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抗通脹還要顧面子 上海人活得很累

中國的通脹問題,讓各大城市的市民都倍感生活的重擔。

  在上海,不僅是小資和社會底層的市民背著通脹同喊『很累很累』,上海社會崇尚消費和講求面子的文化,也讓市民在上海特色的通脹下有另種不易,通脹對上海人的影響也要超過其他城市。


  幾個月前,上海高校教師彭瑛(36歲)忽然發現,在中環外的家門口早餐店買的煎餅里夾的油條變成一小截了,詫異之下向店老闆詢問,對方只是沒好氣地說:「再不漲(價)我也撐不下去了!」



  經常買的早餐突然縮水,身為知識分子和中產階級的彭瑛,當然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不過當時還是瞬間產生通脹撲面而來的感覺,震撼了好一會兒。

  在上海,這樣的感覺在中秋臨近分外清晰。

  老上海可以細數給你聽:老字號老大房的同一款鮮肉月餅四年前一個2.5元(人民幣,下同。人民幣1元約兌新幣2角)現在要3.5元;新長發的糖炒栗子近年來從12.5元、14.5元、16.5元一路漲到去年的18.5元,大家預期今年可能漲得更凶。

  在國內外形勢的交織下,中國7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達到6.5%的高位,特別是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達14.8%。尤其作為市民主食的豬肉,連月來價格居高不下,一度達到接近2008年4月暴漲周期的最高點,許多民眾紛喊吃不消。豬肉價格也是CPI的主要推手。

  有專家認為,中國近年物價飛漲跟政府政策失誤有關,尤其是為了避免金融危機的衝擊而在2008年投入的「四萬億」救市基金。

    許多專家相信金融危機對中國出口的衝擊並沒有那麼大,但四萬億元人民幣卻造成民間資金泛濫,推高了炒作機會,也進一步導致百物騰漲。

  彭瑛的丈夫在外資房地產企業上班,最近在家附近一個相熟的攤位上換手錶電池也吃了一驚。去年換的時候才10元的電池,今年老闆要價15元,還是那句話:「沒辦法,已經漲得慢了,再不漲我撐不下去了!」

  彭瑛和丈夫都是新上海人,兩人月入將近2萬元,在上海算中產階級,但她無奈地表示,身邊很多這樣收入的朋友,都沒有人覺得自己過得寬裕。

  她說:「通脹目前影響不大,但最大的擔心是老人家的醫藥費和孩子的教育費會不會漲。」

  對彭瑛一家來說,在上海沒什麼親戚,因而向來都有憂患意識,為了擔心生活突發狀況所需,他們平常花費就不高,雖然年年加薪,但一般中產階級的年度境外度假,還是能免則免的。通脹,因此還不至於帶來切膚之痛。

  計程車司機蔡仲瑜(50歲)每兩天趁著休息日上菜市場,特別感覺到負擔加重。

  他說:「過去平時買兩天菜只要四五十元就夠一家三口吃,現在要七八十元。」

  跟很多由崇明島來上海謀生的司機一樣,他一家三口只能在郊區寶山租房子,一年多前,房租就已經由900多漲到1200元。

 「通脹影響很大!但是有什麼辦法。」

  最近車資起步費從12元提高到14元,他跟許多司機說著相同的反應:「收入還是跟過去一樣呀,客人少了!以前一天能載50趟,現在頂多40趟;通脹,客人也是能省則省呀。」

  而政府對油價的補貼也隨著車資的調整而減少,更讓他們嘗不到漲價的甜頭。

  23歲的兒子學歷不高,蔡仲瑜通過朋友幫忙才為兒子找到做電器安裝的工作,也只能賺取上海市最低工資1280元左右的收入。

  做清潔工的妻子也賺取最低工資,全家主要靠他每月四五千元的收入過日子,每月勉強存下1000元左右,不過他心中最大的石頭還不是菜價。

  他說:「壓力特別大。尤其有個男孩子,要替他想到將來結婚要買房。」

  中國有許多父母傾向出錢給兒子買婚房,而在大城市裡,也有很多女性要求男方有房子才肯結婚。

  物價年年漲,蔡仲瑜充滿無力感:「很累很累,特別累。」

    通脹的日子好不好過,除了實實在在的銀行存款,也跟心理和文化有關。

    上海人李歆照(28歲)從事心理諮詢工作,一直想為社會做點事,一年多前去了北京,目前在一家兒童基金會擔任社工培訓,以微薄的收入養活自己。

  比較兩個大城市的生活,讓她備感在老家上海的壓力。

  「我每次回上海都覺得經濟壓力特別大,」李歆照說:「在北京,三幾好友出門吃一頓人均消費10幾元的東西沒問題,在上海就不行了。」

  她說:「在北京,無論你選擇過哪一種生活,都不會有人覺得你怪,你還能找到很多同類,很自在。但你在上海說想過簡約的生活,朋友們會說你很土,覺得你怪,會被孤立。北京低消費的東西也很多,生活可以自己掌控。所以通貨膨脹對上海人的影響絕對要超過其他城市,因為上海這個城市的核心精神就是崇尚消費。可以住在陋居,但出門仍要光鮮。」

  上海一家中央企業上市公司的職員張榕(40餘歲)很同意這種看法。他特別指出這是上海人在通脹下的另一種不易之處。

  他說:「上海話所謂『做人家』,就是把節約做在人家看不到的地方,出門在熟人眼皮下就一定要儘量打的(坐計程車),穿著光鮮時髦,用品時尚。一個大企業的OL(白領女子)怎會沒有iPhone、LV呢?儘管完全不知道怎麼把iPhone通過iTunes連接到電腦,甚至寧可雨天拿個LV去擠公車、地鐵。上海人常在光鮮與實用之間選擇了面子。」

  而剛剛過去的中元節,有網民笑著指出,許多冥鈔都印成5億、50億元了,看來通脹壓力已經影響到另一個世界。

    一些專家認為,中共政府兩年來已經開始扭轉政策,從多次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加息等方面,對沖泛濫的資金。

  特別是針對這一波通脹中的主要成分食品類,包括豬肉的價格進行治理。國家統計局發布的8月上旬數據顯示,豬肉的價格,包括後腿肉、五花肉的價格漲幅已經趨穩或略降。然而,在29種監測食品品種中,仍有69%價格上漲,而在前10天的監測中,只有41.1%價格上漲。

    「接下來的通脹力度應該已經不足,貨幣超發的勢頭也應該已經控制住,」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對本報表示。他說,「政府目前的政策必須通過不斷磨合找到平衡點,如果CPI真能控制住,8月份的上漲應該會開始緩解。如果9、10月份有明顯下降,到年底應該就可以穩住。」

  專家雖這麼看,彭瑛也估計不會再漲太多,但對物價明顯下降也不抱希望。她丈夫一直想多買一套房子給媽媽住,但現在住家附近郊區的20年房子每平方米也要2萬元,只能作罷。

  房價連年高漲、租金「蒸蒸日上」也是外地人在上海的痛,長期引發社會關注這個問題對上海吸引外地人才的阻力,但全國性的房價上漲卻只能在調控下稍微緩和,接近無解。

  張榕收入穩定,對通脹沒有明顯感覺,他更關心的是通脹對社會帶來的影響,以及社會公義的問題。

  「如果按照目前的社會經濟狀態發展下去,政府不及時做出明顯、有效的調整,可能只要再過一兩年,退休老人夏天都不敢開空調,把照明電燈瓦數調小,晚上家裡像鬼火一樣是完全有可能的。現在政府發放的退休金維持生活比較困難,很大部分要用在醫療保健上。」他說:「大家財產縮水都很厲害,我擔心的是社會上怨氣瀰漫上升,最終釀成極度動盪的不穩定局面。」

  他的顧慮未必沒有根據。一名月入萬元的外商企業上海員工半帶玩笑地說:「如果現在有人要上街抗議物價,我一定去!已經到這地步了!」

  計程車司機蔡仲瑜可管不了社會怎麼發展,他只希望物價穩定,房租不要漲,收入增加,完全不敢想在上海長期生活下去。

  他在老家崇明還有小塊地出租給人家,一年收個1000元補貼家用。他很篤定地告訴本報:「老房子是不能賣的。將來老了,總要回去住的。上海住不起,你說是嗎?」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聯合早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829/216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