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銀行股成「白菜價」說明什麼

5倍本益比!銀行股估值如此的「白菜價」著實令市場大跌破眼鏡。靚麗的中報並未提起資金的絲毫興趣,按照最新的中報業績,民生銀行、交通銀行和建設銀行的估值目前均已降至6倍以下,分別為5.36倍、5.39倍和5.99倍。

從當前絕對股價來看,工商銀行徘徊在4元,中國銀行不到3元,農業銀行2.56元,建設銀行4.5元左右,民生銀行5.5元,交通銀行4.6元左右,說成「白菜價」是形象的。曾經7~8倍的本益比被認為是銀行股的「估值底」,而現在6倍以下的本益比卻仍然鮮有資金光顧。其實,如果不是大股東中金公司屢屢出手托盤,工農中建四家大型銀行股價將會更加慘烈。

社會各界對銀行股目前的 「窘相」有許多解讀和分析。國際上有歐債和美債危機影響,全球經濟二次探底威脅;大陸是整體經濟下探的大環境,地方融資平台貸款問題,銀行不良貸款的潛在風險。還有人認為,銀行股價與其業績遠遠背離,主要是銀行股是個「大塊頭」,大資金不想光顧,小資金難以撼動等。這些雖然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是從一個側面反映問題。在筆者看來,上市銀行當前的股價估值並沒有錯配銀行所謂的業績,反而是銀行真實情況的真實反映。就拿四大國有銀行來說,改制上市本身就是依靠國家信用,完全沒有反映出自身經營狀況和業績。如果依靠自身發展經營業績,是難以改制和上市的。一家銀行的不良資產占比高達20%以上,如果不是國家同意給予剝離,如何能上市呢?我們還必須看到,不良資產剝離了,但是產生不良資產的機制、土壤仍在,消除不良資產的機制並沒有建立起來。

從四家大型銀行上市後,內部管理仍然是行政化、機關化那一套,風險防範機制,內部運作效率,股權制約體制,資本約束機制,人力資源管理體制等形式都有了,但是換湯不換藥。不說是上市公司,就是一般企業也應該有起碼的核算意識、成本意識和盈利意識,這四大銀行卻沒有,比如,每到月底、季底、半年底、年底,不惜成本高息攬儲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要說有所改變的話,或許就是銀行高管們的薪酬比上市前提高了許多。

資本約束機制是防止銀行盲目擴張、防止資產風險和保護債權人的最低防線。然而,中國的銀行全面引入後,卻徹底變形了。不但沒有約束住貸款的盲目擴張,而且給資本市場、融資市場帶來深深傷害和衝擊。因為銀行盲目放貸導致資本充足率不足時,可以隨意到資本市場通過增發、擴容、發債等手段輕而易舉籌集到資本。近日,前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說,未來銀行資本缺口在4000億元。這4000億元國家財政肯定給不了,唯一辦法就是通過在股市里增發和發債來籌集。

上市銀行的成長性越來越低。目前,銀行主要利潤來源於兩個渠道:一是貸款利息收入,二是中間業務收入。依靠盲目擴張貸款之路越來越窄,其不但消耗資本較多,而且風險越來越大,隱患越來越多。特別是社會直接融資的迅速擴大,金融脫媒化已成趨勢。依靠中間業務收入的路子也不容樂觀。為了發展中間業務收入,一些銀行把沒有一點技術含量、沒有任何附加值、沒有給客戶增加任何理財收入的傳統服務項目啟動收費,如果這些不該收費的項目全部取消,大型銀行幾乎沒有什麼中間業務收入產品。這樣的銀行利潤增長點在哪裡?成長潛力又在哪?

因此,筆者不贊成目前銀行估值與業績背離的說法。要記住,這是市場的選擇和判斷。大型上市銀行一定要理性分析觀察市場為何做出如此選擇和判斷,從而腳踏實地搞好經營管理。只要銀行經營管理做得好、服務做得好,市場肯定會作出另一種選擇和判斷。因此說,目前市場對銀行估值的判斷是正確的。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825/216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