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五百年來一大千 —— 張大千

時光如流,往事如煙。

人物百家,回首悠悠歲月,講述真實歷史。

百家人物,正如那天上的星星,閃爍在夜空裡,常留在記憶中。

香梅:親愛的聽眾朋友,您好!這裡是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人物百家》,我是香梅。

清緣:我是清緣。

香梅:清緣你好,哎,你有沒有注意到啊,最近網上有一篇報導,說的是《遼寧古寺清代壁畫,慘遭「破壞性修復」》的事,報導說,被「修復」後的壁畫變得面目全非,原先細膩生動的敦煌古風,被大紅大綠的卡通形象取而代之,效果令人慘不忍睹,網上更是一片譁然。

清緣:恩,這件事倒讓我想起了一個中國的畫家,就是張大千,當年張大千在敦煌臨摹過敦煌壁畫。

香梅:對,對,對……,當我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也想到了張大千,不如我們今天就來講講國畫家--張大千的故事怎麼樣?

清緣:好啊!

香梅:親愛的聽眾朋友,《人物百家》講述「五百年來一大千--張大千」的故事。

(《擬唐人秋郊攬轡圖》,是張大千於1950年客居印度大吉嶺時的作品,模仿唐人筆法之作,展現雍容堂皇的大唐風範,也將張大千的傳統工筆畫風發揮得淋漓盡致。)

哎,清緣,據說張大千小時候是受了母親的影響,才開始學畫畫的,那你說說張大千是出生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呢?

清緣:張大千,他1899年出生,他是四川內江人,原名張正權,張大千的家裡邊兄弟姐妹很多,張大千排行第八。他的母親曾友貞喜歡書畫,擅長畫工筆的花鳥畫。據說,張大千的母親在生張大千的那天夜裡,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白頭髮的老頭帶著一隻黑色的猿猴來到了他們家,然後張大千就出生了。張大千從小受母親的影響,在他還不到10歲(1899年)的時就開始畫畫,11歲(1911年)的時候張大千就能畫山水、花鳥和人物了。

香梅:據我所知,張大千在18歲的時候,曾經給土匪做過3個月的師爺,這是怎麼回事啊?

清緣:嗯,在18歲的時候張大千曾經在外邊讀書,在他暑假回家路上,被土匪綁了票。土匪們就讓張大千給家裡人寫信花錢來贖人,土匪頭子忽然發現張大千的字寫得非常漂亮。所以他當時就變了卦,他強迫讓張大千做他們的師爺,張大千沒有辦法只好入了伙。有一次土匪們下山搶劫,到了一個前清的進士家裡邊,張大千也跟著去了。土匪們是搶錢,張大千則拿了一本線裝書《詩學涵英》,還拿走了一張「百忍圖」。張大千在土匪的窩裡呆了三個多月,後來終於找到了一個機歸跑了出來。

香梅:還有啊,張大千早年有兩個100天的經歷非常奇特,這個當土匪的師爺的100天算是夠奇特的了,那另外的一個是什麼呢?

清緣:嗯,張大千後來就在上海基督公學裡邊教授繪畫。有一天,家裡忽然給他來信說他的表姐也就是他的未婚妻謝舜華突然去世了,張大千非常的傷心,他就一下跑到了松江的禪定寺里要落髮為僧,禪定寺的主持逸琳法師就給張大千取了一個法名叫「大千」。後來,張大千又到了寧波的觀宗寺,諦閒法師要給他燒戒。可是張大千說,佛教裡邊原本沒有這個燒戒,因為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時候,佛教就沒有燒戒,燒戒是梁武帝後來自己發明出來的。張大千不願意燒戒,所以他就離開了觀宗寺。

香梅:據說張大千曾經在上海拜過兩位書畫界的老前輩曾熙和李瑞清為師是嗎?

清緣:嗯,張大千後來就經人介紹拜曾熙和李瑞清兩位老先生為師學書法和詩文。張大千還跟兩位老師學習石濤和八大山人的繪畫,張大千非常的勤奮,他從早晨一直要畫到深夜,在這段時間他的畫藝大有長進。

(張大千仿石濤山水)

香梅:張大千得到曾熙和李瑞清兩位前輩的指導,畫藝得到了迅速提高,他曾經模仿石濤的畫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是吧?

清緣:嗯,有這樣一件事情,有一次呢,畫家陳半丁宴請了很多朋友,而且把他收藏的石濤精品冊拿出了給大家看,上面還有日本的著名鑑定家內藤虎題寫的「金陵勝景」四字,正當大家看的高興的時候,張大千過來了,他當時就說:「這是我三年前畫的!」他這個話一出呢,大家都驚呆了。陳半丁就問他:「有什麼證據呢?」張大千就像如數家珍一樣,把畫冊裡邊的內容、題跋和還有印章挨著個的說了一遍。大家對照這個畫冊,果然跟張大千說的一模一樣,結果把陳半丁弄得非常尷尬。

香梅:據說,張大千和他的二哥張善子都是當時有名的畫家,張大千是中國畫全才,各個方面都非常精通。他和二哥一起合辦了一個畫室叫「大風堂」,還出來不少名家呢。

清緣:嗯,在1921年的時候,22歲的張大千和他的二哥張子善在上海就開設畫室大風堂,他們招收弟子。弟子們管張子善叫二老師,管張大千叫八老師,因為張大千在家裡行八嘛。大風堂的弟子遍及海內外,有很多都成了中國著名的畫家。

在1924年的時候,二哥張子善帶著張大千在上海參加了「秋英會」,「秋英會」裡邊都是上海文壇畫界的名人。在會上張大千揮毫潑墨,山水、花卉、人物、走獸他無所不畫,工筆、寫意、沒骨無所不能。當時上海的報界就稱讚張大千是「嶄露頭角」、「一鳴驚人」、「後起之秀」。

(張大千《文會圖》)

1925年的時候呢,張大千在上海寧波同鄉會館舉行了第一次的個人畫展。他一共展出了100幅作品,這100幅作品呢都是張大千在一個月內精心繪製的,裡邊有山水、人物、花鳥、走獸。展覽獲得了成功,100幅作品3天之內就被訂購一空。

香梅:哇,張大千年紀輕輕就才華橫溢!哦,對了,他在年輕的時候是很喜歡賭博的哦,他還把家裡祖傳的價值連城的《曹娥碑帖》給輸了出去呢,那他後來是怎麼戒掉這個惡習的呢?

清緣:嗯,在張大千二十七歲時候他學會了打麻將,而且越陷越深,後來有一次被人設下圈套,把家裡祖傳的無價之寶──王羲之的《曹娥碑帖》當了賭債,被人拿走了。張大千的母親在臨終的時候她想看一看這個傳家寶,當時張大千真是手足無措。不過幸好張大千有一個朋友葉恭綽,他花重金把這個《曹娥碑帖》給買了回來,又送還給張大千。張大千後來就發誓到死也不進賭場,而且也不讓他的家人玩麻將,他還嚴厲的告訴子孫:「誰也不准進賭場,進了賭場就不是我張家的人。」

香梅:嗯,還好張大千是明事理的人,他一下子就悟到了賭博的危害,戒掉了這個惡習,要不就沒有後來的張大千了。哎,你說張大千除了繪畫、書法之外,他還有別的什麼雅好嗎?比如像美食、戲曲什麼的?

清緣:張大千呢他很喜歡京劇,他和京劇的名家余叔岩是非常好的朋友,他們兩個人經常去當時「北平的第一名廚」的白永吉開的翠花樓去吃飯,而且都是白永吉親自給他們兩個人配菜。當時就流傳了這樣一個「三絕」的說法,是那三絕呢?就是:「唱不過余叔岩,畫不過張大千,吃不過白永吉。」還留下了一個「三絕圖」:就是余叔岩手拿胡琴作自拉自唱,張大千呢揮毫潑墨作畫,而白永吉呢就炒菜做飯。

張大千呢他待人非常熱誠,當時很多書畫界的朋友到他家來做客,張大千經常會親自下廚,給客人們做上一盤色、香、味俱全的美味。

張大千喜歡戲曲也是出了名的,在1934年的時候張大千來到北平,娶了他的三夫人楊宛君,楊宛君就是當時在北平的天橋唱京韻大鼓。

香梅:雖然說藝術的門類很多,其實呢它們都是想通的,張大千的一生和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除此之外他還喜歡遊覽名山大川,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後來更是週遊世界。

清緣:對呀,張大千曾經曾經4次游黃山,他還去過華山、浙江的莫干山、還去過雁盪山,廣西的桂林、四川青城山、他還游過西康。在1950年的時候,張大千就離開了大陸,開始週遊世界,他到過日本、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國、瑞士、德國、法國很多地方。

(張大千書法)

香梅:有人說,張大千是集詩、書、畫於一身,他不僅詩寫的好,書法也高超,繪畫更是一絕。

清緣:是啊,你看張大千他在游黃山時候,他就寫下了一首詩,這首詩是這麼說的:倦客不成寐,聯床話夜分。峰高微礙月,天淨偶生雲。樹影窗前落,猿聲枕上聞。明朝登絕頂,蓮蕊挹清芬。張大千他曾經拜過名師曾熙和李瑞清,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深有領會啊。他能寫詩、能書法、能繪畫,詩書畫三絕。

香梅:親愛的聽眾朋友,這裡是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人物百家》,請您繼續收聽五百年來一大千--張大千的故事。

香梅:哎,清緣,你知道徐悲鴻吧,他可是中國屈指可數的大畫家,他的《奔馬圖》可是家喻戶曉啊。他和張大千也是非常好的朋友,徐悲鴻曾經讚嘆道:「張大千,五百年來第一人!」。這個評價可不低呀,張大千可以說是集中國傳統繪畫之大成,那你覺得張大千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除了他受到過名師的指點,以及自身的勤奮之外,還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

清緣:我覺得,在張大千的一生中,有一段經歷是非常特殊的,對他在藝術上的成就的影響也是非常的大。那就是他曾經到敦煌臨摹壁畫。張大千在敦煌呆了2年零7個月,從敦煌回來以後他的畫風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以前的明清時代的石濤、八大山人的文人畫風格,一下就轉向了唐代雍容大氣、色彩華麗的畫風。敦煌的壁畫可以說是金碧輝煌、殊勝莊嚴,從北魏到隋唐,幾百年間它是佛教藝術的結晶。張大千被敦煌的壁畫深深的折服了,他臨摹敦煌壁畫也是一絲不苟、精雕細琢。

香梅:我記得張大千曾經看破紅塵,出家當了幾個月的和尚,雖然家沒有出成,卻也結了緣分,他到敦煌臨摹壁畫,是不是因為這個緣分促成的呀?

清緣:恩,當初張大千在松江禪定寺的時候,逸琳法師就給他取了一個「大千」的法名,可能註定了張大千這輩子就與佛有緣呀。張大千在20多年之後,千里迢迢,到敦煌臨摹壁畫,用他自己的話說呢這是「禮佛敦煌」,他真是到敦煌去拜佛取經了,只不過他取的經呢,是精彩絕倫的壁畫。

(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左起《龍女禮佛圖》、《散花天女圖》、《吉祥天女圖》)

香梅:那為什麼張大千臨摹的壁畫,和我們現在看到的敦煌壁畫的色彩,不是完全相同的,張大千當時一絲不苟的臨摹敦煌壁畫,不就是為了保持壁畫的原貌嗎?怎麼不一樣了呢?

清緣:對,這裡它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敦煌壁畫它歷經了上千年的風化腐蝕,當時它用的很多顏色後來都慢慢的發生了變化,我們現在看到的敦煌壁畫它實際上是已經被風化腐蝕以後的顏色了,和當時敦煌壁畫繪製時候的顏色是不完全一樣的,所以張大千他當時發現了這個問題,他就特地的從青海的塔爾寺請了幾位專門繪製佛像的經驗豐富的藏族僧人畫師,來幫他解決顏色和染料的問題。而且張大千在偶然間還有一個特別的發現,就是說在現在的敦煌壁畫的後面它其實還有壁畫,敦煌壁畫它是一層一層的,你比如說,在最外面的是西夏時期的壁畫,都已經風華腐蝕了,當把西夏時期的壁畫剝掉以後呢,卻發現後面還有唐代的壁畫,而且唐代的壁畫呢,上面的人物都是表情慈祥、體態豐滿、線條流暢,充分體現了那個時期雍容大氣的繪畫風格。

香梅:你知道嗎,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對張大千到敦煌臨摹壁畫也是讚賞有加的喔!

清緣:對,陳寅恪他是這麼說的,他說:「大千先生臨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畫,介紹於世人,使得窺見此國寶之一斑,其成績固已超出以前研究之範圍,何況其天才特具,雖是臨摹之本,兼有創造之功,實能於吾民族藝術上別闢一新境界,其為「敦煌學」領域中不朽之盛事,更無論矣!」

香梅:陳寅恪先生的評價真的是很高啊。哎,據說張大千為了到敦煌臨摹壁畫,幾乎耗盡了家財呀。

清緣:嗯,據說張大千曾經向當地的一家銀行借錢,差點就把這家銀行給拖垮了。張大千完全是靠自己的財力完成了這個巨大的工程,他當時為了臨摹敦煌的壁畫,一共借了大概5000兩黃金。

香梅:我記得,曾經有人用八個字來形容張大千,「富可敵國,貧無立錐」,這又作何解釋啊?

清緣:嗯,是有這麼一個說法,這裡邊的「富可敵國」呢就是說張大千收藏的古畫是價值連城,比如他曾經收藏有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宋徽宗趙佶的《鷹犬圖》,董源的《瀟湘圖》、《溪岸圖》、王羲之的《行穣帖》、黃公望的《天池石壁圖》等等。那麼這個「貧無立錐」呢就是說,張大千他為買字畫經常是一擲千金,結果弄得自己已經身無分文。

香梅:張大千從1950年離開大陸之後,就開始了他漂泊的後半生,而且再也沒有回過大陸是吧。

清緣:恩,張大千在1950年的時候,他就和四夫人徐雯波一起離開了成都來到台灣,後來他又到印度舉辦畫展,還曾經住在印度大吉嶺。然後他又在阿根廷,巴西,美國居住,最後定居在台灣。同時,張大千在世界各地舉辦畫展,你比如說:他曾經在日本東京、法國巴黎羅浮宮,比利時布魯塞爾、希臘雅典、西班牙馬德里、瑞士日內瓦,他都辦過畫展,張大千把中國的傳統繪畫藝術介紹給了全世界。

(張大千和夫人徐雯波與畢卡索的合影)

香梅:你看西方有個著名畫家叫畢卡索,他的名氣很大,可是他的作品卻十分怪異。張大千曾經和畢卡索在法國巴黎會過面,他們兩,一個是西方現代派藝術的代表,一個是東方傳統繪畫的代表,那他們的會面一定會很有意思吧?

清緣;恩,當時畢卡索把張大千和他的夫人徐雯波請到了自己的家裡,畢卡索就請張大千來看自己的中國畫習作,他還向張大千請教中國畫的筆法,畢卡索對張大千說:「我最不懂的,就是你們中國人為什麼要跑到巴黎來學藝術?」「真的!這個世界上談到藝術,第一是你們中國人有藝術,其次是日本的藝術,當然,日本的藝術又是源自你們中國,第三是非洲的黑種人有藝術。」

畢卡索和張大千夫婦在自己的花園裡邊合影,他還送給張大千一幅畫作,後來呢,張大千又收到了畢卡索寄來的畫像,張大千說:「畢卡索畫的這些畫,頭幾張還好,後來越變越難看,越來越怪了。」「他年輕時所畫的畫最好,那時的畫一點也不怪。」

香梅:張大千雖然週遊世界,可是他無論走到哪裡,都是一襲中國傳統男子的長衫,還留著長長的鬍鬚,一看就是一個典型的東方文人的裝束。

清緣:張大千曾有一段時間定居巴西,他買了一塊地,在上面他建起了一座中國式的園林,他還給起名叫「八德園」,「八德園」是張大千自己設計的,裡面亭台樓閣、奇花異草、飛禽走獸,張大千還特地搜集的三塊巨石放在裡邊。再後來呢,張大千選擇定居台灣,他的住處呢就在台北的外雙溪,他給起名叫「摩耶精舍」,從這個名字我們看出來張大千他的佛緣還是不斷呀,這個「摩耶精舍」也是張大千自己設計的,他採用四合院的布局,裡面種滿了花草樹木,他還建小橋,還有流水,曲徑通幽。

香梅:記得張大千在巴西修建「八德園」的時候,曾經和工人們一起搬石頭,由於他用力過猛,導致眼底的血管破裂,視力下降,嚴重影響了他的創作。那他著名的「潑墨潑彩」技法,會不會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造就的呢?

(張大千《鉤金紅蓮》)

清緣:張大千他的視力出現問題以後,他就很難再畫這種非常細緻的工筆畫了,這個時候他就開始嘗試了一種新的畫法----「潑墨潑彩」,經過反覆的嘗試,張大千終於成功了。這個時候他的藝術境界也走向了登峰。在1975年的時候張大千回到了台灣,他的心裡邊非常的暢快,畫了一幅《鉤金紅蓮》,畫完這幅畫以後他還寫了一個題記,他是這麼說的:「旋即歸國,心曠神怡,乘興為此。無人無我,無古無今,擲筆一嘆。」在這幅《鉤金紅蓮》裡邊張大千就運用了「潑墨潑彩」技法,畫了一種只在古籍中出現而沒有人見過的紅蓮,超凡脫俗,精美艷麗。

(張大千《廬山圖》)

在張大千生命的最後一年,他就繪製了平生最大、也是最壯觀的一幅作品《廬山圖》。張大千他以前從來沒有去過廬山,可是他心中自有一個廬山。他在繪製這幅《廬山圖》的時候,還是運用了他晚年所探索的潑墨潑彩技法。他還專門為《廬山圖》寫了一首詩,這首詩這麼說的:不師董巨不荊關,潑墨翻盆自笑頑,欲起坡翁橫側看,信知胸次有廬山。

香梅:據說,張大千對於學習繪畫,有過一個從「師古人」到「師造化」,再到「從心所欲」的論述是嗎?

清緣:恩,這是張大千對於學習畫畫的一個總結,他認為一開始學畫的人應循規蹈矩,按部就班。要從臨摹開始,臨摹古代的繪畫作品,然後要到大自然中去,要「師造化」。最後達到「俯拾萬物」、「從心所欲」。張大千還說:「畫中要它下雨就可以下雨,要出太陽就可以出太陽;造化在我手裡,不為萬物所驅使;這裡缺少一個山峰,便加上一個山峰,那裡該刪去一堆亂石,就刪去一堆亂石;心中有個神仙境界,就可以畫出個神仙境界。」

(五百年來一大千)

香梅:晚年的張大千確實達到了從心所欲的境界,從他創作的《廬山圖》就可以看的出來。張大千從來沒有去過廬山,卻能夠畫出壯麗的廬山圖。張大千在晚年的時候,他的思鄉之情也是越來越濃厚,那他為什麼最終都沒有回大陸呢?

清緣:這個,我想大概有這麼幾點原因:第一、就是張大千他是藝術家,他是以藝術為生的,他們家當時的花銷也是很大,可是中國大陸當時的經濟環境、文化環境,都沒有這樣的市場,不可能讓張大千這樣一個藝術家能生存下來。第二、就是張大千他的思想是自由的,而大陸當時嚴酷的政治環境不能夠允許這樣一個思想自由的藝術家生存下來。第三、就是張大千他的很多親人朋友還生活在大陸、他的這些親朋好友在中共歷次的政治運動中都受到了很多的傷害,這些都讓張大千感到心有餘悸。所以他後來就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我能活到今天,還有飯吃,都是蔣公所賜,我永遠懷念他。」這個蔣公指的就是蔣介石啦!所以我想這也是張大千最終選擇定居台灣的原因了吧。

香梅:親愛的聽眾朋友,《人物百家》五百年來一大千--張大千的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收聽!

清緣:聽眾朋友,下次節目再見!

責任編輯: 劉詩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1122/350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