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孔子和弟子的六段對話,解開了我的迷茫和內耗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漢尼斯·阿爾文曾說:

「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即使是在當今社會,孔子的言行仍能解開無數人的迷茫和內耗。

今天,晚君挑選了孔子和弟子的6段對話,讓我們一起領悟聖人智慧,讀懂生活就不累了。

1

關於過往

原文: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魯哀公請教宰我有關祭祀土地神牌位的問題。

宰我回答說:「夏朝時候用松樹做牌位,殷商時候用的是柏樹,周朝用的是栗樹,目的是要讓百姓看到牌位就嚇到戰慄發抖。」

當時西周已然覆滅,宰我心裡仍舊對它的殘暴統治憤憤不已。

孔子聽聞此事,就告誡宰我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不要再勸諫了,已過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

洞見君說:

很認同孔子勸告宰我的話,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很多事情,不論好的壞的,一旦過去,就成了既定的事實。

你再去追究批評,全然無用不說,還會使得自己悶悶不樂,拖累此刻的生活。

既然於事無補,不如活得輕鬆點,把事看淡,放過自己。

特殊年代,沈從文因為寫過很多愛情小說被文學理論家許傑批評有傷風化。

為此,他受到批鬥,被罰掃廁所,受盡了苦楚。

後來嘈雜的時代漸漸落幕,沈從文也被平反。

有一天,他見到許傑來拜訪自己。

他不僅沒將對方拒之門外,反而熱情款待,兩人相談甚歡。

臨分別時,許傑向他深鞠一躬,哽咽地表示歉意。

沈從文則立馬上前扶起對方,笑道:

「過去的事就別提了,你不說,我都忘了。」

正是沈從文的豁達使他心無怨念,順利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

人生都是階段性的,一關接著一關,一程緊著一程。

學會在腦海里豎起一道道門,每走一程就及時關上身後的門。

如此方能隔斷過去的侵擾,不受往事之憂。

《了凡四訓》有一句話:「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忘記過去的怨恨,釋懷從前的遺憾,活在當下,這才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

2

關於說話

原文:

司馬牛問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

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譯文:

司馬牛問什麼是仁?

孔子說:「說話謹慎就是仁。」

司馬牛又問:「說話謹慎,這就是仁嗎?」

孔子說:「做起來很困難,說起來能不慎重嗎?」

洞見君說:

孔子的弟子司馬牛性情急躁,說話隨心所欲,經常得罪人。

孔子就教導他,說話一定要謹慎。

俗話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很多時候,你無意間的一句話就會戳人痛處,最終招致禍患。

明初文學家解縉天資聰穎,年紀輕輕便被皇帝提拔到翰林院。

有一次,皇帝請他點評朝中各位大臣,讓他暢所欲言。

解縉聞言,便開始分析大臣們優缺點。

看到皇帝頻頻點頭,他一時話如泉涌,順勢就談到此前被皇帝處死的大臣李善長。

解縉言語之間,儘是對李善長的惋惜,卻不知這一番話已然惹怒皇帝。

結果談話結束不久,他就被貶回鄉,斷送了仕途。

《格言聯璧》裡說,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能說會道固然是好事,可一旦失去分寸,口不擇言,就會釀成大禍。

所以日常交談時,與其滔滔不絕,不如三思後言。

當你說話慢下來,句句過心,自然就不容易出現紕漏,生出是非。

君子慎言,人貴語遲。

管住自己的嘴,開口慢半拍,是對別人的尊重,更是對自己的保護。

3

關於自省

原文: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

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譯文:

司馬牛問怎樣才是君子。

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

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就叫君子了嗎?」

孔子說:「內心反省而不內疚,那還有什麼可憂慮和恐懼的呢?」

洞見君說:

在孔子看來,君子一定要常反省。

當一個人不斷地反省自己,就能審視自己的得與失、功與過,從而準確找出自己的錯誤,及時改正。

這樣一來,就不會產生莫名的焦慮與憂愁。

有一年,孔子路過齊國,按照禮儀規矩,應當先拜訪國相晏子,再拜見齊景公。

可孔子卻認為晏子依附過三位國君,便覺得他為人不夠正派。

晏子知道後十分氣憤:

「孔子都沒見過我的作為,就質疑我。人們都敬重他,我卻覺得他不值一提。」

孔子聽聞此言,沒有責怪晏子不留情面,而是反省自己:

如果我沒有妄加評判晏子,他又怎麼會以輕慢之言待我?

想到這裡,他趕忙前往晏子府中道歉。

正是憑藉這種反躬自省的態度,孔子很快彌補過失,最終還和晏子結交為友。

布朗寧說:「懂得自省的人,一定不是庸俗的人。」

無論什麼時候,人只有通過反省,才能更真切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

當你反思出了問題的關鍵,對症下藥,自然而然就能修正自己,不斷成長。

4

關於做事

原文: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

子夏做莒父的總管,問孔子怎樣處理政事。

孔子說:「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洞見君說:

子夏剛當地方官的時候,孔子曾告誡他,一定不能急功近利。

這個道理其實不僅適用於當官,我們平時做事也應如此。

現實中就有很多人急於求成。

剛踏入一個新行業,兩三個月就想升職加薪,只能遭受挫敗;

想要考公考編,臨近考試才突擊學習,最後沒有考上;

跟客戶談項目,僅商談一兩次就急著達成合作,結果把項目搞黃。

很多時候,你越是心浮氣躁,就越容易把事情搞砸。

而聰明人辦事,都懂得循序漸進,徐徐圖之。

漢朝時,有位叫卓茂的官員,做事沉穩。

朝廷把他調任到治安很差的密縣,希望他短時間內改變密縣面貌。

可卓茂赴任後並不像其他官員一樣嚴懲罪犯,而是每日到處走訪,了解各處民情。

當地百姓抱怨他不作為,朝廷也多次下發公文催他整治。

可他依舊沒有開展實際行動,直到大半年後,他才決定在密縣施以仁義教化。

他發現,當地治安差,並不是那些人壞,而是他們的生活沒有得到應有的善待。

就這樣,官府抓到賊人後不僅不罰,反而詢問緣由,給予一定的幫助。

最終經過數年的治理,整個密縣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他也因此深受百姓愛戴。

做事就是如此,如果一味圖快,結果就是功虧一簣。

反倒是不驕不躁之人,行事穩紮穩打,做一事則能成一事。

唯天下之至拙,才能勝天下之至巧。

愚蠢人辦事才會求速成,聰明人都會下笨功夫。

學會放下浮躁,步步為營,自能把事做成,把活干好。

5

關於寬恕

原文: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譯文:

子貢問孔子說:「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

孔子說:「那就是寬恕吧!」

洞見君說:

對孔子來說,恕是人一生需要遵循的準則。

寬恕了他人,同時也放過了自己。

北宋郭進擔任山西巡檢時,有一個手下軍官誣陷他不守法度。

朝廷將軍官交給郭進,任由處置。

當時正趕上并州賊寇入侵,郭進就對這個軍官說:

「你敢誣告我,說明膽量不小。現在我不殺你,如果你能消滅敵寇,我就向朝廷推薦你。」

後來,這個軍官拼死作戰,在戰場上大獲全勝。

郭進果真推薦他升了官,對方感激涕零。

郭進的寬恕,不僅救下了對方性命,還收穫了人心。

就如《菜根譚》所言:「以寬容之心待人,心中容得萬物,方能恩澤良久。」

人生海海,我們註定會碰到許多不順心的人。

你若容不下對方,心中便會充滿仇恨和計較。

選擇寬容別人的過錯,容納那些傷害自己的人,你腳下之路也能越走越寬。

6

關於社交

原文:

子貢問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

譯文:

子貢問怎樣交朋友。

孔子說:「忠誠地勸告他,善意地引導他,他不聽就立刻停止,不要自找侮辱。」

洞見君說:

在孔子看來,規勸他人一定要適可而止。

在人際交往中,總有人喜歡苦口婆心地勸導他人,希望對方能合乎自己的心意。

但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甚至還會招致對方的厭惡。

其實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人生經歷都不相同,所以千萬別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

學會尊重對方的選擇,才能維繫雙方的友誼。

明朝時,王陽明和湛若水雖是至交好友,卻分屬不同流派。

他們一個開悟了心學,一個創立了甘泉學派。

兩人每次見面都會唇槍舌劍,相互辯駁對方。

王陽明認為湛若水的儒釋道三家平等學說有誤,湛若水則以為王陽明對「格物」的理解太狹窄。

當時大家都覺得他們早晚會決裂。

誰知他們多年來交換各自的感悟心得,惺惺相惜,相互砥礪,感情一年勝似一年。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

一個人若是時刻想糾正別人,交往再多的朋友,最終也會將對方從自己身邊推走。

學會接納各自的差異,才能拉近雙方的距離,讓彼此舒服。

人與人相處最好的方式,便是不規勸,不置評,發自內心地尊重對方。

金融大王澀澤榮一說,我的成功經驗就是《論語》+算盤。

《論語》之中包羅萬象,那些你想不通、看不透,為之內耗的問題,在其中都有答案。

若你感到迷茫而焦慮,不妨翻開《論語》,仔細品味孔子與弟子們的對話。

當你能夠放大格局,以寬待人,以嚴待己,生活自然就會輕鬆順暢起來。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洞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822/1944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