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末期吧,鄧麗君的歌悄然傳進大陸,在中國大陸的「紅歌」中,鄧麗君的歌被批判為封、資、修的靡靡之音,黃色歌曲。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鄧麗君當時已走紅港台、東南亞,電台選播她的歌並不奇怪;奇怪的倒是大陸的革命邏輯,很霸道——境外的東西,通通打上了印記,資產階級的;流行歌曲更是靡靡之音,反動的。當時文革正瘋狂,栽贓,誣陷、揭發、批鬥、文攻武衛、人人自危……中國大陸籠罩在紅色恐怖里。在風口浪尖上,走私唱片等於找死,沒人敢做這種事;唯有空中的電波,可以自由飛翔,無法禁止。膽子稍大又有收音機的,就能欣賞到好聽的歌,領略人家世界的精彩。
當時有數以千萬計的中國人,用不同的方式,在聽鄧麗君的歌。儘管政治環境嚴酷,儘管必須偷偷摸摸,人們依然嚮往真善美,沒有停止追求的腳步。這種現象,今古奇觀!
鄧麗君,這個祖籍河北的漢族姑娘,她的如夢如幻的歌聲,適逢其會,從海外,越過政治高牆,飄進封閉已久的神州大地,迷倒了千千萬萬的聽眾。在她短暫的一生,曾經用多種語言,演唱過約三千首歌——歡樂的,悲哀的,輕快的,纏綿的,俏皮的,莊重的……幾乎窮盡了人的方方面面的情感。喜歡她的歌的,總能從中找到契合自己心情的,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鄧麗君的歌聲很溫馨,很親切,像鄰里女孩閒話家常。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更不是強制性灌輸,不顯山不露水的,毛毛雨潤物細無聲。由於既美妙又通俗,所以人人聽得懂,個個會著迷。她的歌唱對於人性的復甦和回歸,其實是一種充滿詩意的呼喚。也是一種另類的思想啟蒙。
大陸人長期被政治,被運動,被折騰,已失去了渾樸的天性,不知情為何物。而鄧麗君的歌曲,雖然內容豐富,萬象紛呈,但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情。她所歌唱的愛情,親情,友情;她所歌唱的人生,家國,鄉愁;均可概括為或濃縮為一個「情」字。她用自己富有特色的嗓音,完美地詮釋內心對「情」的感受。她唱得甜而不膩,她唱得哀而不傷,她唱得艷而不俗,——溫暖,圓融,柔腸百轉,令人陶醉。
鄧麗君有一首《小村之戀》,聽來絕對別具意味——那亮麗的嗓音,顫動的音符,竟彷佛無數的金屬晶片,漫天閃耀。歌聲極富張力,聽到高音區,似有一股堅韌的衝勁,欲在黑暗裡帶著聽者破空而去。
後來邂逅《雪中蓮》,在萬籟俱寂之夜,閉目傾聽,同樣妙不可言。鄧唱得輕柔如羽,清新脫俗;感覺純淨無塵,特別空靈。像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在月光下歌唱。真可謂此曲只應天上有啊!想像中,那飄的已不是潔白的雪花,而是自由的精靈;令你有出塵之想,也欲乘風歸去。
鄧麗君曾說過,最能理解她的歌的,是中國大陸的人。這話一點不錯。大陸中國人的確是她的知音,與她「心有靈犀一點通」。身為大陸人,在那個悲情的年代,一旦遇到鄧的歌唱,就不會想錯過,也不會想放棄,而是讓它留在生命里。
鄧麗君憧憬中的大陸行,一波三折,未能如願。終成千古之憾。大陸億萬歌迷的瘋狂推崇,鄧麗君驟成風雲人物。其身份也隨之變得敏感,重要性陡然升高,她成了極有價值、又別具意義的歌星。海峽兩岸的執政者都意識到這一點,都想因勢利導,為己所用。
西岸頻頻出招,要邀請她來大陸演唱,給統一戰線加分。高層認為會轟動,一定反響很大。評估結果:利大於弊。這個「利」,就是借鄧麗君的登陸,給世界一種「人心所向」的觀感。為此,不但開出了誘人的價碼,甚至連演出的行程,都規劃得很具體;前後順序是:北京,上海,西安,廣州。地理方位的選擇,也照顧到東西南北。還答應在她的家鄉,舉辦一場超大型的演唱會,讓幾十萬人來聽她的歌。不難想像,此事如果能成,那盛況絕對空前,肯定會轟動全球。這對任何一個歌手,都有極大的吸引力,沒有誰能夠拒絕這樣的誘惑,鄧麗君也不能。
西岸打的如意算盤,東岸洞若觀火,斥之為統戰陰謀,包藏禍心。自從聯合國的中國席位,大陸取代台灣,兩岸在外交纏鬥中,台灣已明顯居於下風。它處境艱困,不能再失分,以免影響島內的民心士氣。所以,極力勸阻鄧麗君去大陸。對峙中的海峽兩岸,各有政治盤算,把歌者夾在中間,左右為難。鄧麗君因在大陸瘋狂走紅,而變得重要;又因重要,而不能登陸。政治使人生顯得無奈。
隨著時間推移,台灣開放探親,兩岸的人員往來漸漸增多,事情出現了轉機。西岸又頻頻邀約,鄧麗君也積極籌劃登陸演出。她常說:「我想到天安門唱歌。」那裡能容納百萬人,她要開一場戶外演唱會,讓大家免費來聽歌。眼看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誰知天有不測風雲——一場政治地震突如其來,結局變得面目全非。
八九.六四,使鄧麗君來大陸演唱成為泡影。之後,鄧麗君已漸漸沒有心情再唱歌了。她的身體狀況愈來愈差,形象也日見衰老;那花一樣美麗的生命,竟在悄然滑向死亡。
世事無常,難為鄧麗君了。這個樸實無華的奇女子,百年不遇的天生尤物,其聲耳熟能詳,其人緣慳一面;是同胞,又是同時代,心意相通卻錯身而過。我們和她一樣不幸。
骯髒的政治令世界充滿悲情,大到血腥的戰爭,小到——斷送了一個天才歌手樸素的夢想,使鄧麗君至死也沒能走進自己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