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南都:陳光標舊事再調查「首善」還是「首惡」指使警察強拆逼死人命

—指使警察強拆

作者:
村民描述,當日凌晨3點多,街上開來13輛警車,從南頭排到北頭,數百名穿制服人員將老街包圍。村民潘麗華聞聲出門,「上百人在沿街逮人、打人,我抱著小孩,幾個穿制服的到我們家翻,叫我把孩子放下跟他們走。我上了警車,然後看到有3個人被送到醫院搶救。」一份以「王集街1000多群眾」名義寫的「血淚狀」說:當時街上哭叫聲刺人心肺、毛骨悚然,有的被揪住頭髮「架飛機」,有的衣不蔽體鮮血直淌,有的雙腳在水泥街面磨破血流不止,在場群眾無不傷心掉淚。半年之後,離鄉打工的鄒英就突然聽到了公公吊死在農貿市場的消息。

摘要:是善人還是惡人?是英雄還是說謊者?一家業績不透明的公司巨資捐款何來?

 

陳光標的父親陳立勝指著對面的商業街說:那是我們家的。南都記者占才強攝資料圖

商業街購房戶與陳光標的弟弟陳景標籤訂的房屋轉讓協議。 南都記者占才強攝資料圖

南都記者占才強

是善人還是惡人?是英雄還是說謊者?一家業績不透明的公司巨資捐款何來?

其實早在2008年,陳光標就曾面對拷問。

這一年,他首度登臨「中國首善」———這年4月揭曉的一份「中國慈善排行榜」,他以1.81億元的上年度捐贈居於榜首。

但真正讓他聲名鵲起的,卻是一個月後的汶川地震,他「指揮60台機械、120人千里馳援,成為進入災區的首支民間救援隊」。

也是這一年,災難中「一個人感動了中國」的陳光標,其震後馳援的事跡曾被疑為子虛烏有,而其在家鄉捐建的公益項目亦被指假慈善之名,謀一己之私。

南都記者的調查是從陳光標家鄉開始的,然而宛若進入一個悖論世界。

家鄉人眼中的陳光標,與其在公眾前的形象判若兩人。一場與其「慈善工程」關聯的惡性事件,至今仍刺痛著當地人的記憶。

還是在這一年,陳光標呈於媒體的多筆捐贈,亦被疑嚴重誇大,而其撲朔迷離的公司業績及巨額善款來源,一直是懸在民間的巨大問號。

在媒體的視野里,陳光標總是奔走在慈善路上,鮮見作為企業家安身立命的關於其經營方面的報導。陳光標的公司有多大?如何取得他自己所聲稱的經營業績,始終是懸在民間的巨大問號。

陳家的「老年活動中心」?

江蘇省泗洪縣城往南,50公里,到達全縣最貧瘠的鄉鎮之一———天崗湖鄉。

開車前,泗洪計程車司機說,你去天崗湖?那是陳光標的家。記者奇怪,怎麼一提天崗湖就說陳光標?司機回答:他家房子蓋得漂亮。

司機所說的「房子」,在天崗湖鄉,對外稱謂是「老年活動中心」。一處占地30多畝、蘇州園林式的超大庭院。4年前落成後,成為遠近最津津樂道的「地標」。

今年4月26日,見到記者後的村民群情激昂,話題也和「老年活動中心」有關。而憤怒來自於一天前,陳光標回應近期質疑的電視露面,「我看了兩遍」,村民王某說。

電視中,記者電話連線天崗湖鄉黨委書記鍾波———老年活動中心現在對外開放了嗎?老年活動中心正常是對外開放。咱們鄉里老人可以去裡面活動,是這意思嗎?不光是老年人,包括其他人都可以正常進去。

連線還問到有爭議的農貿市場,鍾波在電話中說,農貿市場2008年以後是政府進行管理,在這之前是他弟弟(陳景標)進行管理,但是所有的費用全免。2008年後,政府也僅收衛生保潔費,其他費沒收。

幾位村民對此頗覺「失望」:「在全國人民面前公開事實真相,為什麼不連線一下天崗湖的平民百姓?聽聽老百姓是怎麼說的。」

「掛的牌子是『老年活動中心』,但你到天崗湖問問,誰都知道那是陳的家宅和花園。」村民們呼請,「我們懇請全國的記者,親自到天崗湖來實地了解,到底是『老年活動中心』,還是打著捐贈的名義,建自家的花園?農貿市場到底是公益,還是背後另有所圖?」

仍處爭議中的「老年活動中心」,全稱「泗洪天崗湖古建花園式陽光老年人活動中心」。2007年5月開工,11月竣工,報載投資2600萬元,也是陳光標捐贈家鄉最大的公益項目之一。多家省、地媒體對其描述為:「蘇北最大」、「江蘇乃至全國一流的老年人活動中心」。

「人間仙境!」泗洪縣一名司機進入庭院後嘖嘖稱讚。庭院內綠草茵茵,引種了多種名貴花木,精緻的漆木護欄環繞一個偌大的水塘,水域上石橋錯落,宛若蘇州的某個園林。幾處古建式房屋點綴其間,內部裝修氣派豪華。

在中心建成不久,南都記者第一次到天崗湖探訪曾進入園內,發現除草坪上零星擺放的鍛鍊用具,和一處兒童遊樂設施,找不到老年人專用場館。幾處建築,一處類似「寢宮」,其間一套房的臥室里擺放著豪華雙人床,高檔寢具、洗漱用具一應俱全。另一處會客廳,金燦燦的座椅,典雅的屏牆,給人皇室般的奢華感。

記者在園內遇到了自稱為「主人」的陳立勝。「這是我兒子建的,每畝光買地就花了差不多25萬元。」他說。

陳立勝是陳光標的父親,他就住在花園式庭院臨街的一套古建式大宅里,同住的還有老伴高先霞(音),以及陳光標的弟弟陳景標。

陳立勝帶記者到「中心」外,指著街對面一排商業街樓面:「這也是我們家的。」言語中滿透自豪。這排當地人眼中的高檔商住樓,臨街上下3層,共30多套門面及住房。

而與商住樓毗鄰的農貿市場,又是陳光標捐贈家鄉的另一大型公益項目。

捐農貿市場為賣房?

農貿市場和商住樓所處的地塊,在天崗湖鄉正街一條主幹道邊,占地20多畝,5年前還是天崗湖糧管所的地盤。

一份由30多位村民寫的《哀告求救書》,這樣講述包括「老年活動中心」在內兩片占地50多畝土地變化的過程:

「2006年,陳光標為修建農貿市場占用了20多畝的天崗湖糧管所,老弱病殘的職工被攆出無家可歸,而陳造了和農貿市場連在一起的幾十套樓房出售牟取暴利。2007年5月以投建老年活動中心為名,以每畝23600元賠償強行買斷了聯淮村七組的33.5畝耕地和一個面積近10畝的蓄水塘,還把緊挨這片地的居民房屋推掉。有村民不願在賠償協議上簽字,村幹部以停水斷電、計劃生育加倍處罰要挾簽字。」

村民們說,這些以慈善名義徵得的土地,所建造的老年中心、農貿市場、商業街等實際都是陳家的,這在當地盡人皆知。

逢周六開集的王集街農貿市場,記者曾進入後看到,偌大的市場內經營戶並不多,大量鋪位閒置。賣豬肉的師傅說,這裡建成後頭3年經營戶是免租金的,可生意一直不好,老闆是陳景標。

隨後記者又輾轉查到當時農貿市場的營業執照,法人代表為陳景標,企業性質為私營獨資企業。但今年4月25日,天崗湖鄉黨委書記鍾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2008年起農貿市場已交由政府管理。

農貿市場旁的商住樓,記者也拿到一份由購房戶提供、簽訂於2007年的「房屋轉讓協議」。該協議顯示,甲方為「陳景標」。協議附件同時寫明,這片建築面積2520平方米的商住樓「房屋所有權人」登記名為「陳景標」。

購房協議還顯示,2007年這套房的合同價是12萬元。而據購房戶介紹,兩年後每套房的賣價已經漲到25萬元左右。

「老年活動中心」臨街還有一排十多間的聯體店面,也是陳家在張羅著租售。租售處人員介紹,這裡的大老闆是陳光標,二老板是陳景標。

4月26日,在陳光標的農貿市場仍糾結於「公私」爭議之時,天崗湖鄉一位村民告訴記者,核心問題並不在此,「當時以捐建的名義可以拿地,也很便宜,而實際上還是為了建商住樓,賣房子。」

泗洪一名房地產老闆也介紹,國家對征地限制很嚴,私人不可能拿到大塊的土地,但如果是慈善捐建,性質則變成公益性用地,依規定因公共利益需要可由政府對土地徵用並給予補償。

然而據購房戶反映,他們當年從陳景標手中購買的商品房,至今房屋所有權狀還辦不下來。

張家和是其中之一,4月26日,這位往泗洪跑過三四趟的購房戶無奈地告訴記者,「到了地稅局,他們說這房子還沒交稅,要陳景標辦了稅才能到房產局再辦證。」而張也找過陳景標,「他自己也在泗洪跑,到現在還是沒交稅。」

「12·1」事件

在天崗湖鄉試圖解讀陳光標,很容易陷入一個反差強烈的悖論世界:其在部分家鄉人中的口碑,與其在公眾面前的形象判若兩人。而這與一起事件有關。

2007年農曆七月二十二,王集街71歲的老漢張子英在農貿市場上吊死亡。兒媳鄒英、部分村民認為,老人的死和農貿市場有關。

鄒英說,公公是當地一起俗稱為「12·1」事件的參與者。

而在天崗湖鄉談起陳光標,很多人也會自然而然地與這起在當地談之色變的事件聯繫起來,至今仍用「太恐怖了」來形容。

發生在2006年12月1日的這起事件,緣於農貿市場建成後,位於鎮中心一條農貿老街的經營戶被要求遷至新市場。農貿老街原長300多米,據經營戶講,1994年改建商業街時,時任鄉領導曾承諾這條街「50年不變」。

老街經營戶拒不搬遷。「一是老街人氣旺,新市場沒生意;二是搬後老街的門面就不值錢了。他們把人趕到新市場,還不是為了賣新商業街?」

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全武行」。

村民描述,當日凌晨3點多,街上開來13輛警車,從南頭排到北頭,數百名穿制服人員將老街包圍。

村民潘麗華聞聲出門,「上百人在沿街逮人、打人,我抱著小孩,幾個穿制服的到我們家翻,叫我把孩子放下跟他們走。我上了警車,然後看到有3個人被送到醫院搶救。」

孫銀俠是生產隊組長,做婦女工作的,見村中婦女被打出面救助,結果被人抬起,頭朝下往地下摔,「當時我昏死過去了,怎麼被抬上車都不知道。」第二天醒來,她躺在醫院急救室里,之後她和另外3人被送往拘留所關了7天。

在老街做乾貨生意的張飛眼睛被打青。經營戶王言剛被打得鮮血直流,至今他還保存著被打得滿口鮮血的照片,並向記者出示。村民王恆禮等人的血衣也一直保留在家中。

村民統計,這起事件至少30多人被打,4人被送醫院,事後11人被拘留7天。

一份以「王集街1000多群眾」名義寫的「血淚狀」說:當時街上哭叫聲刺人心肺、毛骨悚然,有的被揪住頭髮「架飛機」,有的衣不蔽體鮮血直淌,有的雙腳在水泥街面磨破血流不止,在場群眾無不傷心掉淚。

被打村民稱,當時有人當眾說:「有了陳光標的農貿市場,你們(老街)封也得封,不封也得封。」

「12·1」事件後老街被強行廢除,很多經營戶因不願去農貿市場,之後無事可做便改打短工。

71歲的張子英原來靠兒子、兒媳在老街做小生意過生活,老街廢除後每月幾十元的收入沒了。半年之後,離鄉打工的鄒英就突然聽到了公公吊死在農貿市場的消息。

2008年9月,記者就「12·1」事件曾向陳光標求證,他說「沒有這個事」,(村民被打後出示的)那些照片「是街上自己人製作的」。

「據我了解,公安和市容委沒有主動打過人,主動打公安的有,但公安打他們絕對沒有。(說我指使的)沒有這個事情。」陳光標說。

家鄉人眼中的「首善」

2008年9月,南都記者在天崗湖鄉採訪時,曾遇到時年65歲的村民王中志。2011年4月26日記者故地重訪時,王已去世。

王中志是當時上訪村民的代表。「12·1」之後拿著材料到處奔走,還曾逃到相鄰的安徽一帶,面對記者,他拿出厚厚一沓收集的各種有關陳光標的報導。

「家鄉太閉塞,出去後才知道,竟有這麼多媒體在為他大唱讚歌,我們這些受損害的群眾聽了看了,痛心哪,無疑是給我們的傷口撒鹽。」

在天崗湖鄉,很多村民仍習慣用陳當年在家鄉的外號———「厚皮」稱呼他。

44歲的王新,是陳光標初一同班同學,在聽說陳光標的學歷是工商管理碩士時大為吃驚,「他初二就輟學了,20多歲了還在鄉里,怎麼成了碩士了?」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109/363108.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