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官方:孔子進入天安門廣場意義 告別革命走向國家

—孔子進入天安門廣場的意義:告別「革命」走向「國家」

作者:
孔子進入天安門廣場的意義:告別「革命」走向「國家」(圖)

阿波羅網收集網友評論:

主政者若真的有心告別革命或被革命,應該認真考慮把黨名改一下,改為人民黨或中華黨什麼的,並不要把黨凌駕於國家之上,這樣才名正言順。至於黨派和國家領導人的產生法,可以慢慢來立法過度,這樣才有可能有真正的長治久安,而不是重轁封建復徹。

其實應該說終於害怕「革命」,沒有招搬出孔聖人救命救國了。

中華文化和其他世界文化一樣,有值得發揚光大的一面,也有不值得繼承的糟粕。有意思的是,中國大陸對中華文化的破壞比港台海外要嚴重得多。一樣的中國大陸人,49年後在台港海外的,比較懂得至少認為做人要有誠義禮智孝廉信恥,這是不爭的事實吧。為什麼?請大家探討探討。

什麼是共產革命?從經濟上說是,「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用什麼來實現?「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得到了政權做什麼?抓權。怎麼能長治久安?不妨請孔夫子來「君君臣臣官官民民夫夫子子」。

真正的孔子學說是:暴君是獨夫民賊,人人可誅之。

中共掛羊頭賣狗肉有半個多世紀了,這次是把羊頭換成牛頭,照賣他的狗肉。




  

孔子進入天安門廣場的意義:告別「革命」走向「國家」(圖)


  1月11日上午,一座總高9.5米的「孔子」塑像在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落成。孔子成為繼毛澤東孫中山之後第三位進駐天安門廣場的歷史人物,要尊孔可以去山東孔廟,為何要把孔子請到天安門廣場?

  目前最常見的解讀是,與其他兩位相比,孔子特殊之處在於它是一個與「革命」毫無關係的人物,這是中國政治的主流話語從革命話語中解脫的一個標誌,顯然,這一解讀並非過度詮釋。

  孔子進入天安門,象徵著中國正在徹底的走向「國家、民族」認同。

  孔子進入天安門其實並不突然

  
孔子進入天安門廣場的意義:告別「革命」走向「國家」(圖)


  傳統文化熱從04年就開始加溫


  2004年9月,許嘉璐、季羨林、任繼愈、楊振寧、王蒙等文化名人聯合發起了主旨為弘揚中華文化的《甲申文化宣言》,成為當年文化界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其後,傳統文化熱更是一浪高過一浪,在社會上,不少地方的學校開始「讀經」。

  依託電視台的強力推廣,《于丹〈論語〉心得》一書銷量據稱超過三百萬冊。她本人亦被稱為「學術超女」,成為全國人民都熟悉的明星,除了繼續上電視弘揚傳統文化,甚至被安排參觀監獄,為犯人講解儒家價值觀。此外,04年開始,民間「新儒學」的也蓬勃興起並發出聲音,十博士反聖誕倡議書和這一年圍繞小學生該不該讀經的辯論都一時沸沸揚揚。

  這股熱潮當然有政府的助推

  在傳統熱或曰孔子熱中,政府也從未缺席。2004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等中央領導對在山東省濟寧市建設中華文化標誌城作出重要批示。包括北大、清華在內的高校設立了國學班,將國學融入企業管理,人民大學設立了國學院,更是引發了各方關注。

  在政府推進下,中等學校的教學大綱中添加了講授儒家經典的內容,並開辦了專門學習經典的實驗學校。在海外,政府通過建立孔子學院推廣儒學,第一個孔子學院成立於2004年,目前已在96個國家開設320多家孔子學院,直到去年電影《孔子》從拍攝到上映,仍然可以看到政府的一路扶持。說孔子雕像立在天安門是這一系列的後續動作並不為過。

  尊孔的實質,是建立「國家、民族」認同的努力

  
孔子進入天安門廣場的意義:告別「革命」走向「國家」(圖)


  中國人的認同之惑


  新中國的前三十年,延續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產階級」的「革命」認同。後三十年,則一直存在認同之惑,因為「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產階級」已經太過久遠,脫離現實,而全面擁抱「西方主流價值」又有傷民族自尊心。所以尋找一個新的認同迫在眉睫。

  這時候,樹立起「傳統價值」與「西方主流價值」並峙,號召國人凝聚在前一價值之下,共建偉大民族組成的崛起國家,就成為當然選擇。

  這樣的認同重建不乏先例

  不久前,馬英九在「元旦祝詞」中兩次提到傳統文化對台灣的意義,尤其是「六十多年來,台灣保存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從生活美感到藝術美學,它的傳統韻味,讓世界驚艷」,這讓大陸不少人心有戚戚。

  不必感嘆國民黨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發揚,其實國民黨也曾是反孔先鋒。辛亥革命勝利之後,國民黨教育部成立後第一件事就是制訂《普通教育暫行辦法》,規定「小學讀經科一律廢止」;「廢止舊時獎勵(科舉)出身」,「凡各種教科書,務合乎共和民國宗旨,清學部頒行之教科書,一律禁用」,而當時尊孔幾乎是「當權派」袁世凱的專利。而到了1935年,國民黨找來10位教授,發表了當時反響巨大的《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其內容與七十年後的《甲申文化宣言》極其相似。

  告別「革命」,走向「國家」

  
孔子進入天安門廣場的意義:告別「革命」走向「國家」(圖)


  革命話語退位是尊孔大環境


  顯然,《甲申文化宣言》也不能看做孤零零的文化事件,宣言發表十天後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做了關於「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講話,這一講話強調共產黨的執政能力,評論界認為這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將努力發掘作為執政黨的核心價值。

  建設執政黨則意味著對「革命黨」形象的告別,革命黨往往要製造磨擦、引起衝突,發展社會危機乃至暴力相對,執政黨則強調穩定壓倒一切,表現為協調、對話、避免衝突和維護穩定。革命黨的哲學是鬥爭哲學,鬥爭成為革命黨的硬道理;但執政黨的哲學應該是發展的哲學,不再以「領導全國人民繼續革命」作為合法性的來源。告別革命話語之後,則必須要新的政治認同來填補空白,建立文化,族群和政治體制上的認同是走出革命話語的必然選擇。

  用國家認同告別革命

  革命話語在迅速被國家的概念取代,不僅僅表現在反革命罪變成了「危害國家安全罪」。  

  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主題曲就是《國家》,這顯然不是巧合。天安門廣場作為這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其重心緩緩往南移動,北端曾經最紅最革命,一再出現在郵票上的天安門,其地位已經被代表國家圖騰的國旗取代,用國家命名的建築越來越多,國家大劇院在大會堂西側落成,曾經的中國革命和歷史博物館,也在 03年正式更名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博物館前立過的種種「倒數計時牌」,更是為中國人提供了與這個國家呼吸與共的直接感受。孔子作為「國家、民族」概念的支柱入駐天安門廣場,並且矗立在國家博物館之前,實在是順理成章。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115/192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