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領導人在忙著準備本周末開幕的中共三中全會的同時,還要留心華盛頓的一舉一動。美聯儲有關「逐步縮減」定量寬鬆政策的言論再次浮出水面,給本就面臨艱難抉擇的北京又增添了雷區。北京正在致力於金融市場化改革和經濟的去槓桿化。
如今,美聯儲可能拿走流動性的「潘趣碗」,中國不能不掂量其潛在影響。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債務派對」就要結束,通貨緊縮即將到來。
如果中國仍舊採取爬行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輸入美國的貨幣政策,那麼中國想讓自己不受美聯儲行為的影響就難了。如果實行了五年的定量寬鬆政策真的要走到盡頭,那中國這個「債務腫脹」的經濟體因此打個寒顫也不會讓人意外。
然而近期的共識似乎是,中國不必害怕「逐步縮減」。在亞洲,今年夏天受到「逐步縮減」衝擊最大的是印度和印尼這樣的國家,這些國家的貨幣隨著外資的流出而貶值。
隨著投資者進入「風險關閉」模式,那些存在經常帳戶赤字、基本面可疑的風險較高的新興市場國家受到了懲罰。中國因為經常帳戶有盈餘,並且致力於保增長,看上去相對強健。
另有觀點認為,中國封閉的金融體系(資本帳戶不開放、基本上實施釘住匯率制)可以為其提供更進一步的保護。這在以前發揮過作用,當時中國的金融封閉性使其躲過了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閉後爆發的金融危機的直接衝擊。
如果你看一眼外匯市場就會發現,儘管很多亞洲國家的貨幣因為時起時落的「逐步縮減」辯論受到打擊,受政策驅動的人民幣今年則呈現走強局面。事實上,自從9月份第一次出現美聯儲可能推遲「逐步縮減」的言論以來,就有報導說中國已經開始吸引從印度和印尼流出的資金,因為實行釘住匯率制的不斷上漲的人民幣看起來像是一個安全港。
但這種說法還存在一些漏洞。在一個政策引領的匯率體制之下,能夠說明情況的金融壓力跡象很可能會在別處出現。
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說,中國還需要小心定量寬鬆設下的其他一些陷阱。
他們表示,西方國家的定量寬鬆政策推動大量流動性進入新興經濟體,在中國這種情況更加明顯,因為中共政府還採取了措施提振固定資產投資。他們認為,由於投資可以擴大大宗商品及其他資本支出相關商品的需求,最初這些舉動都是好的。
但逐漸地這波流動性泛濫所引發的固定資產投資熱潮的效力將減退,並導致了產能過剩加劇、資本回報低迷以及銀行系統不穩等一系列問題。
這種產能過剩及無效投資的最終結果是通貨緊縮的延遲效應,其影響可能波及全球。
在大多數經濟體中,無效投資造成資本的浪費,因而從本質上來說會催生通貨緊縮。目前總體而言中國還沒有大規模不良貸款的報告,說明問題還沒有爆發,最後的清算也還沒有到來。不過國內股市的表現可能已經說明了問題。
對於尋找中國通貨緊縮跡象的分析師而言,首先關注的肯定是房地產市場。
在這個市場,定量寬鬆與固定匯率交互作用的意義再一次顯示出來,因為這意味著調節過度寬鬆貨幣政策所帶來的壓力由資產市場來承擔。
在中國應關注的資產市場一直是房地產市場。作為僅次於股市的投資選擇房地產市場似乎相對透明,同時除銀行儲蓄之外有限的投資選擇也推動資金流入房地產領域。
10月份國內住宅價格創紀錄高位使得房地產泡沫紅燈再次亮起。本周深圳市政府做出回應,將二套房首付比例從六成上調至七成。
中共政府面臨的兩難選擇是,在關鍵政策事實上由美國制定的前提下,如何管理房地產市場。風險在於,中國的決策者和美聯儲可能同時選擇採取更具限制性的政策,最終導致房地產泡沫破裂並引發通貨緊縮。
最終的解決方案是中國從美國「獨立」,自己制定貨幣政策。這是許多人認為中共政府如此堅決推進艱難的金融改革的一個關鍵因素,預期中的金融改革包括利率市場化以及開放資本項目等。
不過與此同時中共領導人面臨一個艱難的平衡。如果要提高人民幣的國際需求,決策者就要頂住壓力保持人民幣的強勢,而這可能會導致進一步的資本流入,令投機性泡沫及無效投資局面惡化。
無論如何,中共政府都將面臨這波固定資產投資潮問題的清算。但如果清算的時機由美聯儲而非中國央行決定,也無需感到驚訝。 (Craig Stephen。本文譯自MarketW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