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讀書思考 > 正文

18隻狐狸吃葡萄,18種心態18種結果

狐狸

有一個古老的故事開頭:在一位農夫的果園裡,紫紅色的葡萄掛滿了枝頭,令人垂涎欲滴,當然,這種美味也逃不過安營紮寨在附近的狐狸們,它們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第一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發現葡萄架要遠遠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願就此放棄,機會難得啊!想了一會兒,它發現了葡萄架旁邊的梯子,回想農夫曾經用過它。因此,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上去,順利地摘到了葡萄。­

(這隻狐狸採用的就是問題解決方式,它直接面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後解決了問題。)­­

第二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裡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於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

(這隻狐狸運用的是心理學當中經常提到的「酸葡萄效應」,也可以稱為文飾作用或合理化解釋,即以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理由來解釋不能實現自我目標的現象。)

­­

第三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剛剛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打動。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並沒有氣餒,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夠得到。「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撐著它,可是事與願違,它跳得越來越低,最後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獻身做了肥料。­

(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為「固執」,即反覆重複某種無效的行為,有時我們也稱它為強迫症。它說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決問題,要看自己的能力、當時的環境等多種因素。)­­

第四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願望落空了,便破口大罵,撕咬自己能夠得到的藤,正巧被農夫發現,一鐵鍬把它拍死了。­

(這隻狐狸的行為我們稱它為「攻擊」,這是一種不可取的應對方式,於人於己都是有害無利的。)­­

第五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顯得如此的渺小,便傷心地哭起來了。它傷心為什麼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樣,不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嗎?它傷心為什麼葡萄架如此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為能吃到,沒想到是這種結果。­

(這隻狐狸的表現我們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倒退」,即個體在遇到挫折時,從人格發展的較高階段退到人格發展的較低階段。)­­

第六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仰望著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如果這樣的話,我也沒什麼好遺憾的了,反正大家都一樣。­

(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中稱之為「投射」,即把自己的願望與動機歸於他人,斷言他人有此動機和願望,這些東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

第七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它在想為什麼我吃不到呢,我的命運怎麼這麼悲慘啊,想吃個葡萄的願望都滿足不了,我的運氣怎麼這麼差啊?越想它越鬱悶,最後鬱鬱而終。­

(這隻狐狸的情況是「抑鬱症」的表現,即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為特徵的神經性障礙。)­­

第八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嘗試著跳起來去夠葡萄沒有成功,它試圖讓自己不再去想葡萄,可是它抵抗不了,它還試了一些其他的辦法也沒有見效。它聽說有別的狐狸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不好,最後它一頭撞死在葡萄架下。­

(這隻狐狸的下場是由於它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不患無,患不均」的現象。很多人在與別人比較的時候,因為心理不平衡選擇了不適當的應對方式。)

責任編輯: 夏雨荷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618/407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