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玉米: 日本人為何珍視漢字 ?

作者:

近日,羅永浩因在微博上強烈推崇日本漢字的字體設計而引發爭議。但實際上,日本在漢字字體的開發上的確處於領先地位。漢字雖源自中國,卻並沒影響其融入日本文化,除日本設計界對漢字情有獨鍾外,日本普通人對漢字的喜愛追捧也讓近年來日本的漢字產業持續興盛。

日本人為何珍視漢字/玉米

"走"字創意:在日本是跑的意思。(網絡圖)

漢字自傳入日本後,填補了日語沒有書寫方式的空白,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被作為官方文字來使用,早期的日本官方正式書函、文獻、歷史、文化典籍都是完全用漢字書寫,例如日本的古典名著《古事記》、《日本書紀》和《萬葉集》等。即便在具有日本特色的表音符號「假名」出現後,漢字的正統地位依然根深蒂固,事實上所謂的「假名」也正是與「真名」漢字相對而言。漢學功底被作為評價一個人修養的標準,長期受到上層階級的追捧,漢字崇拜的風潮也自上而下的普及開來。

千年來,日本人除使用外,還對漢字加以改造使之更適應自身需求。除上百個日本自創漢字外,連現代中文裡都有不少詞彙是源自日語。尤其是19世紀日本明治時期,西方經典著作紛紛傳入日本,為了翻譯日語中本沒有的的概念,日本人利用漢字的構詞原理創造了大量新詞彙,稱之為「和製漢語」。例如電話、名詞、哲學、細胞、社會主義等,這些日造詞語被留學生等群體帶回中國,造成漢字反輸入的效果,並在漢語裡被廣泛使用。

但同樣從明治維新時起,日本在大舉引進西學的同時,開始反思本國文字的不足,並且將繁雜的漢字視為落後的原因之一,認為要適應文明社會的需求,必須廢除漢字不可。一時間,日本社會各式各樣的國語改革運動興起,主張假名派、羅馬字派、洋文派等各派系主張爭持不下。雖然其中也有高呼漢字不可廢者,但最終福澤渝吉提出的減少漢字使用說成了折衷方案,他主張將漢字使用個數限制在3000個以內就足夠了,而這一主張也成了日本日後文字改革的基本路線。

二戰後,占領軍司令部對日本進行全面改造時,也要求日本進行文字改革,採用西化的羅馬字標記。1946年11月,日本首相吉田茂簽發公令稱「目前我國使用漢字數量繁多,用法複雜,在教育和社會生活中多有不便」,並頒布收錄1850個字的《當用漢字表》,以限制漢字使用,同時還進一步推行簡化漢字。但到了60年代以後,日本又開始反省限制漢字使用對社會的影響,1981年日本文部省從實際需求出發,將《當用漢字表》改為《常用漢字表》,並增到1945個字,且解釋稱「我國長期使用的漢字假名混合文體,是對我國的社會文化最有效、最適合的表記文字,今後也有必要不斷充實。」

而真正讓廢除漢字之爭塵埃落定的還是計算機文字處理系統的普及,使得漢字的錄入儲存大大簡化。世界上最早給漢字附上計算機編碼的也是日本,相比不到2000的《常用漢字表》,1978日本工業標準協會公布了6355字的JIS X0208的漢字編碼標準,之後又不斷追加補充漢字。計算機漢字錄入技術的變革,幾乎清除了「漢字繁瑣論」的最後障礙,當初主張羅馬字化的學者也開始改變立場,放棄早年主張。與此同時,日本人的漢字使用量也迅速增加,推動近30年沒有修改過的《常用漢字表》不得不在2010年再次改版,大幅增加196個字。

現代日語雖然確定了漢字、假名混合書寫的方式,但漢語詞在日語詞彙中的比例接近50%,遠高於其他外來語,也超過了日語固有詞彙比例。而漢字作為正式語言的鄭重形象深入人心,日本要求在官方文書等正式場合原則上使用漢字表記。對普通人來說,漢字也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日本有492所大學和399所高中將漢字能力列為入學評價標準。2011年,日本文部省進行了一項有關漢字意識的調查,其中在「你對日本漢字抱有什麼樣的看法?」一問下,72.4的人表示「漢字是書寫日文必不可少的重要文字」,其次有60.1%的人認為「漢字有一目了然的作用,更有助於閱讀」,還有52.5%的人認為「雖然有文字處理機,還是應該踏踏實實學好漢字」。

近年來,日本人對漢字的熱情還帶動了漢字產業的繁盛。每年年末日本漢字檢定協會都要公布年度漢字,而其舉辦的日語漢字能力檢定考試的報考人數也年年增加,2007年參加人數突破270萬,較2000年增加近一倍,甚至超過當年報考英語技能檢定的人數。另外,與漢字有關的書籍也持續暢銷,2009年出版的《看似會讀實則不會讀的易錯漢字》還登上當年暢銷榜首。同期如《六角猜謎》等漢字謎語類電視節目也以高收視率擠進娛樂節目排行前三。漢字帶來的經濟效益還可反映在日本漢字字體設計業上,2012年,相比中國僅有的421款漢字字體,日本漢字字庫多達2973款。

責任編輯: 趙亮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222/374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