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被放風:冷對動車慘劇中共領導人都在北戴河避暑

阿波羅網網友「在水一方」來稿:看到《看中國》網站發表此文,給大家曬曬背景。此文中的消息來源,美國的《明鏡月刊》由何頻主辦。何頻為多維網前主管。何頻主政多維網期間,多維被稱為江澤民嫡親網。姜維平曝光薄熙來的文章從來不發。在何頻被迫離開多維網後,姜維平曝光薄熙來的文章就開始在多維媒體上出現了。在中共問題專家林和立在蘋果日報爆出,《內部消息 政治局常委溫州善後會 溫家寶遭孤立(阿波羅)》,何頻的《明鏡月刊》為江系和張德江放風補台。何頻在被迫離開中資多維網後,一口氣出了4本雜誌,除明鏡月刊,還有外參月刊,大事件和新史記。附北戴河會議背景:


北戴河會議背景:

所謂北戴河會議,是中共高層每年夏天集體到河北北戴河避暑期間,就下半年經濟政策、人事安排等開會作出決定

 

但胡錦濤、溫家寶於 2003年主政後,宣布取消北戴河會議,意在減少擾民,同時減少江澤民等前領導人對政局的干預。

 

2004年,江派親信曾慶紅、黃菊、曾培炎、王剛、華建敏、徐才厚等黨政軍高官,一齊亮相北戴河,就被視為江派叫陣胡溫新政。胡、溫任期屆滿之際,傳出北戴河會議將重開,明顯有挑戰胡溫權威的意味。
 

由於江澤民病危的傳聞滿天飛,今年北戴河會議重開的機會不高,但中共高層近日肯定會循慣例舉行中期經濟工作會議。這個過程可分為四部曲:其一,領導人分赴地方視察、調查。其二,溫家寶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邀專家和企業界人士獻策,前四年各有兩場,今年已開四場。

 

其三,國務院舉行常務會議(由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及相關部委出席),決定政策取向基調,再由政治局拍板。其四,由胡、溫召開座談會,向黨外人士通報,近年通報時間均在 7月 20日至 25日之間。
 

國務院會議透明度減

 

詭異的是,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透明度持續下降。新華網原本有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會議有序號,但專題自去年中起不再更新,有些會議更不再公開,官方網絡都搜尋不到去年中的經濟決策會議。而 2008年 7月的常務會議,當時也未見報導,中共政府網、新華網並無相關資料,只在一些宣傳中國抗擊金融海嘯功績的報導中有所披露。國務院常務會議由公開變神秘。蘋果日報 李平


張德江被指是導致當局提早停止救援草菅人命的元兇。

溫州動車追撞事故,輿論炮轟鐵道部草棺人命、批中宣部禁言令無良的同時,中共領導人亦被指無情。總部在美國的《明鏡月刊》爆料指,事故發生後中共最高層竟集體躲到北戴河度假;包括代表胡溫「指導搶救」的副總理張德江,到現場視察後,也飛返北戴河,為自己明年十八大的仕途奔波。

據報,從7月中起,在京的國家領導人和中共高層陸續攜家帶眷到北戴河避暑。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7月22日、23日兩天曾公開露臉,主持黨外人士座談會、主持政治局會議決定、向新晉升上將的高級將領頒狀及合影,之後未再現身。其他在京的政治局委員和常委也多如此,全部進入休假狀態。

7月23日溫州事故舉世震驚,次日副總理張德江受胡溫委託,到現場「指導搶險」,但次日也告從官方媒體中消失,只留下「高度重視」,「抓緊救人」這些說了等於沒說的聖諭。直至事發六日後,總理溫家寶到現場向遇難者鞠躬和獻花。溫聲稱,自己因臥病在床11日,故未能在第一時間前往事故現場。

中國的老百姓以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日理萬機,有張德江代勞其他可不再露面。實際上,慘劇發生後,絕大部份在京的中共黨國政要都在北戴河與家人度假消夏。當然除了消暑,政要們另一大事,就是利用大家都在北戴河的機會,切磋交流明年十八大人事問題。

知情者指,張德江離開溫州後,也是即返北戴河,與其他領導人「套近乎」,為自己在明年十八大進入政治局常委鋪軌探路。後來溫家寶去現場,張也沒有隨行。中宣部對媒體下發的禁言令,據悉也是部長劉雲山在北戴河的別墅發出的。

知情者指,明年十八大中共政治局常委人事安排,是現政治局有望競逐者心頭之痛,北戴河避暑,是他們向各位黨內大佬「摸底探路」的良機。胡錦濤從去年開始滿腦其實也是唯此為大,早已無心其他。而抱病的總理溫家寶看到壓不住局勢後,才匆匆趕往溫州事故地。

其實張德江溫州之行也備受質疑,特別是他視察現場後對搶險救援發出指示,竟然要求下屬「抓緊清理現場,儘快恢復通車……」,更被指是鐵道部過早停止搜救、草棺人命,以及中宣部下「禁言令」封殺媒體的總根源。大陸網民怒斥張「不愧是金日成大學畢業的」,「讓他滾回朝鮮(北韓)去!」蘋果日報

擴展閱讀:

獨家首發驚人內幕 中資接管多維 何頻走人
——媒體人爆:中資于品海接管多維 「老闆」走人了!

https://tw.aboluowang.com/news/data/2009/0824/article_84473.html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蘋果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803/213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