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震驚:30年1000多高考狀元的真實結局!

一、高考狀元有用嗎?

請看中央教科院的調查結果:

「我們調查了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

不止如此,他們還有另一個調查結果:

「調查了全國100位科學家、100位社會活動家、100位企業家和100位藝術家,發現除了科學家的成就與學校教育有一定關係外,其他人所獲的成就和學校教育根本沒有正相關關係。」

這說明了什麼?

事實一:1977年以來,全國34年的高考狀元(高考分省計分,3300名÷30個省市區÷34年≈3.2名,應該一個沒漏啦),都沒成為社會活動家、或企業家、或藝術家,也沒在任何一個行業成為領軍人物。

事實二:不知科學家的工作屬不屬於一個行業?如果屬於,那就意味著:高考狀元們也沒成為一流科學家。

事實三:社會活動家、企業家、藝術家能獲成就的大小跟他所受的學校教育並非正相關——即是說,學習成績優秀的不見得能成這些「家」,而學習成績不怎麼樣的則不見得不能成這些「家」。

事實四:科學家的成就與學校教育有一定關係——「一定關係」是多大的關係?強正相關、弱正相關、不同層次的科學家正相關程度不同?文章里沒解釋——不過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讀書的時候成績並不怎麼樣,而且這樣的例子還不少。

綜合結論:「創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出來的」。請注意:此中的「教育」是指「中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到2011年6月的教育」。

哇,這幾十年的教育怎麼了?為什麼培養不出創新型人才?

懷參堂首席人力官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這一階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誤,就是沒有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這一階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為基本症狀的,由於巨大的就業壓力,導致巨大的升學壓力,學生要不遺餘力地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升學準備,所以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全部由教師負責填滿,學生在家時間比如雙休日,則基本由家長負責填滿,這個原因不僅是教育的,更主要的是社會造成的。」

可見全社會聯手放出來的應試教育魔鬼是扼殺創新型人才的重犯!

可惜的是,在應試教育的沉重壓力下,別說文科課程、就是數理化生等理科課程,能有幾個老師認真、紮實地去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30年1000餘高考狀元的悲慘下場

中國相關機構對中國從1977年到2006年30年間1000多位「高考狀元」進行了跟蹤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這麼多的曾經讓人驚羨的高考狀元,卻沒有一位成為頂尖人才。他們如今都過著平凡的日子,職業成就遠低於社會預期。

懷參堂分析了其中的原因。首先,他們成為高考頭名,只是應試教育作題的「狀元」而已,只能說明他們的學習能力、記憶能力、學習計劃性較強,但是在動手操作能力還是創新能力方面沒有得到多少反映。也就是說,高考只是有限度地反映了學生學習應試能力,而應試能力不能衡量一個人在其他方面的發展能力。

其次,高考狀元們喜歡在學習知識中追求完美無缺,追求無所疏漏,在考試中過分看重分數,使思維處在了僵化的神經質般的模式上。這種思維反映到將來的工作上,他們也只是過分看重僵死的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而又視學習現成知識為一種享受,而對其它則看得比較淡漠。而這種思維卻嚴重影響到了他們在事業上的發展。

第三,許多高考狀元們對來自上方的指令,往往能夠苛刻地按要求完成,而在完成任務時往往缺乏自己獨到的見解。這種思維是對來自應試教育做現成試題而又想獲得完美答案的一種重複。

第四,高考狀元們只是在應試上取得了暫時的成功,而他們卻又往往以這一次成功引以為一生的驕傲。過分地回顧過去,卻喪失了以後為更高遠目標努力的動力。

第五,高考狀元們的家庭背景往往不太理想。他們在學習上心元旁顧,夢想擺脫某種困境。一旦實現理想,卻又陷入了沒有目標的窘境。而在就業上卻又得不到家庭和社會的更為理想的指導。結果好多人也就聽天由命。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全球趣聞異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701/411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