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末日博士:中國應向日本學習使人民幣貶值

人稱「末日博士」的麥嘉華(Marc Faber)是一名極端的市場主義者:「政府很多情況下無法辨識泡沫,其所認為可以平穩波動的措施其實是進一步讓泡沫變大,最終破裂。」在放量寬鬆(QE)盛行之下,麥嘉華顯得十分異類。

而針對中國經濟,麥嘉華在近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稱,在推進城鎮化的投資中,應該避免信貸資源錯配。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在綜合考慮國際國內因素的前提下,人民幣應該適度貶值。

QE無意義

第一財經日報:你非常反對政府干預經濟。假設2008年金融危機,美國政府沒有干預救助,美國以及全球經濟會走向一個什麼樣的場景?政府救助經濟的問題在哪裡?

麥嘉華:如果沒有凱恩斯主義,就不會有這麼多不負責任的冒險行為,不會有「大而不能倒」,也就不會有道德風險以及我們看到的「泡沫出現—膨脹—危機—政府救助—新的泡沫」的惡性循環。政府一直沒能跳出這個怪圈,不管是20世紀90年代的墨西哥危機,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本輪美國政府的救助情況也已經暴露了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就是流動性分配不均的問題。美聯儲印的這些美元都去哪裡了呢?去了華爾街的大銀行手裡,幫助這些銀行進一步擴大資產規模,然後這些人又將這些流動性投到了幾個固定的部門,譬如2008年大宗商品市場出現的泡沫。

這種信貸資源的錯配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人為干預通常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信貸資源的錯配本身就是鼓勵某些部門出現泡沫,而剝奪另一些部門獲取信貸的渠道,導致經濟進一步失衡。

現在大宗商品市場出現問題了,房地產市場新一輪的泡沫化已經開始。畢竟這麼多的美元,總得有個去向。但整體的經濟環境又不是很好,實體經濟吸引力不足。

日報:但企業的融資成本降低了,不是嗎?

麥嘉華:與企業融資成本一起降低的還有它們的利潤。如果你仔細研讀數據就會發現,美國實行超低利率的過程中,美國公司利潤占GDP比重在下滑。而一旦利率上行,對公司又是一種打擊。

日報:那對於阻止市場恐慌情緒蔓延、失業率快速上升方面的作用呢?

麥嘉華:恐慌情緒影響的首先是以股票市場為代表的資本市場。但其實即便是美國,真正持有股票的人只占所有人口中的很少部分。為什麼要為少部分人的投資行為負責?投資本身就存在風險,政府不應該為股票持有者遭受損失埋單。

另外,從就業來看,我並不認為美國的就業市場有真正改善。雖然美國勞工部公布的就業數據顯示就業市場已經大幅改善,但真正屬於中產的就業崗位並沒有增加,增加的只是那些低端、零散、廉價的臨時工種。另外因為歐巴馬政府現在的醫保和稅收政策導致企業僱傭長期工人的意願下降,政府干預只能使事情變壞。

日報:政府干預行為可以防止經濟在短期內出現大問題,緩和經濟波動,這個作用也起不到麼?

麥嘉華:我認為恰恰相反,政府只是推遲危機爆發,政府只對選舉負責的考慮要遠多過對經濟的考慮。盧森堡前首相容克曾經說過:「我們都知道問題在哪裡,但麻煩的是如果我們做了,我們就不知道怎麼面對選舉了。」

城鎮化投資需注意信貸資源分配

日報:你認為QE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信貸資源錯配,而6月中下旬中國銀行間市場也經歷過一次所謂的「錢荒」,也是信貸資源錯配,中國的信貸資源錯配和美國的存在哪些異同?

麥嘉華:本質上並無不同,但資金流向的渠道可能有所不同,因為中國的金融市場開放程度有限,房地產市場和地方融資平台以及大型國企成為資金流向的地方,而那些中小企業貸款則面臨多重困難,這對中國經濟增長是不利的。

有中國經濟學家稱中國城鎮化投資將會是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機會。我認為,要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就要避免再次出現信貸資源錯配的局面,或者至少不要過度傾斜,否則中國不得不面臨房地產市場泡沫的破滅以及中小企業的破產。

另外,我想說的是,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程度過低,中國銀行大而不倒的性質比美國更嚴重。美國存在成千上萬的中小銀行、社區銀行,這些銀行的成長也都經過了大浪淘沙的過程,每次危機都會倒閉一批。現存的7家銀行擁有美國銀行業資產規模的80%左右,中國四大行占據了中國銀行業47.29%的資產規模,但中國的銀行大部分是國有或者國家控股,存在嚴重的道德風險。而且這些銀行擁有很強的信貸資源,如何協調這些銀行的信貸資源可能是中國下一步經濟調整需要考量的因素。

日報:中國正在進行金融改革,包括最近採取一些利率市場化措施。你認為中國的金融改革對於改善信貸資源錯配問題會不會起到一定作用?

麥嘉華:利率市場化是讓市場決定資金的價格,讓資金價格決定資金流向。這是一個趨勢,但如何避免政府的經濟增長目標干擾銀行體系信貸配置可能還有待觀察。

人民幣應該適度貶值

日報:我們都知道中國經濟目前承受著下行壓力,如果從你的角度來看,中國應該怎麼做來應對這種下行壓力?

麥嘉華:向日本學習,使人民幣貶值,而且我認為美元走強維持不了幾個月。人民幣應該適度貶值,當然中共政府可能有其他的考量。但如果是我,我會選擇貶值人民幣。因為一國匯率政策是要考慮國際環境的,目前儘管看起來美國經濟在復甦,但對中國出口的需求不會有很大改善;歐洲的問題不花10年解決不掉,日本又在大幅貶值,拉美、東南亞因為中國經濟放緩也都面臨問題。從純市場的角度,先下手為強。

另外,根據我對世界以及中國能源需求的了解,我認為中國需要確保你們的能源運輸通道,這對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非常關鍵。

日報:IMF認為人民幣仍然低估10%~15%,儘管很長時間以來人民幣都在升值。你覺得人民幣應該貶值多少呢?

麥嘉華:IMF工作人員不生活在中國,一國貨幣政策要圍繞國際機構標準制定麼?對於人民幣貶值多少,我不清楚,這需要綜合國際環境和中國自己的經濟情況考慮。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807/324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