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粵港澳自貿區 敏感消息一曝光 觸動了神經

—粵港澳自貿區的聯想

作者:

上星期,在《21世紀》上見到一篇有關報導,說中央政府原則上批准了「粵港澳自貿區」的構想。坦白講,見到這條標題,腦海浮現了許多問號?

一,港澳都是特別行政區,早就是自貿區,還有甚麼要得到批准?

二,由上而下的規劃,但沒有具體內容,要是香港本土派將之理解成粵港澳深大融合,應該會很反感,難道北京對現時香港的情緒完全無知?

三,就算寄望背靠大陸的親北京人士,也不會真心地擁抱這種構想。香港市委書記兼特首,在廣東省委書記面前,可以平起平坐嗎?

四,北京向來最避諱的一個題目,就是地區自主的概念抬頭。一個城市裡面的一個區域,被規劃成自貿區,已經可能勾起上世紀初租界的聯想。將整個區域定義成自貿區,要的政治勇氣一點也不少,尤其是華南兩廣地區,曾經有過東南互保的歷史,在北方人政權眼中,一段不方便的歷史。

《21世紀》下午隨即發表更正澄清,指經過權威人士確認,報導內容不實。腦海中的疑點,卻仍然揮之不去。坦白講,《21世紀》緊急澄清,反映了事情有多敏感。如果在中央層面,從來沒有人提出粵港澳自貿區,恐怕難以叫人信服。最有可能的情況,就是這個題目未經深入討論,但概念一曝光,就立即觸動了神經。

由改革開放到92鄧小平南巡,方針是讓部分地區先試先行先富起來。90年代後期,又變成中央集權決策上移,最後國進民退。

這一屆政策決策人,現在的年齡大概五十尾,六十頭,他們的成長經歷,都是在戰後,知性之年主要是改革開放的日子,價值建立在改革前半,他們的想法跟胡溫有明顯差別,不足為奇。

但要政策180度轉向,時機應該未到。最重要的因素,還是要處理制度內壟斷性國企的龐大既得利益。從前的國企改革,是為了破除低效率的運作,雖然一樣要面對既得利益的阻力,但隨著解除生產力的障礙。在經濟急速增長的大前提下,在加上若干程度的再分配,不難減輕既得利益的阻力。

這一輪的國企改革,再不是簡單的生產力問題,而是許多中央公共政策的執行,尤其是金融和能源,都要透過壟斷性國企由上而下地推進。過去二、三十年,這些國企也透過履行政治任務,換取受保護的行業地位,這種變相的保護主義,已經深植於大陸的市場和文化。現在要開放市場,面對的阻力,不是廣大零散稀薄的多數利益,而是集中龐大的少數利益,偏偏就是這種環境,改革的政治問題就更複雜。

自貿區的成立,在不少自我中心的香港人眼中,被視為北京想制衡這個唯一的自由經濟體的措施。我想,這種的觀點,未免太過抬舉香港的地位。

現在大陸的經濟結構,嚴重失衡,問題不處理,最終還是會構成管治危機。建立特區先試先行,讓既得利益見到釋放市場經濟力量的成果,似乎是某部份政治決策者的信念,所以自去年換屆以來,自貿區也成為了一時風氣。今個星期的三中全會,坊間有許多消息,刻意將聯想導向1978年的一屆。這是中共的政治運作方式,但究竟結果會如何,就只有等待未來的歷史去作評論。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1105/346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