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雲南投2.7億元建文化長廊 3年後耗資3億元拆除

雲南省河口縣有一個名為「中國—東協河口國際旅遊文化景觀長廊」(以下簡稱「文化長廊」)的項目,這個2011年2月完工的項目被當地譽為「邊境明珠」,總投資額為2.7億元。但在3年之後的2014年5月23日,該項目卻開始動工拆遷,拆遷補償費用保守估計要3億元左右,高於它的建設費用。

6月5日,雲南河口,在濱河路邊境「文化長廊」上跳交誼舞的居民。

按照河口縣官方的回應,這個坐落在中越邊境紅河河堤上,被設計為商業、文化、旅遊觀光於一體的建築景觀帶,因「沿河商鋪嚴重影響了景觀,成為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

當地知情人士透露,因涉及國境界河,項目曾遭多名當地官員反對,但它「經過政府特批」排難而上,建成後又很快決定拆除。

「文化景觀長廊」

河口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最繁華的縣城。這個邊陲小城,與越南老街省隔紅河相望,是國家一級口岸。從地勢上看,河口縣幾乎被山峰和紅河包圍。「想拓展新城區,就得劈山。」河口官員如是說。

2010年年初,一份名為「中國—東協河口國際旅遊文化景觀長廊」的商業項目,被寫入紅河發改委一號備案中。它的項目用地,正好位於中共界河的河堤上。

和其他開發項目相比,這個由河口山水房地產公司負責運作的項目,顯得有些特殊,「政府特批」的字樣反覆出現在該公司的營銷文案和河口當地的宣傳報導里。

在當年的官方語境中,「文化長廊」的主要作用是擴充城市空間,靚化河岸。「經多方徵詢意見和論證後啟動。」但據當地官方一名知情人士透露,事實上「文化長廊」項目剛一提出,便遭到多名當地官員的反對。「主要是擔心會不會引起國際糾紛。」知情人士回憶。

儘管有反對聲,在知情人士所言的「當地主要領導」力主下,項目有條不紊地進行了報備、審批。資料顯示,該項目的土地使用類型為掛牌出讓。2009年11月開建的「文化長廊」工程,歷時1年零4個月竣工,總長度為1053米,總用地面積16678.7平方米,共有商業用房150套,總投資額為2.7億元。

一名當地官員告訴早報記者,在項目規劃的過程中,確有協調越南方面的舉動。

「報備、審批方面有些瑕疵。有些程序是在建設的過程中逐步補辦的。」該名官員稱。

這裡有大約40家餐飲店,10餘家酒吧,15家商貿公司、旅行社和大量的家具店。按照歐式風格打造的這些商鋪,全部是兩層設計,安全使用年限為40年。從邊檢口岸向河口縣政府方向的濱河路上,夾著少量的納涼場所和文化廣場,150間商鋪一字排開。

在建成後,這個被設計為「商業、文化、旅遊觀光的一體建築景觀帶」,曾由當地媒體不吝美譽地反覆宣傳,甚至被冠以「邊境明珠」等多個頭銜。

「沒想到新要求如此快」

2014年5月23日,幾套拆遷設備在川流不息的濱河路上開進。它們的目標是位於「文化長廊」中段的15家商鋪。

這15家商鋪的主人,是首批與政府達成拆遷意向的業主。據當地另一名知情人士的陳述,這些業主中不乏政府工作人員或其家屬。

斥資2.7億元的「文化長廊」,為何如此短命?「主要是政策調整。」河口縣新聞發言人稱。事實上,根據官方資料顯示,早在2013年,「文化長廊」的拆遷已成定調。河口縣政府按照雲南省委、省政府有關「將河口建成國際化濱江城市」的要求,制定了《河口縣開展口岸國門形象提升工程的實施方案》。「文化長廊」的改造提升工程,成為《方案》中的重點項目。官方稱,「本著還河於民、還景於民」的理念,「文化長廊」將被改造為城市公共空間和平台。

他們認為,「文化長廊」內的沿河商鋪嚴重影響了景觀,鋪設過密對環境衛生的影響及綠化布局的散亂等問題,成為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

這與規劃之初關於文化長廊「商業、文化、旅遊觀光於一體的建築景觀帶」的描述大相逕庭。

但在規劃部門看來,「短命工程」的焦點在於,縣裡對城市規劃不夠前瞻。

「我們沒有想到,上面(對城市規劃)的新要求會如此之快。」河口縣規劃局一名領導稱。

事實上,從商業上來看,「文化長廊」的預期效果也並不如意。官方認為,三分之一的房源掌握在開發商股東手中。「現在商鋪有價無市,不排除有炒作的嫌疑。」河口縣規劃部門管理人員稱。

但目前來看,達成拆遷意向的業主僅占十分之一。更多的業主,不滿政府的補償方案。

「但最終的拆遷補償標準,要經過公聽會才能確定下來。」河口縣政府回應。

按照計劃,「文化長廊」的拆遷工作,大約需要一年。

現在,官方給出的拆遷和補償費用預算大約為3億元,除開省、州兩級撥款外,河口縣大約要承擔2億元的負擔。這筆費用,比河口縣2013年地方財政總收入還要多2000萬元。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東方早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619/407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