……都出來了,誰也控制不了局面了。

  ——— 東汽中學老校長張天明

  人已經死了,如果現在還挖掘一些什麼事情,我覺得是忽略了我們家屬的感受。

  ——— 譚千秋遺孀張關容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南方都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0/1022/182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