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涉黃小姐看一眼襪子 猜出警察身份

—部里的朋友

作者:
政令能否暢通一直是中國各政府部門的難題,公安系統也不例外。當初公安部搞「制暴集槍」,規定收繳一支槍獎勵1000元,某地方警局為此竟然從外面買槍——比如一支氣槍400,上交還賺600;而北方某地的公安機關,搞「零點行動」,號稱一晚上抓幾百個人,結果是把看守所在押的嫌疑人員名單都抄了一遍。

這裡的「部」,指的是公安部。

以往寫專欄,總要有一個最近的由頭。這次的由頭,表面上是又一位公安部的高級警官,到廣東省公安廳任黨委書記,他是今年以來第三位從公安部空降的省級公安一把手。So,「部里來的人」成了媒體的話題。

而真實的由頭,是我看到這個新聞,想起來了幾個久不聯繫的「部里的朋友」——他們工作神秘而辛苦,一年到頭都在出差——有時是檢查公安部某個措施的執行情況;有時是處理各種有關警界醜聞的舉報。他們的故事,曾經在幾個深夜,讓我動容。

政令能否暢通一直是中國各政府部門的難題,公安系統也不例外。當初公安部搞「制暴集槍」,規定收繳一支槍獎勵1000元,某地方警局為此竟然從外面買槍——比如一支氣槍400,上交還賺600;而北方某地的公安機關,搞「零點行動」,號稱一晚上抓幾百個人,結果是把看守所在押的嫌疑人員名單都抄了一遍。

很多時候,朋友要做的,就是把這些事查出來,維護警界的尊嚴。

在剛執行「五條禁令」(不得酒後駕車,不得帶槍飲酒等)的時候,朋友被部里安排下去暗訪,在某省酒店門口查到了一個非公安機關卻掛著公安機關牌照的車輛,「結果下來一堆人,說你知道這是誰的車嗎?這是某某領導的車。」

朋友把司機叫到一邊,說:「給你兩個選擇,一個是讓這位省領導給我打個電話,我們說下這個事情;一個是你把領導電話給我,我給他打過去說下這個事情。如果你兩個都不敢的話,那麼對不起,跟我去做詢問筆錄。」結果司機最終還是跟去做了筆錄。

那輛車就在當地公安廳放了兩個多月,最後還是當地公安廳看時間太長了,把車送還該領導。

因為人手不夠,朋友也經常跟抽調的地方警察一起暗訪,這種都是異地用警,帶隊的人會在行動前領到一個小紙條,告訴要去的省份。事實上,到各省之後的行蹤並無事先計劃,基本上是到了目的地的機場後「長途車去什麼地市方便就隨機去什麼地方」。

這種神出鬼沒的暗訪往往讓地方警察覺得匪夷所思。有一次朋友到達某地級市暗訪,抓到了一個酒後駕車的警察。隨後又悄悄回到了該省省會,又發現一輛這個地級市警局的警車。「兩個警察下車,其中一個說今天不會碰到公安部的人吧,另一個說怎麼可能,除非見鬼了。」結果兩人喝完酒開車,朋友攔車亮明證件,當事人都傻了。

除了這種常規檢查,有關警界醜聞的處置,會更需要技巧。部里曾經要查處一個地方警局,派人在當地待了50多天,最後寫了一個長長的報告,裡面沒有一個形容詞。當地領導逐個看過,沒挑出毛病——這個報告後來成了類似事件的範文。

有時候連客氣都要謹慎。朋友帶隊到某省檢查,該省公安廳給他打電話,說要招待,朋友說不用了,還要去其它地方——地方上都會打聽去向,他們要麼不告訴,要不就撒謊,「相互都在動腦子」。

為了安全,朋友在見一些危險證人之前會按照順序將相關領導的號碼和當地公安廳的號碼先撥打一下,以便隨時遇到緊急情況都可以用最短的時間撥出電話。

他們喜歡跟當地計程車司機交談來打聽情況,然而無論對方多善談,長時間跟一個暗訪對象聊天是被禁止的,尤其是在一些關係複雜的小城市。朋友曾經去某地調查一個警察涉黑案件,幾天後發覺自己可能被跟蹤,他和同事隨後假裝離開,一天後又偷偷返回。

大多時候,一切都在計劃之內,但有時一丁點細節也會暴露身份。他們曾經去一個被懷疑有警察參與的涉黃場所暗訪,結果他往小姐身邊一坐就被懷疑。「小姐說你是幹部,你看你的衣服也算小名牌,但襪子太差了,衣服是單位發的吧?」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601/310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