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馬航事件有許多很高級的陰謀

———唐駁虎:飛行員會自殺麼 馬來究竟要隱瞞什麼?

作者:

3月17日下午17時30分,馬來西亞政府在吉隆坡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 MH370的最新搜救和調查進展,並表示,目前仍有相關信息尚未透露,理由是維護國家安全考慮。圖為,2014年3月14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發布會。(Rahman Roslan/Getty Images)

17日下午17時30分,馬來西亞政府在吉隆坡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MH370的最新搜救和調查進展,並回答各國記者提問。馬方在記者會上表示,目前仍有相關信息尚未透露,理由是維護國家安全考慮。另外,正調查飛行員自殺的可能性。

這樣的回答顯然是不能讓關注此事件的公眾滿意的。MH370的下落,筆者和眾多網友一樣日夜關注。近日的幾期剖析文章,分析了大致的方向。從網友的熱烈反饋來看,略解眾多關注航班下落的網友之苦。

但實際上,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還沒有完全正面的解答(儘管有的朋友在轉載時改成了這麼個標題),那就是,那個劫機者到底是誰?他要幹什麼?

從這裡開始,筆者論述的事物將不再是飛機、引擎、雷達、衛星、航線和地理,而開始涉及到活生生的、真實複雜的人。人是多元的社會性動物,人性有著錯綜複雜的糾葛,那麼就不再能用物理定律般精確衡量和判定人的行為。

儘管筆者已經儘量客觀的匯總了現有各國媒體的各路報導,從中理出事件脈絡。但顯然,目前這些都不是直接的證據,而是側面信息,儘管已力求彼此間邏輯上的自洽,但顯然無法保證必定是這起人為事件的真相和全貌。

但若是有興趣的讀者,如果相信筆者的邏輯分析能力的話,仍請看下去,本文將儘量審慎、客觀地推斷一些觀點,僅供參考。

在登上飛機的227名乘客和12名機組人員里,除了初期引發高度懷疑但隨後被排除的2名持他人護照欲圖偷渡的伊朗人外,至今沒有發現真正可疑的人物。

乘客大部份是中國人,一部份是馬來西亞人,還有為數不多的一些西方人士。他們的身份背景在這10天內不僅已被眾多媒體,也會被各國警務機構詳細調查。事實上至今並未發現有恐怖嫌疑、有劫機目的以及具備航空駕駛能力、有飛行駕駛訓練記錄的人士。

劫持者自行駕駛,甚至駕駛大型民航客機做出「戰術躲避動作」,要求精湛的駕駛技術和極其豐富的經驗。這個早就查過並排除了。若是制服飛行員後逼迫其繼續駕駛飛機,飛行員可以用多種方式輕易發出被劫持信息,不可能了無音信。

那麼,MH370神秘航跡疑雲的焦點嫌疑就落在了兩位飛行員身上。在鄰居眼裡,27歲的副駕駛法利克是一個謙虛、安靜的小伙,他的飛行經驗2763小時,最近才剛剛開始駕駛複雜的波音777。父親是地方高級公務員,家境富裕。

法利克最近在忙於籌備人生的大事——婚禮,他將在近期迎娶亞航26歲的女飛行員Nadira Ramli為妻,他倆當年同在蘭卡威飛行學校學習飛行,互相結識已有九年之久。總的來看,無法看出他會是一個要鋌而走險劫持飛機。或者要厭世絕望自殺的人。

最終的疑雲指向了該航班的機長扎哈里•艾哈邁德•沙阿。

這位53歲的機長經驗豐富,在馬航工作的33年間,扎哈里的累計飛行時間超過18360小時。作為多年資深的機長,他收入豐厚,居住在高級社區的獨棟別墅里,有和美的家庭,鄰居全是上層精英。在業餘時間,他熱心社區事務和公益事業,為人樂觀、友善、性格開朗。

他是一位遙控飛行愛好者,甚至用電腦自己搭建了一套多屏幕的飛行模擬器,這個模擬器有三個顯示屏、三個觸控屏,配置了最新款的顯卡、中央操縱台,可以用儘量專業的方式操作飛行模擬遊戲。這套系統他曾於2012年「曬」在了德國的一個玩家論壇上。除此讓人稍覺另類之外,他生活情趣健康,並無賭債等經濟問題。

按理說,從經濟上看,他也沒有任何劫機圖財的冒險需求。但是,他是馬來反對黨人民公正黨的「終身黨員」。而就在3月8日的前一天下午,飛機起飛前的13小時,人民公正黨再遭重大打擊。

該黨領袖、66歲的安瓦爾再度被法院以老罪名——「雞姦罪」判處5年監禁,雖然將提起上訴並可暫時獲得保釋,但這項定罪意味著他不得擔任公職。而他原定於下周登記參加地方選舉。

這裡有必要對安瓦爾這位馬來最著名的反對派領導人做一簡短介紹。

16年前,他本是馬來第二號人物,已擔任5年的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執政黨副主席,被公認為頭號人物馬哈蒂爾的接班人和得意門生。

按預期,未來他將接過馬哈蒂爾的一系列權柄:第一大黨「馬來民族統一機構」(簡稱「巫統」)主席,執政聯盟「國民陣線」主席,以及基於以上職位而自然獲得的總理職務,他將掌管未來的馬來西亞。因為自1957年馬來亞獨立以來,「巫統」一直牢牢把控著這個國家。

但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中,本是情同父子的安瓦爾與馬哈蒂爾從應對政策的觀點分歧,迅速升級演化為黨爭決裂乃至於陰謀亂鬥。安瓦爾被曾一路引薦提拔栽培他的馬哈蒂爾革職、開除黨籍。安瓦爾隨後向馬哈蒂爾發難,以個人魅力組織支持者進行了大規模示威遊行。

但是他隨後被警方逮捕,他以前的司機出面指控其犯有雞姦罪。他因瀆職罪被判處6年監禁,又因雞姦罪被判9年監禁,出庭時左眼嚴重瘀傷,最終毆打他的警官認罪,稱是出於義憤。

2004年,在馬哈蒂爾退休後,最高法院認定其司機證詞前後矛盾,撤銷雞姦罪,坐滿6年牢的安瓦爾當庭獲釋。傳言稱,安瓦爾是與當局達成協議,答應出獄後保持低調。但服刑期間,安瓦爾已在獄中遙控支持者們組建了人民公正黨,並由其妻子代理出任主席。

四年後的2008年大選,以公正黨為首的反對黨聯盟得到中產階級的支持,首次贏得超過三分一的國會議席,以及十三個州中最富裕的五個州的地方政權。安瓦爾也隨之重返國會,正式領舵反對派。這也是歷史上「巫統」第一次沒有獲得三分之二多數國會議席。

到2013年大選,反對黨聯盟繼續擴大影響,儘管有種種執政黨舞弊傳聞,仍在選民票數上第一次獲得了全國過半的支持,只是因選舉制度設計未能體現出如此優勢。但離奪取政權顯然又近了一步。

顯然,掌控國家56年之久的執政黨遭遇極大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安瓦爾新一輪的「雞姦」指控再度出籠了。

2008年,就在他磨刀霍霍重返政壇的時候,一位3個月前剛成為公正黨義工,隨後迅速成為安瓦爾特別助理的23歲男大學生報警指控其被安瓦爾「雞姦」,官司持續到2012年,法庭認為證據不足,裁定安瓦爾無罪。

但今年3月7日上訴法院的新一輪判決,則又否定了無罪判決,判定有罪。這是14年來安瓦爾第二次被定有罪。他在入獄的同時將失去包括國會議員在內的所有政治職務,也無法參選。

這就是馬來的政治背景,之所以用這麼一段完整描述,不但與後續的劫機動機分析有關,也是因為想必大家都看到了事發以來馬方混亂的信息傳播。

大家都見識了馬來政務官和事務官們表面上的慌亂無序,自身的信息披露像擠牙膏,而彼此之間、對國際媒體和他國政府的信息,則又不斷地否定,又肯定。

軍方先否認,然後是交通部長否認軍方,然後是馬航否認交通部長,然後是總理否認馬航。一個個馬來高官,前言不搭後語,鬧盡了國際笑話。

而從01:20、02:40、08:11等一個個逐步改口一推再推的失聯時間,完全被國際媒體和他國政府一步一步艱難地逼著推進的事故調查,以及至少已知曉飛機有折返可能,卻「忽悠」各國艦隊雲集泰國灣義務撈垃圾的國際「缺德」。把這所有的荒謬疊加起來,馬來政府已經在7天內輸掉了幾乎所有的內外信譽。

整整7天啊,這期間有多少蹊蹺?要逼迫人不顧一切地做出如此錯亂、明知不可行的反應,必然源自內心深深的恐懼。也許正如很多網友認定的那樣,馬來政府其實一開始什麼都知道。

也就是說,從一開始,馬來當局就認識到,這個事件很有可能引發巨大的政治地震,並直接導致馬來現政府倒台,甚至會對馬來西亞的國運都會有著極大的動搖。

因此,馬來當局試圖用拖延和隱而不發的方式,希望把這個涉及安全、政治、外交的多重危機變成一個相對單一的空難事故,而如今這個算盤也基本落空了,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場劫機,而且很有可能是政治性劫機。

劫機無非幾個原因:一政治表達,二金錢因素,三是要前往某地,四是恐怖襲擊。

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熱愛生活,有高薪職業與良好的社會關係,有高水平職業素養的人不大可能是發動自殺襲擊的宗教極端分子。馬來西亞也缺乏宗教極端勢力,恐怖主義跟馬來西亞總體關係不大。

另外,如果目的是自殺及殺當機上200多人,在飛離跑道後的任何時刻都可以完成,駕駛這飛機上下折騰,就是為了去印度洋沉底去嗎?要是只是想要機毀人亡,幹嘛跑那麼遠?

有的推理迷陰謀論者和技術宅們認為,有可能機長是在追求「完美犯罪」:一個找不到下落和線索、甚至無法得知加害者的完美犯罪,這本身就是動機。把龐然巨物777憑空弄消失,打造航空史上第一謎。

按理說,這樣的推理很正常。洛克比空難的策劃人原本也是想這麼設計的:送上貨艙的定時炸彈,預定在飛機處於大西洋上空時爆炸,這樣飛機失事原因基本將成為不解之謎,甚至飛機碎片也很難打撈得到(當然,20多年後法航447調查組式的執著打撈大大超出了正常的預期)。

只是由於颳起了強勁的西風,加之飛機中轉時有所晚點,才使得飛機在蘇格蘭陸地上空爆炸,這讓調查人員可獲得儘量多的飛機殘骸。辛勤的地毯式搜索發現了一小塊碎布,最終奇蹟般地破解了整個案情。

但是,即使是按這樣的想法,顯然機長失敗了。絕大部份的專家、媒體和關注的公眾都把最大的嫌疑指向了他。就連客機最終的可能所在地點,也被衛星揭示了出來。

這個世界上當然充滿了很多陰謀,包括MH370事件中,更是有許多很高級的陰謀。任何人為破壞和人為掩飾都是陰謀,但是在這起全球聚焦的大事件中,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媒體、專業機構都正在合力解開這些陰謀,尋找最終的答案和謎底。

或許,揭開謎底的時間為期不遠了。

責任編輯: 劉詩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319/380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