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人民日報社長披露薄熙來事件系列社論刊發始末

來源:人民網

[ 人民網傳媒頻道]:2012年4月26日14:30,「人民日報校園行——復旦大學之行」將正式啟動。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副總編輯謝國明將率人民日報社著名編輯記者走進復旦大學,與復旦學子現場交流對話,講述新聞背後的故事。屆時人民網將對整個活動進行現場視頻、圖文直播。敬請關注![13:18]
    
    [主持人 趙婀娜]: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大家下午好![14:36]
    
    [主持人 趙婀娜]:今天,人民日報校園行系列活動迎來了意義非凡的一場,因為今天我們人民日報走進了復旦大學,走進了這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百年名校。[14:36]
    
    [主持人 趙婀娜]:「復旦復旦旦復旦,日月光華同燦爛」,今天,我們將有機會通過幾個小時的交流,細緻感受到專屬於復旦的同學們「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內在氣質。而且,在今天的活動中,人民日報還會與復旦大學建立合作長效機制。雙方將會在各自領域創建世界一流的征程當中互相幫助、互相扶持。[14:39]
    
    [主持人 趙婀娜]:作為人民日報一名普通的年輕記者,能夠有幸擔任本次活動的司儀,我也感到非常榮幸。接下來請允許我為大家隆重介紹出席本次活動的各位領導和來賓。[14:39]
    
    [主持人 趙婀娜]:上海市委和復旦大學方面的領導有: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楊振武;復旦大學黨委書記朱之文;復旦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楊玉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童兵。[14:41]
    
    [主持人 趙婀娜]:人民日報社方面的領導和嘉賓有: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謝國明;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主任曹煥榮;人民日報社內參部主任唐寧;人民日報社對外交流合作部主任趙嘉鳴;人民日報社上海分社社長劉建林;人民網總裁兼總編輯廖玒;人民日報社數字傳播辦公室主任余繼軍;人民日報社評論部副主任吳焰;人民日報社上海分社副社長李泓冰;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經濟周刊主編田俊榮;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14:42]
    
    [主持人 趙婀娜]:要給同學們介紹一下,人民日報校園行活動舉辦至今,兩年多的時間,我們足跡遍布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等著名高校,但要告訴大家的是,今天來到復旦大學的陣容是空前的,可謂精英薈萃。他們中有人民日報這份中國第一大報的領航者,也有目前活躍在人民日報各個戰線上面的砥柱和中堅。[14:43]
    
    [主持人 趙婀娜]:我想,之所以派出這麼強大的陣容,凸顯了我們人民日報社的領導及全體工作人員對復旦大學師生的尊重,此時此刻,是不是也請復旦大學的同學們拿出你們的熱情,再一次將最熱烈的掌聲送給今天到場的楊振武部長以及人民日報社的全體同仁!![14:44]
    
    [主持人 趙婀娜]:好,感謝同學們的熱情!在稍後的活動中,我們尊敬的張研農社長也會和目前活躍在人民日報精英們一道,和同學們分享一個個重大新聞事件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14:45]
    
    [主持人 趙婀娜]:我們知道大學是精英的沃土,今天的莘莘學子將會成長為明天的國家棟樑。60年甲子輪迴,今年人民日報已經創刊64載了,在這64年的風雨征程當中,人民日報人始終在關注和思考著一個問題,那就是今天的年輕人在思考著什麼,在關注著什麼。因為我們深深地知道,貼近青年就是貼近生活,貼近未來才能把握明天。這也是今天我們來到復旦大學,來到同學們身邊的主要目的。[14:46]
    
    [主持人 趙婀娜]:另外,提醒各位同學的是,本次活動是通過人民網和人民微博現場直播的,同學們通過人民微博說出你對本次活動的感受,也可以發來你關心的有關人民日報的問題,在互動環節當中也會請我的領導和同事們選擇其中的一些問題來給同學們做出解答。[14:47]
    
    [主持人 趙婀娜]:好,首先,讓我們掌聲請出復旦大學黨委書記朱之文為活動致辭。有請朱書記![14:47]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 朱之文]:尊敬的張研農社長、楊振武部長、謝國明副總編輯;尊敬的人民日報社各位領導;老師們、同學們,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舉行人民日報社與復旦大學全面合作協議簽字儀式和人民日報校園行活動。[14:48]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 朱之文]: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復旦大學全體師生對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和各位校友的蒞臨表示熱烈的歡迎!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我校事業發展的人民日報社和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表示衷心的感謝![14:49]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 朱之文]:人民日報社是黨中央的機關報,是中國最具權威性、最有影響力的報紙,是一家擁有現代全媒體傳播手段的大型綜合性新聞傳播機構,是黨和政府聯繫人民群眾的重要橋樑,是中國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創刊64年來,人民日報堅持正確辦報方向,積極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黨的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復旦大學,是一所有著107年悠久歷史,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知名高等學府,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國家隊。復旦大學與人民日報社在人才培養、學術研究、決策諮詢、文化建設和新聞宣傳等方面有著廣闊的合作前景。我們雙方在友好協商的基礎上面,決定簽署全面合作協議,這對雙方來講,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我們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開展全面、深入、長期的合作,努力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服務,為提升黨報的影響力服務,為建設一流大學服務。[14:49]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 朱之文]:今後,我校將圍繞落實全面合作協議,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14:50]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 朱之文]:一是堅強決策諮詢,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對復旦大學來講,人民日報是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的重要戰略通道和平台。我們要圍繞著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的重大需求,發揮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優勢,依託人民日報這一重要通道將更多的專家、學者研究成果轉化為黨和政府的決策諮詢報告。在解決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中提出復旦的建議,做出復旦的貢獻,發揮大學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我們要鼓勵更多的專家學者撰寫適合大眾閱讀的文章,用淺顯易懂、生動精闢的語言來闡述理論問題,回答幹部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依託人民日報這一重要平台,推動理論的普及,弘揚主旋律和主流價值觀,發揮大學在服務國家、引領社會、引導輿論、服務人民中的作用。我們還要鼓勵專家學者發揮海內外聯繫廣泛、了解多元文化的優勢,依託人民日報這一國際性媒體,用外部世界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發出中國的聲音、展示中國的形象,為提升國家軟實力、促進中華思想文化在海外傳播做出我們的貢獻。[14:51]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 朱之文]:二是立足改革創新,提高複合型新聞人才培養質量。復旦大學新聞教育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傳統,為黨和國家新聞傳播事業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人才。今天來到這裡的就有很多優秀的校友。更加開放的環境對新聞宣傳報導帶來了新的挑戰,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專業報導、深度報導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養適應新形勢、新挑戰、新要求,複合黨的新聞宣傳事業需要的複合型新聞人才是高校新聞院系面臨的重要任務。我們要深化與人民日報社的全面合作,通過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調整優化課程設置,開設專業選修課,開展聯合培養,聘請兼職教師等手段加強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加強對學生進行新聞實踐能力的鍛鍊,加強學生進行職業道德素養的培養,積極構建新形勢下的新聞宣傳人才培養體系,不斷提高複合型新聞人才的培養質量。[14:51]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 朱之文]:三是堅持開放辦學,推動新聞傳播學科建設和發展。要重視人才隊伍建設,推動學術理論、推動學術研究理論和方法創新,我們要充分發揮大學和黨報各自的優勢,落實人民日報自身編輯學術駐校制度,鼓勵他們到我校開展客座研究。建議聯合攻關的合作研究機制,圍繞新形勢下的傳播與國家治理問題,在新媒體研究、輿論監測分析、輿論引導與社會管理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我們還要發揮學科優勢,認真研究黨報的辦報規律,研究新聞傳媒業發展面臨的新挑戰,努力為進一步辦好黨報提供智力支撐。我們要不斷提高學科建設水平,引領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14:52]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 朱之文]:老師們、同學們!人民日報是黨和國家的喉舌,代表主流的聲音,體現主流的輿論導向,是無可替代的思想教育資源。我們要在校園和廣大師生中進一步宣傳和推廣人民日報,擴大人民日報的影響力,要充分發揮人民日報的育人功能,讓主流的聲音進入課堂教學、課外實踐、黨建活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環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充分用好人民日報的資料庫、資料庫,服務於學科教授、服務於教學研究、服務於黨的理論創新。[14:52]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 朱之文]:我們相信,今天簽訂的協議將為人民日報社與復旦大學的合作奠定堅實的基礎。今天的人民日報校園行活動將為雙方交流翻開新的一頁。讓我們共同期待雙方的合作結出美好的碩果,共同期待雙方的發展迎來更好美好的明天。[14:52]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 朱之文]:最後,祝願各位嘉賓在復旦度過愉快的時光。謝謝大家![14:52]
    
    [主持人 趙婀娜]:謝謝朱之文書記對人民日報的肯定以及對雙方合作前景的美好祝願。[14:53]
    
    [主持人 趙婀娜]:接下來請允許我為大家請出一位特殊的來賓,之所以說他是身份特殊,那是因為從復旦大學的角度來講他應該算是東道主,從人民日報這個角度來講,人民日報是他為之奮鬥和奉獻了30多年的地方,他對人民日報有著無比深厚的感情,他就是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振武。掌聲有請![14:54]
    
    [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楊振武]:尊敬的張研農社長、朱之文書記、楊玉良校長,同志們,老師們,同學們,四月的上海,鶯歌燕舞,草長鶯飛,人民日報社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與我們復旦大學的廣大師生歡聚一堂,隆重舉行人民日報校園行進復旦大學之行的活動。在這裡,我謹代表中共上海市委,代表上海市委宣傳部,對人民日報社一直以來,對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所給予的關心、支持和幫助,表示衷心的感謝!對人民日報與復旦大學開啟全面合作表示熱烈的祝賀![15:04]
    
    [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楊振武]:人民日報是黨中央機關報,是代表中國主流聲音最具權威性的重要媒體,其高素質的採編團隊,對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反映及時、報導權威,在眾聲喧譁的媒體時代構建起了現代傳播體系和輿論引導的新格局。而此次走進高校、走進年輕讀者,開展人民日報校園行活動,更是人民日報踐行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這一辦報理念的具體舉措。[15:06]
    
    [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楊振武]:今天,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和有著「江南第一學府」美譽的復旦大學建立長效機制,深化交流合作,我相信,未來在黨的理論創新、國家決策服務、文化發展繁榮、社會建設管理、新聞學術研討等重大課題上,人民日報多了一個學術基地,復旦大學多了一個高層次輿論平台。這種強強攜手,必定會發揮出強大的綜合效應。[15:07]
    
    [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楊振武]:去年五月,在復旦的3108教室我參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務委員會,主講了「望道講堂」第一講,就「媒體的社會責任與記者的職業素養」與師生做交流。當時,我引用了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紀念活動上的講話。總書記說,「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青年學生是國家的寶貴人才資源。」人民日報選擇青年學生的眼光敏銳、意義重大,復旦大學加強與黨報合作的前景廣闊,值得期待。[15:13]
    
    [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楊振武]:衷心祝願人民日報校園行活動取得圓滿成功,衷心祝願人民日報社和復旦大學的合作取得豐碩的成果,也期待著雙方共同努力,為服務國家戰略、為引領社會輿論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為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謝謝大家![15:14]
    
    [主持人 趙婀娜]:非常感謝楊部長,正如楊部長所說,今天開始人民日報多了一個學術基地,復旦大學多了一個高層次的輿論平台。謝謝楊部長的鼓勵和肯定![15:14]
    
    [主持人 趙婀娜]:接下來,就是我們見證復旦大學與人民日報社締結友誼的環節。我們請出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謝國明和復旦大學黨委書記朱之文代表雙方互贈紀念品。我想,從這一刻開始,同樣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復旦大學和人民日報社,雙方的友誼將就此締結。[15:16]
    
    [主持人 趙婀娜]:謝國明副總編輯代表人民日報社送給復旦大學的禮物非常珍貴,人民日報有關復旦大學報導的版面的精選,我們從若干期人民日報對復旦大學的報導中精選出了10個版面集結成冊,這是歷史的見證。[15:28]
    
    [主持人 趙婀娜]:復旦大學回贈人民日報社的禮物,也是彌足珍貴。是一面紀念錫盤,盤上鐫刻著復旦的歷史和著名建築物,盤底鐫刻復旦的校徽、校訓。這是復旦最高規制的紀念名盤,用于贈送最珍貴的客人。[15:28]
    
    [主持人 趙婀娜]:好,謝謝朱書記。請謝總留步。[15:29]
    
    [主持人 趙婀娜]:接下來有請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請楊校長和謝國明副總編輯代表復旦大學和人民日報社簽署合作協議。[15:31]
    
    [主持人 趙婀娜]:根據協議,雙方將進一步密切聯繫,開展包括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將與人民日報社聯合開設《人民日報研究》專業選修課,人民日報社將在復旦大學恢復人民日報獎學金等合作內容。[15:33]
    
    [主持人 趙婀娜]:好,讓我們共同祝願,在未來,人民日報社和復旦大學進一步互通有無,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也讓我們共同期待,雙方的發展迎來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15:33]
    
    [主持人 趙婀娜]:接下來,請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向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謝國明頒發兼職教授聘書。[15:34]
    
    [主持人 趙婀娜]:要祝賀謝國明副總編輯,謝謝二位。特別要說明的是,謝國明副總編輯就是從這裡,復旦大學走出去,走進人民日報,成為了一名名編輯、名記者,是不是請同學們將你們的掌聲和祝福送給你們的校友和前輩!當然,我們也要祝賀謝國明副總編輯,能夠反哺母校,為母校的發展盡一份力。[15:35]
    
    [主持人 趙婀娜]:接下來就進入咱們今天主題活動最重要的環節!讓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有請出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做主旨演講,題目是《人民日報的歷史擔當與創新追求》。[15:37]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尊敬的朱之文書記、楊玉良校長,各位老師、同學們:[15:40]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很高興來到復旦大學與大家交流。實際上,人民日報與復旦大學,深交已久。2005年,復旦百年校慶時,人民日報曾發表一篇評論員文章祝賀,題目是《勇擔歷史重任,服務民族振興》,這是對復旦貢獻的中肯評價。也正是在這一點上,我們感到了強烈的共鳴,因為在對國家、對民族的使命感上,在各自領域所做的貢獻方面,人民日報與復旦大學,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和歷史擔當。[15:40]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今天上午我參觀了復旦大學,更加深了這種認識。同時對我個人來說,我也後悔來的晚了一些。在復旦的校史館上,讓我寫兩句話,我說「復旦與人民日報社相遇貴相知」。[15:42]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除了這種精神氣質上的相通,人民日報與復旦,還有著更深的淵源。大家看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的「人民日報」這四個字。這是人民日報老記者何燕凌在華北根據地請薄一波同志向毛主席討來的。毛主席一共寫了十六個字,也是何燕凌從中選出四字描摹下來,製成報頭,沿用至今。何燕凌就是我們復旦新聞系1946屆的畢業生,今年已經80多歲了,今年或許也會回復旦新聞學院參加「人民日報研究」系列講座,我們可以聽到更多的故事。[15:43]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復旦大學新聞系創建83年,桃李遍及中國新聞界。僅是人民日報領導層,就有過復旦畢業的余煥春、周瑞金、李仁臣、徐如俊、詹國樞,也包括今天在座的謝國明,他現在可是人民日報編委會中的「壯勞力」。我們這次校園行隊伍中的唐寧、李泓冰、吳焰等幾名「大將」,以及祝華新、田俊榮等業務骨幹,都是從復旦培養的。他們帶著「博學、篤志,切問、近思」的復旦校風,為人民日報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今天,離開復旦高材生,人民日報的隊伍就不夠雄壯,人民日報的風貌就有所損失。[15:43]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復旦復旦旦復旦,巍巍學府文章煥」,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偉大曆程中,作為由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學校,一代代復旦人以創新智慧和改革勇氣讓革命與學術的火種薪火相傳,對國家和民族的進步貢獻卓著。在人民日報北大校園行時,我曾向大家說過一番心裡話,作為一個現在還是人民日報的「頭」,一年後將成為人民日報退休的「老頭」,在這裡,也想送給復旦的同學們幾句話:你們是未來中國的領導者,將成為中國的社會棟樑,或成為管理中國人的中國人,如果你們都不了解人民日報,那我們就對不起人民日報的前輩,也對不起人民日報的未來。所以今天來,就是想向大家介紹一些人民日報的情況,人民日報的變化和對未來的想法。希望同學們走近人民日報、認識人民日報、了解人民日報。下面向大家介紹三個方面:[15:44]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一、人民日報的歷史擔當:見證歷史發展,推動時代進步[15:45]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我們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是在寬鬆、多元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網絡恐怕是你們的生存方式,你們不太看報,看報恐怕也不看人民日報。因為你們對人民日報可能有一種印象,就是它很刻板。幾年前,我們報社一個年輕編輯在網絡論壇發帖徵集報導線索,結果卻被很多網友跟帖嘲笑、挖苦,讓他「很受傷」。當然,沒能讓年輕讀者了解人民日報,這是我們的失職。然而,如果這種習慣性的不屑,是因為不看、不了解,是否也是一種人云亦云的跟風心態呢?我覺得作為未來中國的棟樑和精英分子,同學們不能不知道人民日報到底是一張怎樣的報紙,辦人民日報的,又是怎樣的一群人。[15:45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先給大家介紹一下近期發生在我們金台園中的幾件事。從這幾件事中,大家也許可以初步了解一下人民日報。[15:45]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近期最受關注的新聞,莫過於薄熙來事件了。在這一事件的宣傳報導中,人民日報,尤其是人民日報的評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翻開4月11日各地的報紙,不管是黨報還是都市報,幾乎都在頭版轉發了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堅決擁護黨中央的正確決定》。接下來的兩篇評論員文章《自覺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良好局面》、《自覺遵守黨紀國法》,也同樣影響巨大。[15:46]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這三篇評論,是我們評論部主任帶著兩個「80後」年輕人,在2天之內拿出的。三篇評論員文章之外,我們還在頭版的言論欄目「今日談」中,連續刊發了8篇相關評論。如果說播發消息只是信息通報,那麼這些評論,就是確定基調的。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統一全黨全國思想認識、安定民心穩定大局的作用。這些報導和文章,既及時公開事態,又適時發表觀點,顯示了強大的輿論引導能力,具有很高的政治價值、新聞價值和現實針對性,應該能寫進政治史、新聞史。[15:50]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人民日報在這一事件中發揮的作用,很好地證明了,人民日報仍然是我國主流輿論的首席代表。她從來就不是一份普通的報紙,而是如中央領導同志所強調的,「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和重要手段」。翻看一下人民日報64年的歷史,可以說在中國,從沒有一張報紙像人民日報這樣與我們國家的政治生活與主流意識形態如此密切相關,從沒有一張報紙像人民日報這樣與黨和國家的榮辱沉浮如此緊密相連。[15:52]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要介紹的第二件事,是一個好消息。明天,在浦東的上海證券交易所,人民日報社旗下的人民網將要鳴鑼上市。4月17日,我們進行了上市前的路演,今天我們校園行隊伍中的人民網總裁廖玒是路演主角。經過路演形成的發行價大大超過我們的預計和預期。沒想到在當前股市低迷的情況下,對人民網卻申購踴躍,效果很好。後來按規則定在20—22.5元,為了讓利於民,最終人民網取了下限。幾天前,網上申購的中籤率僅1.5%,也就是說,平均申購每200股只能買到3股,這是少有的低獲配率,也可見對人民網的認可。[15:54]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路演大獲成功,廖玒自然功不可沒,他講得好,也幹得好,人民網這些年確實發展迅速,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報網融合」趨勢之下,人民日報的公信力、權威性和大眾化藉助網絡平台凝聚成可觀的「文化價值」,這才會有資本市場的青睞。[15:55]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在得到網民的認同之後,又得到股民的認可,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人民日報沒有自娛自樂、孤芳自賞,更不是無人喝彩、陷入邊緣。這些年,面對新媒體時代的各種挑戰,以人民日報、人民網為代表的人民日報媒體方陣最關切的問題就是,如何積極融入時代洪流,完成應當承擔的使命?我們深知只有不斷改革創新、始終與時俱進,才能實現價值、起到作用、受到尊重。[15:55]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大家看看這些人民日報的版面、報導、評論,是不是會覺得,這是一份跟你們想像或許不太一樣的人民日報?[15:58]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要介紹的第三件事,是我們報社的一次外事活動。4月13日下午,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一行9人,來到人民日報社訪問。這是「9•11」事件後,美國駐華大使首次訪問中國新聞單位。他在人民網強國論壇跟網民進行了交流互動,還與人民日報的編輯記者進行了座談交流。他在人民網的時候,直接跟我們人民網的工作人員對話,在和人民日報的青年編輯記者交流時,全部都是用的英文。最後訪問後,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切身感受到人民日報社員工的熱情和活力,人民日報社從社長到普通編輯記者的開放和自信,讓美國使館的官員深受觸動」。[16:00]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駱家輝來人民日報,也有點小曲折。剛開始,美使館第一次與我們的對外部聯繫時,說的是請人民日報、新華社和中央電視的主要領導到大使館去,參加駱家輝的宴請並進行採訪。經過我們與美使館新聞官的多次交涉,駱家輝最終決定把人民日報社作為其上任後首個正式拜訪的中國媒體。[16:04]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駱家輝的來訪,實際上也只是我們每年大大小小外事活動中的一場。但這也讓人想到國外政要評價人民日報的一句話:「你可以喜歡它,可以不喜歡它,可以贊成它,可以不贊成它,但你必須重視它,研究它」。人民日報是中國的第一大報,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影響力考量確定的世界十大報紙之一。在很多駐華使館,人民日報訂閱量很高。有的國外新聞機構駐華記者,要雇專人給他讀人民日報。國外的許多政府部門、研究機構都以人民日報為觀察和研究中國問題的文本和參照。可以說,在全球化的時代,人民日報是世界「打量」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16:05]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近期發生在我們報社的這三件事,也許能幫助同學們對人民日報有個感性認知,從幾個側面,理解它的政治使命、品牌價值和國際影響。我們的報紙,每天24個版,相對中國高歌猛進的發展,或許還有點單薄。但是,如果把這張報紙放在中國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去看,的確是「六十年風雲一紙書」。這張報紙上,有開國大典、抗美援朝,有改革開放、南方講話,有汶川地震、北京奧運、上海世博會……幾代人的努力,幾十年的堅守,這張報紙展示和揭示的,是中國人民前進的方向道路,是中國社會現代化的艱辛探索,是社會主義中國和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16:06]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見證歷史發展、推動時代進步,60多年來,這是每一個有勇氣有責任有擔當的人民日報人的心聲。
    
    [16:06][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二、人民日報的創新追求:從單一到複合,從宣傳到傳播[16:06]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注。這讓我們欣慰,這說明人民日報媒體形象的影響和提升,但也從另一個側面給我們壓力:如何更好地回應和解讀民意,更好地承擔起「輿論航標」的功能?[16:07]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最近,報社國際部一位年輕編輯寫了一份報告。這份報告分析了我們一篇國際評論的網絡反響。她發現,在環球網的全文轉載下,77%的讀者支持這篇文章的觀點;而新浪微博一個知名帳戶以140字將該文編輯轉載,打亂了說理邏輯,沒有納入關鍵語句,網友的反映就截然不同,55.4%的持否定態度,跟帖半數是發泄不滿,甚至有很多不理性、不文明的言論。這位年輕編輯提出,不能把微博這個陣地拱手他讓,要主動出擊,建立本報官方微博,推介優質作品。這份報告我讓印成編委成員閱件,並開編委會專門進行討論,會議決定在進行準備基礎上推出人民日報官方微博。[16:07]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一個年輕編輯的建議,帶來一次傳統媒體和自媒體的握手,這也源於人民日報人在新媒體格局中強烈的「危機意識」。一次社內編輯記者培訓,有一場討論同樣對我們觸動很大。也是一位年輕編輯說,人民日報現在的發行量是280多萬份,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多,但是相對而言仍較少。他舉出了我們的「對手」:「微博女王」姚晨,粉絲1955萬,這意味著,她每一次發言的受眾,即便不算微博「轉發」後的間接傳播,比人民日報發行量多出近7倍。[16:07]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的確,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輿論生態,既要應對傳統媒體的挑戰,也要迎接新興媒體的挑戰;既要參與國內輿論格局的變革,又要參加國際信息傳播的競爭。「不斷提高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公信力、影響力」,這是2008年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考察時對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提出的要求。要完成黨中央交給的任務,僅僅強調輿論導向的正確性和堅定性已遠遠不夠,更需按照總書記要求:「認真研究新聞傳播的現狀和趨勢,深入研究各類受眾群體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創新形式、方法和手段,靠輿論引導的有效性和公信力來爭取受眾、凝聚人心、促進共識。[16:07]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對人民日報而言,我們工作的著力點,是要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建立現代傳播體系。[16:08]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我們現在說人民日報,已經不僅是說每天24個版的這張報紙了。人民日報的內涵已經拓展,她是一個媒體方陣,包括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人民搜索,人民數字、環球時報、中國汽車報、中國能源報、健康時報、證券時報,還有新聞戰線、人民論壇、文史參考等20多家社屬報刊。人民日報這個媒體正在走向「全媒體」。[16:08]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新媒體是人民日報的新生力量。在傳統媒體中,人民日報比較早就敏銳地意識到了網際網路的挑戰,並率先提出創新與應對之策,創下很多"第一"。1997年人民網創立,比搜狐、新浪還要早幾個月;1999年5月人民網"強國論壇"開通,這是中文互動社區的序幕;2008年報社正式制定了報網融合戰略,在多媒體環境中延伸黨報的生命力;現在,人民網又將成為第一家上市的中央重點新聞網站,被稱為"官網上市第一股"。既有大報,又有大網,這種格局目前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新媒體的運用,既是盤活人民日報的過程,更是激發人民日報和人民網資源的過程。[16:08]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同時,我們也在搭建民間輿論平台,這就是備受矚目的《環球時報》。現在,這份報紙的日發行量近200萬份,還創辦了英文版。它在解讀中國的國際環境尤其是周邊環境,表達中國民眾和政府的國際利益訴求方面,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像在奧運火炬巴黎傳遞受阻的第二天,CNN的記者就曾在電視鏡頭前舉著當日的《環球時報》,向世界介紹中國民間的反應。人民日報代表中國官方的聲音,代表中國國家的立場;環球時報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國民間的態度,二者相互補充、相互配合,共同擔負著為國內讀者解讀世界、向世界說明中國的任務。[16:08]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同志有三句名言,"透明度決定公信度,話語權決定主動權,傳播力決定影響力"。在今天這個時代,人民日報必須構築自己的媒體陣營,在面對不同受眾的對象化傳播中,實現自己的傳播效果,做到"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並舉,官方聲音與民間輿論呼應"。[16:08]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與構建傳播新格局相對應的,是傳播觀念的變革和創新。[16:09]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聽過年輕人的調侃,看半天微博,要看七天新聞聯播才能治癒。這個調侃說明,中國目前確實存在著兩個輿論場,如果我們只關注一個而忽略另一個,對中國國情的認識都會有失偏頗。2008年,我們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組建時,就提出打通體制內和民間"兩個輿論場",而打通這兩個輿論場,傳播觀念的變革和創新,首當其衝。在這方面,人民日報近年來抓思想、抓深度的探索,最有代表性。[16:09]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抓思想的突破口,是評論。去年7月,人民日報以"本報評論部"署名,推出一組"關注社會心態"系列評論。包括《以包容心對待"異質思維"》、《傾聽那些"沉沒的聲音"》等,新浪微博轉發10萬多條,鳳凰網轉載其中一篇評論十幾萬網友參與評論,被很多地方黨委列入中心組學習的材料。今年又推出"深化改革認識論系列",引來強烈反響。尋找"最大的公約數"、形成社會共識,贏得社會理解、共鳴,已成為人民日報評論引領主流輿論、疏導公眾情緒的主要方式。[16:11]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上個世紀50年代,毛澤東曾批評人民日報不是一流而是二流報紙,因為它不談理論不談思想。我們感到如果不在為黨立言上有強音,不出思想,不出觀念,不出見解,就很難贏得人民日報作為黨的言論機關的核心競爭力。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逐步形成了這樣的評論發展格局。這是我們評論發展的路線圖:1980年辦的今日談;1989年辦的人民論壇;2005年辦了人民時評;2010年辦了觀點版。還有一直以來有著比較強的影響力的任仲平文章、人民日報社論、本報評論員文章、何振華文章等等,還有國際評論、文藝評論等各部門各版面的評論專欄。[16:12]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這是以"黨心和民意共鳴"為宗旨的"人民時評":24小時內的新聞熱點,迅速梳理點評,以評論方式進行建設性的輿論監督,已經成為體現主串流媒體輿論導向的窗口欄目。在周老虎事件、網友被跨省追捕事件、石首群體性事件、徐武與被精神病現象、廣東烏坎事件等輿論聚焦之際,都敢於直面回應,理性分析,展現了黨報評論的追求。[16:12]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這是以「尋找最大公約數」為宗旨的「任仲平文章」。李長春同志到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曾風趣地說,要見見「任仲平同志」,向「任仲平同志」問好,其實,任仲平是「人民日報重要評論」的諧音,每一篇任仲平文章,都是集體創作的結晶。新中國成立60周年時的《改變歷史的「北京時間」》,探析「現代化」這個公約數,建黨90周年的《選擇,凝聚在信仰的旗幟下》,抓住了「信念、信仰」這個關鍵詞。上海世博會前後,我們發了三篇任仲平文章,這三篇文章,以你們的師姐,在座的李泓冰為首席的人民日報社上海分社同志是主要的作者。這些任仲平文章都是大型宣傳報導中的點睛之筆、領銜之作,受到了中央領導和讀者網友的好評。[16:13]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在抓深度方面,近年來人民日報也有不少名牌欄目、代表作品。[16:13][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幾天前,美國尼爾森發布了一份亞太各國網民的用戶習慣報告,稱在整個亞太地區,只有中國網民發表負面評論的意願超過了正面評論,約有62%的中國網民表示,他們更願意分享負面評論。而全球網民的這一比例則為41%。因此,有專家稱,中國不少網民患上了所謂的「壞消息綜合症」。[16:13]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一些網民熱衷傳播「壞消息」,和新聞傳播特點有關,西方一直宣傳「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壞消息因其「反常」,更容易成為新聞。而網民喜歡轉發「壞消息」,市因為「壞消息」成了承載負面情緒的渠道。[16:13]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我們感到,為弱勢群眾張目,為社會良知吶喊,值得鼓勵,但是,「偏好負面新聞」未必能有效促進問題的解決,真相有時也會在「壞消息效應」中迷失,「習慣性的質疑」可能會傷害推動社會前行的正面力量。這種社會情緒下更需要主串流媒體的作為和擔當。[16:13]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由此,2011年1月,人民日報推出了一個「求證」欄目,以嚴謹翔實的記者調查,聚焦新聞事件,對一些不實傳聞給予澄清。比如最近的《哪些國家提供了免費醫療》,關於這個報導當時人民日報發揮駐外記者的作用,從而澄清「全世界只有20多個國家沒有實行免費醫療」的傳言;再比如《「月薪萬元繳稅6600元」說法不準確》,則在個稅調整關鍵時期,為百姓算了細帳,指出傳言中的常識性錯誤。這就是「求證」專欄。[16:14]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在碎閱讀的時代,要給出更完整的信息;在淺閱讀的時代,要給出更深刻的思想--這是人民日報這些年來新聞探索的心得。我們的理論部有「六個為什麼」、有「任理軒」文章,專業部門有以農業現代化道路為代表的大型綜述和各類民生的政策評述,欄目有「人民觀察」,在座的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主任曹煥榮是這個欄目的「總設計師」,帶有探索性質的。還有「熱點解讀」「政策解讀」等一系列深度報導專欄。有影響的深度報導這些年也越來越多,僅是同學們比較關心的教育、就業等話題,就有《五問中國教育》,《誰在逃離北上廣》、《逃回北上廣》等。[16:14]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同時,輿論監督報導也是人民日報的亮色。這是近年來人民日報的一系列輿論監督報導。有《不該發生的事故為何發生》,從技術和管理的角度追問"7·23"事故;《雲南體育比賽為何亂象頻出》獨家披露體育比賽背後的利益驅動,直接促成了當地的專項整改……《人民日報》從來就不是「幸福報」、「讚歌報」,人民日報老社長范長江對報社同仁說過這樣的話:「人民日報應當是目光四射、機動靈敏的思想鬥爭工具。對於任何錯誤傾向不加批評,就沒有盡到人民日報的責任。」在這一點上,人民日報的同志沒有失職。[16:14]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人民日報在傳播理念和方式上的追求,也可以表述為兩句話「在風雲激盪中引領思想,在眾聲喧譁中回應民意」。我們相信,只要能夠關注社會熱點、了解群眾訴求、把握時代脈搏,就能更好地參與社會生活,推動時代前進。[16:14]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三、寄語與希望:發現我們的價值取向與文化品格[16:15]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作為一座走過百年歷史的名校,一張經歷半個多世紀風雨的大報,復旦大學與人民日報一樣,曾經滄海,過盡千帆,見證和推動了億萬中國人的夢想和奮起。我們知道,「復旦」的校名,選自《尚書》中的名句,寓意自強不息。今天來跟大家交流的最後一部分,想與同學們探討一下:在我們的時代,作為一個青年知識分子,需要具備什麼樣的人格素養和職業素質?在今天辦一份主流報紙,需要保持什麼樣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品格?講三點心得,與同學們共勉。[16:15]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1.面對眾聲喧譁,打造恆定的價值觀。社會轉型期,也是體制轉型和現代化發展帶來的各種矛盾凸顯期。在網際網路上做個「憤青」相對容易,「憤青」的存在恐怕在現在也有一定的社會合理性,年輕人需要保持對社會不公正不合理現象的痛感和批評能力,但13億中國人屬於同一個命運共同體,需要我們的新生代同時成為一種建設性的力量,與黨和政府一道,與全體公民一道,來改革和完善我們的體制機制,以腳踏實地的理想、持久穩定的價值,來推動國家民族的進步。[16:15]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2.面對急功近利,磨練沉穩的職業觀。現代社會,需要寬廣的知識結構,複合型的從業技能,職業化和專業化是職場立於不敗之地的堅強基石。面對急劇變化的輿論場,新聞工作者同樣如此,需要堅強的黨性人民性,也需要才氣靈氣。在人民日報的歷史上,有很多名記者、名編輯、老報人。有的解放前參加革命的老記者,即使做領導了,還喜歡長年在基層奔波,以實踐為課堂,拜人民為老師,視新聞為天職,這樣的職業觀,值得我們學習。[16:15]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3.面對浮躁偏激,塑造大氣的世界觀。在網際網路時代,主串流媒體若想位居主流,就得做網際網路紛亂信息的過濾器,做網絡偏激情緒的緩釋劑,做國民心態的壓艙石。這是主串流媒體應盡的責任,應有的氣度。我們追蹤網絡帖文,但不能做網絡帖文的印刷版;我們關注網民意見,但同時要為網民提供專業判斷。辦報和做人做事一樣,都需一份社會責任、社會關懷,都要有一種大家氣象、大家風範。[16:15]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同學們,身處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我們將見證我們國家漫長艱辛的轉型歷程,也必將見證我們民族走向復興的輝煌時刻。正像馬克思所說的一樣,最先朝氣蓬勃投入新生活的人們,他們的命運是令人羨慕的。無論今後你們從事什麼工作、選擇什麼生活,都希望你們能夠記住,中國需要那麼一群人,他們把自己的命運與這個偉大的國家、這個偉大的時代緊緊的聯繫在一起。我們相信,你們會把經天緯地的錦繡文章寫在祖國大地,寫在人民日報的字裡行間。人民日報歡迎大家的到來![16:15]
    
    [人民日報社社長 張研農]:謝謝大家![16:15]
    
    [主持人 趙婀娜]:在張研農社長如此精彩的演講過後,作為本次活動的主持人,此時此刻我個人感到非常的苦惱,因為我很清楚,現在無論我用什麼樣的語言來接或者點評都顯得非常的不夠精彩,那麼請允許我將剛才張研農社長在演講當中的一段話再次大聲朗讀出來。[16:18]
    
    [主持人 趙婀娜]:同學們,無論今後你們從事什麼工作、選擇什麼生活,都希望你們能記住中國需要那麼一群人,他們把自己的命運與這個偉大的國家、這個偉大的時代緊緊連在一起。[16:18]
    
    [主持人 趙婀娜]:我想全體的復旦的同學們,如果你們願意在未來生活當中承擔起這份責任,那麼就請你們將熱烈掌聲再次獻給張研農社長,也獻給你們自己。[16:19]
    
    [主持人 趙婀娜]:接下來的時間我想就留給同學們了。我注意到今天活動當中來了很多復旦新聞學院的同學們,在今天的活動當中也專門為大家設置了一個環節,這是一個互動的環節。人民日報社目前活躍在新聞採訪最前沿的編輯和記者們,將和大家做一個真誠的交流和分享。[16:20]
    
    [主持人 趙婀娜]:接下來我們掌聲有請出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謝國明;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主任曹煥榮:人民日報社內參部主任唐寧;人民網總裁兼總編輯廖;人民日報社會評論部副主任吳焰;人民日報社上海分社副社長李泓冰;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經濟周刊主編田俊榮。[16:22]
    
    [主持人 趙婀娜]:在開始之前,為了讓同學們能加深對他們的了解,也為一會兒的提問更有針對性。我還是想再次隆重地為大家逐一介紹一下我的領導與同事。[16:22]
    
    [主持人 趙婀娜]:第一位是復旦大學兼職教授、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謝國明,高級編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宣部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第十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多次獲得中國新聞獎。最重要的是,1980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16:23]
    
    [主持人 趙婀娜]:第二位是曹煥榮,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主任,高級編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曾任人民日報社華東分社社長兼總編輯,上海市記協副主席,多次參與策劃組織人民日報重大報導,多篇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16:24]
    
    [主持人 趙婀娜]:唐寧,人民日報社內參部主任。高級編輯,組織並參與了多次重大活動的內參報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最重要的是,198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新聞專業。[16:24]
    
    [主持人 趙婀娜]:廖玒。明天,在浦東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即將鳴鑼上市的人民網總裁兼總編輯。高級編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曾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16:24]
    
    [主持人 趙婀娜]:吳焰,人民日報社評論部副主任,高級編輯。參與多篇「任仲平」等重要言論寫作,曾獲中國新聞一等獎,1991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學院。[16:24]
    
    [主持人 趙婀娜]:李泓冰,人民日報這上海分社副社長。高級記者,撰寫新聞評論數百篇,曾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等稱號。198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16:25]
    
    [主持人 趙婀娜]:田俊榮,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經濟周刊主編。高級編輯,人民日報社團委書記,曾獲得中國新聞獎等獎項。199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學院。[16:25]
    
    [主持人 趙婀娜]:今天這個機會非常難得,我的同事們不僅有著紮實的新聞采寫經驗,而且有著豐富生動新聞工作經歷,他們當中很多人都是你們的大師姐、大師兄,更重要的是他們都著一顆願意與你們真誠交流的心。此時此刻就請同學們來盡情提問,暢所欲言。如果你們有問題,請舉手示意我們的工作人員。接下來的時間就交給你們了。[16:25]
    
    [學生]:謝謝主持人,我想問關於人民網的問題,希望廖玒老師回答。我是來自復旦大學新聞學院2010級本科生。究竟是什麼能讓人民網先於新華網上市,而上市之後究竟是靠什麼來回饋股民,所以說我想知道人民網為什麼上市?[16:35]
    
    [人民網總裁兼總編輯 廖玒]:謝謝!剛剛提出的問題很好,2009年的時候中央決定重點新聞網站轉體改制上市,當時確定了十家作為試點,包括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上海的東方網等,中央有三家,地方有七家。目前進展來看,人民網走得是在最前面的,原因很多,我覺得關鍵一點是人民網後面的,我們的靠山人民日報社。在一個場合我們社長張研農同志說,人民網能夠明天在上海上市,三句話,政策好、天幫忙、人努力。包括中央政策,包括中央的有關部委支持,比如說像中宣部、財政部、證監會等。第三個,人努力,人努力也包括報社方方面面的努力,包括在座的各位領導和同事的努力。[16:37]
    
    [人民網總裁兼總編輯 廖玒]:人民日報編委會對人民網,應該說舉全社之力辦好人民網、支持人民網。我們社長有一句話叫做人民網是人民日報的未來。這句話讓我們感覺身上的擔子非常重。經過我們的努力,在明天上午九點半,我們上市的鑼聲就要敲響,我相信我們應該會給大家一個驚喜。我們一共做了28場路演,在上海,上午兩場,下午三場,有一對一,有一對多。什麼概念呢?遇到特別有錢的,大基金,叫做一對一。一對小,對中等有錢的,三四家一塊匯報。一般有錢的,二三百人在上海,我們一塊匯報。包括在上海財經公關公司同志跟我講,可能2011年以來沒有出現過這麼火爆的場面,200人的會場來了300人。整個應該說對人民網是肯定的。[16:38]
    
    [人民網總裁兼總編輯 廖玒]:我們本來是20到22.5元,但是我們報社領導,張社長,本著兩句話,一句話叫做寧低勿高,讓利於民。我們按照20元發行。差這個2.5元,對於人民網來說,這一次少募集資金1.8個億,但是我們還是想著眼於長遠,人民網應該帶一個好頭。[16:42][人民網總裁兼總編輯 廖玒]:整個人民網發行,我說是兩個第一,兩個百里挑一。兩個第一是,人民網是中國第一家上市的新聞網站,是中國媒體第一家整體上市的。兩個百里挑一,我們網下申購,機構買股票是1.7%。網上,就是老百姓買我們股票的中籤率是1.5%。100個人1.5個中。我們感覺其實不管機構還是股民,不僅僅是對人民網的一個肯定、一個信任,我覺得更多的可能是對我們後面大股東人民日報的信任,對中國文化體制改革整個方向的一個信任。所以對於我們一個即將上市的公司來講,擔子也很重,壓力也很大,希望大家多多支持。[16:46]
    
    [人民網總裁兼總編輯 廖玒]:謝謝大家![16:46]
    
    [主持人 趙婀娜]:謝謝廖玒總裁。[16:46]
    
    [學生]:我的問題是人民日報呈現女性形象變遷,以人民日報圖片和文本為例,可以明顯看出70年代之前人民日報所呈現的女性特徵是男女都一樣,一個很典型的特徵,從服飾、生產工具、身材都具有一個男性的特徵。在70年代之後,人民日報所呈現的女性特徵是年輕、貌美、好身材。人民日報作為一個重要的窗口,您是怎麼看待這樣的變遷的?我想請教李老師和吳老師。[16:48]
    
    [人民日報社上海分社副社長 李泓冰]:我可能沒有特別理解你的意思,聽上去就是跟人民日報的女性視角,或者版面上的一些美觀、變化有關係的一個話題。我倒是想起我們張社長,昨天我們閒聊時想起一句話,人民日報有一位來賓講過,看一個單位是不是有活力,就要看它的女性職工的比例。然後要看女性員工的表情、儀態。所以我想可能你看到人民日報的變遷既證人民日報是一張有改革活力的報紙,也證明了人民日報的團隊是非常有活力的團隊。比如說我所供職的人民日報上海分社,大概女性占了60%到70%,而且現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女性的學生比例可能也高達80%左右了吧。我想這證明了我們的新聞事業是充滿了曼妙、美好,充滿了希望,我還給人民日報做一個廣告,就是說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您參加人民日報的團隊絕對不會失望,這是一個充滿朝氣、充滿理想主義氣質、也充滿環境友好、生活幸福的這麼一個團隊。剩下的請吳老師補充。[16:50]
    
    [人民日報社會評論部副主任 吳焰]:其實這位同學就很美麗,當時進入學院的時候,我們當時女孩子絕對不是像今天在座這樣一些,我的小師妹們,女同學們這麼漂亮,我想時代在進步,我們女生為什麼不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點呢。而且剛才李老師說了,其實報社裡面帥哥很多。因為80後、90後的帥哥正在進入人民日報社,希望90後你們的進入人民日報社,提升人民日報社的漂亮指數。[16:51]
    
    [學生]:我是來自復旦大學2010級本科新聞系的學生,我想問一下謝國明老師,您好,今天早上在《人民日報研究》當中提到人民日報現在要做的一個任務是打通兩個輿論場。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只有受文化教育程度較高,但人數相對較小的受眾層次才可以讀到、甚至讀懂人民日報。相對人數眾多,受教育文化層次低的,讀不懂。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怎麼做。第二個問題,人民日報如何做到您上午演講時所說的,遵循新聞報導規律、建立符合現代新聞傳播的體系。謝謝![16:55]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謝國明]:比如說剛才社長提到的,我們在報導的方式、言論的寫作上面,都做了一些比較大的改進,當然根據這個同學的看法,我們還在做。所謂打通兩個輿論場,我們想極力的影響管理中國的人,跟將要管理中國的人,就包括我們在座的同學們,這是我們的目標。[16:56]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謝國明]:人民日報跟黨的命運、跟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找到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和道路。我們依照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接受了黨的使命。我想我們能保證不犯錯誤、少犯錯誤。[16:58]
    
    [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主任 曹煥榮]:兩個輿論場的存在,是一個客觀的現實。這些年來,人民日報改革和創新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避免被邊緣化、避免對另外一個輿論場影響的弱化。我們的努力在什麼呢?就是說人民日報堅持正確導向的前提下,我們一定要讓自己新聞的產品,能夠有針對性,能夠有說服力,能夠有貼近性。[16:59]
    
    [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主任 曹煥榮]:我舉一個例子,我們現在人民日報每開展一項重大的報導,我們事先研究整個輿論場是什麼情況。比如說我們在去年的過年一過,人民日報研究建黨90周年報導如何搞。一開始張研農社長走進來,就說大家先研究一下。建黨70周年是什麼情況,建黨80周年的時候是什麼情況,我們現在迎接黨的90誕辰,我們面臨的是什麼情況。所以經過研究以後,領導就提出,人民日報建黨90周年的報導一定要著眼於青年、著眼於未來,進一步增強全國人民,特別是年輕一代和黨的親密無間的關係。我們通過這種研究使我們的報導能夠主動的跟整個輿論環境、輿論生態去相呼應,而不是卡拉OK,自娛自樂。[17:01]
    
    [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主任 曹煥榮]:我們現在又要來考慮迎接十八大的報導怎麼搞。為了這個事情,我們又從國際、國內整個輿情出發,決定我們人民日報發表的內容,而不是主觀的、憑想像的、憑經驗的。謝謝大家![17:01]
    
    [人民日報社上海分社副社長 李泓冰]:剛才同學提出的打通兩個輿論場,人民日報在傳播技術手段上面也做了很大努力和改進。比如說最近復旦校園的電子閱報欄,我聽說一個男生宿舍短短兩天就點壞了,一個可能是我們技術保障上面的問題,但是也說明,有很多同學排隊點擊,現在這個電子閱報欄在上海有1100多塊。比如說一些地鐵站墮胎比較多的地方,這是免費的,大家可以隨便點擊。另外還有一個,我們人民網實際上也爭取了海內外更廣泛的讀者群,更不要提人民微博、人民搜索,也在爭取現在讀者、現在受眾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17:03]
    
    [學生]:我是來自2009級哲學系的一位同學。我想請問唐寧老師。人民日報對於內參報導有沒有頻率上的要求?對於一些比較尖銳的報導,溫和和尖銳之間有沒有明確的界限?[17:05]
    
    [人民日報社內參部主任 唐寧]:謝謝這位同學提的問題,回答之前,先借這個機會談一下我回到母校的感想。因為算起來我81年入學的,31年,期間回來過幾次,所以今天來了以後,上午在我們新聞學院,謝總講課的時候見到了我的老師,是我們新聞採訪寫作的老師。非常的激動。我覺得引用一個時髦的話來講,穿越的感覺。[17:07]
    
    [人民日報社內參部主任 唐寧]:我們的培訓,內參的培訓,去年才搞了第一期,有很多的編輯記者工作了幾十年,都在探索這個問題。在這我簡單的給大家匯報一下。就是實際上內參是我們黨報兩大職能之一。我們內參就是承擔「耳目」的功能。人民日報內參最早的追溯到1948年10月份,也就是說有了人民日報,就有人民日報內參。一直延續到現在。[17:27]
    
    [人民日報社內參部主任 唐寧]:內參對於我們黨來講,為黨中央決策提供參考,這裡面包括兩層意思,一個是信息,我們新聞工作者在從事新聞採編過程當中,你獲取,或者採集到的,不宜公開報導,但絕對參考價值的。長春同志講人民日報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手段和重要資源。我們要定期圍繞黨和國家的方針,要主動的去研究一些問題,提供決策參考。[17:29]
    
    [人民日報社內參部主任 唐寧]:所以你剛才說的頻率的問題,我們的職責就是每一天只要國內國際發生的事件,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我們就要去做,我們沒有什麼規定。但是我們會從中去選出領導人最需要的,給他們提供出來。我們內參是每天都發。所以這個頻率問題沒有什麼規定。[17:29]
    
    [人民日報社內參部主任 唐寧]:第二個問題我理解有一些可以做公開報導,你怎麼界定,有尖銳的問題。剛才其實我已經講了,它最重要的就是不宜公開,要選擇什麼呢?不要引起社會動亂和混亂,這個信息,這是區別內參和公開的一個重要情況。所有獲取的內參信息都是來自於我們的採訪,新聞工作者的。但是我們內參部的工作是做一個判斷,這個只要不影響社會混亂,還要有重要參考價值,我們就選出來作為內參報導。還有一些,又可以內參又可以公開,是因為,剛才我講了,大家不要理解為就是寫壞事、就是打小報告,這是錯誤的。毛主席當年講,我們內參不是譴責小說,不是隨便挑人家毛病,是要推動工作。我們把內參總結四大功能:報送決策信息、提供決策參考、參與輿論監督、推動具體工作。所以說有一些內參,充分體現了執政的重要資源和重要手段。[17:31]
    
    [學生]:強調人民日報的主流地位,我想請教謝國明副總編,人民日報如何拉近自己和青年的距離,珍惜青年這麼一個有朝氣、有希望的陣地,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事情。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我們青年畢業生如何進入人民日報?謝謝![17:34]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謝國明]:確實有青年不看人民日報,但是不看人民日報不等於不知道人民日報。為什麼這麼說呢?現在人民網上面很多,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階層固化、白領,這都是我們人民日報搞出來的,給力這個詞在全國流行,是因為上了人民日報的標題,我想這可能都是大家知道的。因為現在網絡轉載了大量人民日報的內容,但是轉載過程當中把人民日報四個字拿掉了。我們願意成為這樣的無名英雄,只要我們的思想、觀點影響了大家。[17:36]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謝國明]:人民日報的招聘是這樣的,我們每年12月或1月初會在人民日報上面發一個招聘啟示,人民日報的招聘、考試題、面試題由北京考試院出,卷子由北京考試院給,在這個過程當中人民日報不參與。然後我們比如說英語要六級,有一個同學給我打電話,說謝老師我英語四級,不讓我進。我說這沒有辦法,規定是六級。考試完了以後,假如今年招40個人,按照1:3或1:5的比例,面試名單,在一百多人之間,把這些人前面的成績,交給人民日報人事局,人民日報人事局在我們在座的這些局級幹部裡面,隨機抽取評委,不是說今天是你,明天還是你,不是,隨機抽取評委。增加面試的學生也是隨機打入程序,抽籤,七個評委,打分。打分出來以後,面試成績、筆試成績加起來以後加總,然後排出一二三四五。即使你這個人找到了我們張社長,他也沒用。人民日報的招聘,在北京公平公正公開,是有名的。我們歡迎復旦的同學去報。[17:39]
    
    [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主任 曹煥榮]:就這位同學提的問題,其實我今天所有的問題,就這個問題我是有備而來的。給在座各位交換一下看法。因為我身份比較特殊,我是上海人在北京工作,我在人民日報工作了32年。剛才謝國明副總編輯就講了。我首先覺得現在同志們,同學們對於就業多向選擇,都是很好。就是現在這種成才路徑的多樣化,是進步的一個表現。我不得不和同學們交換一下看法,用我自己的話,這些年,剛才講到復旦四位在人民日報當領導的,我是間接從復旦新聞學院那獲得了很多養分。我很敬仰,去年唯一進了一個同學叫做于洋,不知道有沒有人認識他,復旦的一個研究生,工作還不到一年已經成為我們很好的一個骨幹。[17:44]
    
    [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主任 曹煥榮]:我這次來之前,翻了一個數字,以近三年為例,2010年參加人民日報筆試的是456人,來自復旦新聞學院包括其他學科的,15個人,占3%,2011年,參加筆試的是532人,來自復旦的是29人,占5%。2012年,剛剛結束,整個608人,來自復旦22人,占3.7%。我今天上午在新聞學院看到我們宋超院長講到,我們復旦新聞學院培養頂尖的編輯記者和新聞領軍人物。我看雙方合作過程當中,有更多同學到人民日報去實習,認識人民日報,將來更多同學到人民日報工作。我感到很高興。[17:47]
    
    [主持人 趙婀娜]:通過剛才我領導和同事的介紹,人民日報的招聘是公開、公正和嚴格的,同時人民日報社又是求賢若渴的,尤其是求復旦之賢若渴。希望大家能夠再多一些好奇心,從好奇到喜歡,從而願意成為我們當中的一員。[17:48]
    
    [人民日報社會評論部副主任 吳焰]:我想補充一下,因為剛才你提到的一點,在座很多人沒有看到人民日報,這個主流,或者我們打造的一流是不是自說自話。總書記四年之前來人民日報視察的時候提了一個問題,作為主串流媒體,怎樣提高自己的輿論傳播能力?其實這幾年,有一種憂患意識,或者說正視現實的問題,現在自媒體,新的輿論格局之下,人民日報,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主串流媒體有被邊緣化的現象,這個其實我們報社領導也多次提到,包括社長在前面主旨演講裡面也特別提到我們一些改革,包括傳播方式的改變,包括我們力圖從政治宣傳到新聞傳播這方面的改變,這些改變其實都是,包括像一位同志提的,透明度就是公信力,話語權就是主動權,傳播力就是影響力。我們一直在改進這個,通過提高傳播力增加它的影響力,這是我們現在在做的。[17:50]
    
    [人民日報社會評論部副主任 吳焰]:剛剛您說不看人民日報,我很好奇,是因為你看了人民日報不喜歡看,所以沒有再次買。還是因為本著以前的習慣,就沒有看過人民日報。我不太清楚您是哪一種情況。如果是第一種情況,說明我們的傳播力在這方面還做得不夠,我們還要改進。如果是第二種情況,我特別建議您,如果不願意看那個報紙,可以看看那個閱報欄,如果看完了之後感覺我們傳播力還有不足的地方,歡迎你給我們提建議,我們儘量的改進。因為贏得青年就是贏得未來。謝謝![17:50]
    
    [人民日報社上海分社副社長 李泓冰]:這位同學說即將供職南方報系,南方報系經常轉載人民日報的評論,甚至有一些時候在本報觀點版某天刊出之前空出一個地方等著人民日報的那個文章。所以說兩者並不矛盾,所謂兩個輿論場絕對不是尖銳、對立的,也是剛才張社長講的,打通兩個輿論場,我覺得人民日報的努力已經開始顯現出它的成效。[17:51]
    
    [學生]:我想問田俊榮老師一個問題,人民日報,既是黨的喉舌,更代表人民的聲音,對於現在出現的一些社會焦點問題、難點問題,特別是食品安全、藥品安全,前不久出現了問題膠囊問題,人民日報如何對事件背後深層次原因,把事實呈現出來,客觀報導這樣的事件,讓我們更加滿意,或者讓我們更把人民日報作為一個參考,作為獲得信息的一個參考點。謝謝![17:52]
    
    [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經濟周刊主編 田俊榮]:謝謝你的問題。您說的這個問題非常好,我們人民日報,剛才張社長也說了,努力尋找黨心和民意的共振點,把中央的視角和百姓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對於這個,我們在座的楊部長,原來在人民日報任副總編輯,當時也有一個名言叫做站在天安門上面看問題,在田埂上面找感覺、找角度,兩者結合起來,還是有一個最大公約數,有一個交集的,我們努力尋找這個交集。這是第一點。[17:54]
    
    [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經濟周刊主編 田俊榮]:第二點,有些事件是負面的,但也是代表很多群眾的訴求,也是我們黨和政府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對於這樣的報導、對於這樣的事件我們肯定要關注的。因為這樣的時代,如果大家更渴望看到一種全面的聲音,一種真實的聲音,我們必須敢說話、早說話、會說話。[17:55]
    
    [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經濟周刊主編 田俊榮]:第三點對於這些負面的問題,人民日報的報導和其他的報導可能有所不同,我們不僅要有爆破的意識,也要有建設的意識。我們不僅要批評得痛快淋漓,更要揭示背後體制機制的原因。來給黨和政府提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我們不僅要爆破,更要建設,這要完善我們體制機制,然後讓黨心和民意在這裡產生最大的交集、最大的共振。謝謝![17:56]
    
    [學生]:我想回答前面吳焰老師的問題,並不是大家不喜歡人民日報,也不是大家不看人民日報,因為我發現人民日報是一個買不到的報紙,大家沒有辦法獲取,閱讀它的機會就大大降低了。因為我現實生活當中的確碰到,我想買人民日報的時候,只有一種方法是訂閱人民日報,對於學生來說很少會把一份報紙定一年。我想問一下是否可能人民日報作為公開發行的報紙,讓我們在書報刊上面可以買到。[17:57]
    
    [人民日報社會評論部副主任 吳焰]:謝謝您回答的問題,讓我們更加有信心,復旦大學的學生們想看這個報紙。你說買不到報紙,其實這個問題不應該由我回答,但實際上我們閱報欄都來了,我們人也來了,我們儘量走進一步,希望你們通過各種渠道,包括從人民網,包括從閱報的數字欄,剛剛謝總也說了,不要問它的出處,如果我們文章被轉載,同樣在發生著影響力。[17:57]
    
    [人民日報社上海分社副社長 李泓冰]:跟大家說一下我認為的好消息,我們因為跟復旦大學合作以後,推進了人民日報進校園、人民日報進宿舍的進程,明年就將有1200份人民日報進入復旦大學本科生的學生宿舍,相信這位同學就能夠看到人民日報了。[17:58]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謝國明]:第一,上人民網,人民網有人民日報的版面。第二,如果有蘋果,我們在iPad有人民日報的,放大縮小都可以看。第三個有人民日報的電子閱報欄。在上海已經有一千多台,我們正在努力,希望大家能夠免費的看到。[17:58]
    
    [學生]:我是想問廖玒老師,還是關於人民網上市的問題,人民網上市之後,我了解到人民日報股份占60%以上,其餘比較多的都是國資的一些企業。我想請問廖玒老師,您看來這一次上市是一種姿態,這是服務於打通民間和官方兩個輿論場的任務,還是更多允許多元資本的進入,通過這個多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能推動我們國家文化體制的進一步改革。[17:59]
    
    [人民網總裁兼總編輯 廖玒]:你說的這個數據可能不太準確,人民網上市之後,人民日報占47%點多,環球時報大概8%點多。我們目前15家股東,包括人民日報、環球時報、中國汽車報、京華時報,還有上海的SMG,包括北廣傳媒,包括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600050,股吧)、中國石化(600028,股吧),目前看都是央企,但是上市之後,如果大家能買到股票,也成為人民網股東了。上市之後對於人民網而言,包括我理解文化體制改革,也是希望人民網借力資本市場進一步完善它的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它的活力。我這有兩組數據,一個就是說人民日報通過人民網的傳播,在網站,對網站的評價有一個排名,現在媒體辦的網站排在第一位的是紐約時報網站。排名第二是英國的衛報,人民日報辦的人民網在全球報社辦的網站當中的排名是第三,是亞洲第一,我們在上周排名是216位,我們排名超過了發行量600萬份的日本的一家報紙。所以應該說人民日報社在向數位化轉型上面,在中國的報業走在了前列。[18:02]
    
    [人民網總裁兼總編輯 廖玒]:第二個數據是人民網的官方微博,我們注意研究一下,在新浪微博上面開辦的,媒體開辦的微博,活躍度我們排在第二,我說的是活躍度。人民網官方微博被轉發,被評論數,所有媒體開辦微博當中我們是第二。所以我感覺人民網通過轉體改制上市,藉助資本市場的力量,能走得更快、走得更遠,進一步擴大人民日報的影響力。謝謝![18:02]
    
    [主持人 趙婀娜]:時間很快,不知不覺我們交流時間已經過去一個小時了。我們再給兩個提問機會。[18:03]
    
    [學生]:各位老師好,我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本科生,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請問謝老師,我們的《人民日報研究》這門課,之後怎麼上?什麼頻率?會不會不僅對現在人民日報的介紹,還有對老報紙的梳理?第二個問題前面主持人跟我們說了這一次人民日報校園行很大程度是想了解我們大學生在關心什麼、思考什麼,現在也想把這個問題再送給各位編輯們還有我們的張研農老師,請問你們在思考什麼、在關心什麼。謝謝![18:03]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謝國明]:我試著回答一下。關於人民日報研究這個課程,我們目前主要介紹人民日報怎麼打通兩個輿論場,介紹在新聞輿論方面的一些探索。歷史是我們汲取智慧和經驗的來源。但是具體的課程,跟新聞學院商量以後會慢慢的開出來,我們會把人民日報最優秀的,最有才華的編輯記者拉到復旦的講堂上面來,接受復旦的拷問、檢驗。[18:04]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謝國明]:我們現在想的,這應該是我們社長回答的,我代社長回答一下,我現在在想什麼?是怎麼做好迎接十八大的宣傳,這是我當前的頭等問題,最大的問題。要有信心,要創造穩定的環境,這都是我們要做的,這也是我在想的。[18:04]
    
    [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經濟周刊主編 田俊榮]:我補充兩句,第二個問題在座的各位領導肯定都是各有各的工作考慮和重點,但是我想我們這些台上,包括台下的領導,現在想的一個共同的事情就是怎麼把這些青年才俊進入谷中,加入我們。因為我也任人民報社的團委書記,我也介紹一下人民日報的情況。[18:05]
    
    [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經濟周刊主編 田俊榮]:人民日報社現在有35歲以上的青年2947人,按照團委的統計占到全部員工的57.6%,所以說人民日報是一張青年人辦的報紙,它的朝氣和銳氣一定程度上面源於青年人的奮發向上。在人民日報我覺得青年人,對於青年來講是一個溫馨的家庭,我們團委也組織了很多活動,我們組織話劇演出,甚至我們一些文體活動,給大家一些溫馨的、家庭的感覺。人民日報是一個高端的平台,能夠知曉天下大事,記錄這個時代的同時,為這個時代的進步做出自己的應盡之力。所以我們共同想一點,肯定有這麼一點,就是歡迎大家加入到人民日報的大家庭來。謝謝![18:06]
    
    [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主任 曹煥榮]:我再補充一點,剛剛說人民日報的社論一講就是全黨、全民、全國人民,還有任仲平,我可以給大家講他們的年齡結構,現在在我們人民日報寫這些評論的編輯們,50後,60後寫得比較少了,現在寫這些代表我們主流聲音的人,都是70後、80後。我也可以跟大家透露一下,我們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是1966年出生的。還有人民日報評論部副主任1968年出生的。還有一位是我們吳焰,1972年出生的。大家是不是可以感到,是人民日報活力的體現。[18:07]
    
    [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主任 曹煥榮]: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人民日報是年輕人成長特別好的天地。任仲平代表人民日報最高水平的寫作班子,到人民日報入社一年的,可以參加。在這個寫作內部,社長、總編輯和你討論問題的時候,大家完全坐在一起,如果有不同意見,最後可以舉手表決。如果你的意見多的話,社長要聽你的。我們人民日報,我們的管理層,我們主要就是採取競聘上崗,大家都不可想像的,現在人民日報的秘書長,我們總編室主任,都是報名競聘產生。這也是在人民日報攪活了一池春水。[18:09]
    
    [人民日報社會評論部副主任 吳焰]:我搶一下話筒,回答一下剛剛這位同學的話題。在人人都是麥克風的時代裡面,人民日報也想搶回這個話筒。作為黨中央機關報,我們說叫做金話筒。在去年,包括我們社長也提到了,打通兩個輿論場,傳播力、影響力,其實我們變化挺大的,而且也很高興告訴這位同學,去年就有很多,說人民日報經過這幾年改變,已經在眾聲喧譁當中以理性平和的主流觀點贏得了麥克風時代。包括在去年的時候也有很多都市化的媒體,包括同學們比較關注的,它們也都表示,就是給予我們的一些評論,包括一些報導,就是說致敬。這也是對我們的認可,表明我們報社在整個編委會的領導下,部門的努力之下,取得的初步打通輿論場努力的結果。現在提出來,提出一個口號,我們要讓這個金話筒聲音傳得更遠,讓我們做得更好,為人民日報做出更大的貢獻。謝謝![18:11]
    
    [主持人 趙婀娜]:最後一個問題。[18:11]
    
    [學生]:我是復旦大學2011級新聞系的學生,我對人民日報印象原來是刻板的,後來讓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剛剛各位老師也提到,就是存在著兩個平行的輿論場,一個平民的輿論場,還有一個官方的輿論場。我想提出的問題就是,好像現在官方輿論場認為自己代表這種主流的價值觀。您憑什麼認為這個主流價值觀就是天然的掌握在官方手裡的呢?如果說平民這個輿論場裡面它所代表的都不是主流價值觀的話,那麼社會大眾的聲音難道不是主流嗎?[18:12]
    
    [人民日報社會評論部副主任 吳焰]:我先拋磚引玉回答一下,等一下我的同事再回答。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一點也不矛盾,因為在黨心和民意之間,它的這個結合點結合得挺好。比如說我舉一個例子,前幾天可能你們沒有看一篇人民時評。講的是,其實離上海不太遠的地方,江蘇東台在拆遷,這可能是社會的熱點,也是從中受益的一個痛點。因為拆遷的血案也很多,我們也一直在報導、在評論。這一次江蘇東台拆遷裡面,他們採用了一種不是暴力拆遷,是高音喇叭在那放著,用噪音讓我們的拆遷戶來拆遷。對於這件事情,其實從國家相關的法律,包括一些規定都已經禁止,就是制止強制拆遷。我們在前天的人民時評上面發了一篇,題目叫做「穿上了馬夾也是強拆」。就是說像這樣的拆遷,違背了中央規定,也違背了老百姓的利益。在這樣的問題上面,其實我們取得了這樣的一個結合點。所以您剛才這麼說,就是我們希望在這些黨心和民意之間找到這樣一個結合點,然後也能夠求得這個共識。我們覺得在所有報導裡面其實是一個凝聚共識、擴大共識的過程。[18:14]
    
    [人民日報社上海分社副社長李 泓冰]:我補充一下,剛剛這位同學的問題,其實它裡面有一個潛在的邏輯,也就是說這兩個輿論場是尖銳對立的,所以才會質問,為什麼你們認為人民日報代表的就是主流的,而平民大眾的輿論就不是。可問題是,人民日報的很多報導和評論也代表人民大眾的聲音,這並不是說這兩個輿論場就沒有交融、沒有融合。剛剛吳老師提到的一些例子,其實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18:15]
    
    [人民日報社上海分社副社長李 泓冰]:比如說前不久因為人民日報的報導,很多的媒體轉載,成為一個話題,就是關於同學們也很關心的,為什麼要逃離北上廣,為什麼又逃回北上廣。還有說白領,還有階層固化,其實這些話題我覺得都是弱勢群體或者最普通的老百姓、最普通的大學生都非常關心的話題,這並不能說它只代表一個官方的輿論。謝謝![18:15]
    
    [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經濟周刊主編 田俊榮]:我再補充一句,剛才說的,不僅兩個輿論場並不矛盾,並且民間的輿論場某種特性決定了需要主流輿論場作為一定的引導。比如說微博自媒體時代最明顯的特徵,微博的特點,它是低門檻的,是草根化的,140個字的要求。有人說它把莎士比亞和普通的文字工作放在同一條的起跑線上面,並且是蔓延式的傳播,可以不停轉發。可是大家也會覺得,正是因為它的特性,140字,傳播是碎片化的,並且是情緒化的,有時候往往會到謠言化。所以這時候,人們需要更加深度的報導,人們需要更加準確的報導,更加權威的報導,這恰恰是黨報、人民日報優勢所在,也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所在。謝謝![18:16]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謝國明]:大家可能都反對高速公路收費,是不是?很多媒體講高速公路收費,高速公路是暴利企業,收費很多之類的。我們人民日報的態度,反對亂收費、亂罰款、亂設卡。但是我們主張高速公路適當收費,因為修高速公路的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政府舉債修的。現在高速公路的全部貸款兩萬多億。好,如果高速公路全部免費,這兩萬多億讓誰負擔,就是全國14億人口,就是說沒有車的將近10億人要為有車的3億多人去付這個。主流的聲音是什麼?主流聲音不一定是叫得響的聲音,沉默的才是大多數。[18:17]
    
    [主持人 趙婀娜]:我想剛剛過去的一個半鐘頭,我台上的領導和同事們非常的不輕鬆,真的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拷問」,同學們的問題很智慧,而且也很犀利,但是我想正是從這些智慧而且犀利的問題當中我們感受到了復旦大學同學們開拓的視野以及對於新聞深度的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是不是請同學們把掌聲送給你們自己?[18:18]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謝國明]:第一,從今天回答來看,我們毫無準備,接受同學們的「拷問」,但是這個氣氛,說明我們這個團隊,還是有團隊意識的。是不是這樣?同學們。第二,我們這個主持人是我們人民日報報導高校的記者,北京的高校,沒有不認識她的,說明我們的團隊很有朝氣,非常亮麗。謝謝大家![18:18]
    
    [主持人 趙婀娜]:謝謝大家!「人民日報校園行」復旦大學之行主題活動到此結束,請所有與會嘉賓在主席台前合影。再次感謝各位領導和來賓,也感謝到長的所有同學們,大家辛苦了![18:19]
    
    本文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0428/244206.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