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何清漣:「信息貧困者」需要中文廣播

自從220茉莉花革命以來,與此有涉的中文網出現受攻擊等不正常現象,這讓人不得不思考信息傳播渠道保持多元化的必要性。

2月26日美東時間的上午8時許,推特上不去了。這一次上不去,不是以前那樣是因流量過大引起,而是網站根本打不開。一直到10點20分鐘再試,主頁方能正常顯示。

Twitter的出問題並非孤立現象。由於2月27日是網絡上公布的中國第二次茉莉花集會(已經由第一次的革命變成了集會)的日子,與中國有關的通訊工具都變得非常不正常。往國內發郵件往往被退回,而國內人互相發的手機短訊也要遲滯一天以後才能收到(如果簡訊里包含當局最新設定的敏感詞如「茉莉花」、「明天」、「兩會」等等,就可能被網管截留),新浪微博這些天封殺的微博信息非常多。傳播茉莉花革命訊息的與另一個對中共頗多批評的阿波羅網站這些天都被攻擊。國內許多活躍的推友不再上推,以為是軟體壞了。還有推友說自己現在只能深夜11點半和凌晨時間才可以流暢地看youtube,……

所有這些均證實了最近被中國網友反覆表達的意見:美國之音與BBC的中文廣播不能停。因為網際網路等高科技手段傳遞信息雖然快捷,但也很脆弱,只要當局強令關閉,這一手段就立即癱瘓。中國現在進入社會反抗頻發期,在特殊時期,當局可以重拾新疆75事件之後的故技,用關閉網際網路、手機信號等一切方式阻斷事件發生地與外界的聯繫,讓事件發生地處於封閉狀態,當局便可放心「收拾局面」了。新疆從2009年7月5日至次年5月14日曾有十個月被切斷網際網路,新疆人被迫成為「信息貧困者」。

所謂「信息貧困者」,是相對於那些不受技術限制與制度限制獲取信息者而言。由於中共政府對媒體與網際網路的嚴格管制,相對生活在自由民主國家的人來說,中國人除了少數會翻牆自由瀏覽的網友之外,大都處於信息相對貧困狀態。但我在這篇博文里,主要討論不常使用網際網路的信息貧困者在正常時期對廣播電台的需要。

毫無疑問,網際網路開啟了一個全新的信息傳播時代,當人們沉浸於網際網路帶來的信息快感中時,卻很少想到正在形成新的「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又譯「數字區隔」)。對這個新詞彙的定義是:數字鴻溝是在全球資訊化進程中,不同國家、地區、行業、企業、人群之間由於對信息、 網絡技術應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創新能力的差別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識分隔」和「貧富分化」問題。它是國家、地區、群體之間業已存在的社會發展差距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對此的通俗表述是:由於上網人群與不上網人群、翻牆與不翻牆人群所獲得的信息差距非常大,因而決定了不同人群對社會狀況、政治形勢等的判斷存在很大的差距。用傳播學術語來說,上網人群是信息富有者,不上網人群是信息貧困者。

在中國這個信息被嚴格控制的國度里,首先要弄清究竟存在哪幾類信息貧困者?這些信息貧困者為何特別需要美國之音的中文廣播?由於我在自由亞洲電台的Calling節目裡擔任與聽眾直接對話的嘉賓長達八、九年,對此有一定了解。

首先,現代信息傳播渠道雖呈多元化,但面臨「市場細分」的問題。在中國,網際網路並不能夠完全取代傳統媒體,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存在大面積不能被網際網路復蓋的區域與人群。不過中國這市場細分與已開發國家有所不同。已開發國家的傳媒市場細分與受眾年齡有關,比如美國是否使用網際網路基本上是以使用者年齡作為市場細分的基本因素。但在中國,傳播媒體的「市場細分」還有個重要因素,即經濟條件。一般說來,網際網路的接入除了一定的技術要求外,還需要以經濟條件作為保障,除購買電腦及更新設備的費用之外,還有購買網際網路服務必須支出的費用。所以個人的收入也是一項重要的考察指標。根據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中國的網際網路使用價格高達人均收入水平的10%,是已開發國家的10倍。2009年中國的人均收入僅及美國四分之一,付出的上網費用卻是美國人的十倍。由於購置電腦與相關設備以及上網費用高昂這一原因,現階段中國二、三線城市及農村地區數億人還缺乏使用網際網路的經濟實力。他們如果想獲得不受中共政府控制的外部資訊,還得倚賴VOA與BBC、自由亞洲等電台的中文廣播節目。

以我長期在電台做節目嘉賓的經驗,廣播電台始終存在三部分受眾:一是二、三線城市中的關心時事者,這部分人主要受經濟條件約束,偶爾到網咖上網,大多時間主要依靠收聽外台。二是60歲以上的退休者,包括幹部、知識分子在內,這部分人由於不善於使用電腦,其資訊來源主要依靠收聽上述中文電台,他們有自己特定的信息交流群體。鑑於60歲以上人群占中國人口的13%左右,基數龐大。三是殘疾人(占全國總人口比例為6.34%),其中的盲人主要依靠收聽外台獲取信息。這三部分人因為收入或者技術原因成了網際網路時代的「信息貧困者」。我猜想有關VOA收聽人群的調查,抽樣範圍很可能僅僅集中在大城市,忽略了廣大二、三線城市。這樣就會造成抽樣發生嚴重誤差。如果VOA停播,受到最大損失的人群將是他們。

以我的親聞舉例,最近自2月20日以來發生的「中國茉莉花革命」,不少生活在二、三線城市的人不是通過網際網路獲得這些信息。他們是聽單位傳達(或要求他們不要在2.20、2.27那天外出,或要求他們參與維穩執勤),知道要「出大事」。為了解要出什麼「大事」,他們收聽VOA、法廣、自由亞洲的中文廣播,方才知道中國要發生「茉莉花革命」。他們在了解行動口號後,表示很贊成,如果發生這類革命,他們樂見其成,也願意參加。

考慮到中國的實際狀況,如果停止VOA的中文廣播,將令大部分中國民眾極度失望。這種失望不僅僅來自於受眾失去了信息渠道,還在於他們感到中國人爭取自由民主失去了支持。如果過分相信網際網路可以為中國民眾充分提供與外部世界的交流空間,而忽視網際網路在中國運行的有限性以及新疆被迫斷網十個月的經歷,就會導致背離中國國情的錯誤判斷。由於在中國明顯存在受眾在接受信息方面的「數字鴻溝」,廣播節目不但不應停播,還需要加強並改善,方能填平數字鴻溝,並且保證在中國的網際網路被切斷的情況下維持唯一的信息傳播管道。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301/197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