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澎湃翻譯風波揭示中共媒體審查「常態」 六大手法曝光

作者:
網民指出,如果「選擇性翻譯」也是功勞的話,那麼《環球時報》更是其中的英雄了。這家《人民日報》屬下被認為是中共「貼心喉舌」的報紙,每天都以「選擇性翻譯」手段大量發表外媒報導。另一份編譯外國媒體消息的報紙《參考消息》,也進入話題。這兩份報紙在中國的發行量達數百萬份。它們給讀者傳遞的信息是,大多外國人對中國尤其是中共領導人讚不絕口,少數敵對勢力心懷叵測,「亡我之心不死」。有網民總結了中國媒體編譯外媒長期使用的六大操作手法:斷章取義、拔高標題、「掐尖」拼合、全身整容、憑空附會及模糊「華媒」。

澎湃新聞網翻譯風波揭示,中國媒體在新聞審查壓力之下,長期「選擇性翻譯」外媒報導和評論。對此「常態」的看法發生分歧。

由中國一家新成立的媒體網站澎湃新聞引發的「選擇性翻譯」風波仍在持續。曾經任職南方報業集團的媒體人連清川本周在香港香港東方日報發表評論,指出「人們所抨擊的『惡行』,其實已經執行了許多年了」。但他認為這種做法也能促進中國言論的進步。

8月25日,上海澎湃新聞網站刊登了編譯英國期刊《經濟學人》8月22日發表的封面文章《中國想要什麼》。當日,微信公號「五月花」發表文章《澎湃新聞的翻譯可信嗎?》,指出澎湃網通過隱秘的「選擇性翻譯」的手法,故意屏蔽批評中國的文字。

8月27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教授馬少華在騰訊網發表文章,從「翻譯規範問題」的立場對澎湃網的做法提出批評。他指出,「選擇性翻譯」本身並不是澎湃獨創,但圍繞著澎湃的爭議作為一個標誌性事件,可能意味著一種對新聞媒體翻譯規範的社會監督,正在自媒體背景下產生和建立起來。馬少華認為,「寧可整個不譯,不可部分遮蔽」。

「選擇性翻譯」:擴大信息,還是誤導輿論?

8月31日,時事評論人劉遠舉在騰訊發表文章,認為馬少華教授對對澎湃的指責並不公平。劉遠舉認為,「我們所面對的問題核心,並不是如何翻譯,而是如何翻譯並發布,發布才是真問題」,「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這其中的困難甚至危險」。

連清川也認為,「中國大陸的新聞環境如何,其實盡人皆知。對於西方言論的翻譯,本身乃是一件極其敏感的業務。……非常重要的一點,乃是行內非常通行的『政治敏感度』」。

這些批評認為,馬少華教授自己也以「春秋筆法」,迴避了敏感的核心問題,也就是都沒有直接說穿的「新聞審查制度」;也揭示了所謂「選擇性翻譯」並非一般性節選,而是漏掉對中國的批評性事實和意見。但是,大多評論者迴避對這一制度的批評,而是討論在這一既成事實下怎樣「操作」。為澎湃辯護的人認為,「選擇性翻譯」也是一種信息,比沒有信息更好。

他們沒有直接回答這樣的質疑:「選擇性翻譯」是否改變了作者的原意,將批評文章改為替中共塗脂抹粉之作,甚至成為維護專制制度的幫凶?網民指出,如果「選擇性翻譯」也是功勞的話,那麼《環球時報》更是其中的英雄了。這家《人民日報》屬下被認為是中共「貼心喉舌」的報紙,每天都以「選擇性翻譯」手段大量發表外媒報導。另一份編譯外國媒體消息的報紙《參考消息》,也進入話題。這兩份報紙在中國的發行量達數百萬份。它們給讀者傳遞的信息是,大多外國人對中國尤其是中共領導人讚不絕口,少數敵對勢力心懷叵測,「亡我之心不死」。

有網民總結了中國媒體編譯外媒長期使用的六大操作手法:斷章取義、拔高標題、「掐尖」拼合、全身整容、憑空附會及模糊「華媒」。

北京外國語大學新聞學教授展江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主張把南方報業、澎湃新聞和《參考消息》及《環球時報》區別對待。他說,不改變作者基本思路的「選擇性翻譯」應該得到肯定,但《環球時報》不僅斷章取義,而且會以外媒的名義編造事實和觀點,不應該容忍。他指出,《參考消息》在作為內部讀物的年代,「選擇性翻譯」基本準確,但是現在公開發行之後,也有編造之嫌。

外媒報導沒有價值所以「選擇性翻譯」?

捲入這場紛爭的還有新聞法學者、香港樹仁大學教授及上海復旦大學客座教授魏永征,以及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錢進。上海《新聞記者》雜誌的同名微信公號,以寬容對待新媒體的名義,發表他們的文章,將問題轉向「如何看待外媒的中國報導」。魏永征指責「境外有的媒體公然無中生有,造謠污衊」。錢進認為「『選擇性翻譯』更多是一種善意的技術處理」,「此事件更有趣之處在於,圍繞其所展開的公共討論將我們引到這樣的一個老話題之上:如何看待外媒的中國報導」。錢進指出,「在信息過載的網際網路時代,外媒對於敏感性信息壟斷也一去不復返」,外媒的「主觀性的評論究竟有多大的參考價值,確實需要重新評估」。

馬少華教授再次撰文指出,外媒是否不再壟斷「敏感性信息」,外媒在「敏感性信息」之外的「評論性內容」是否沒有價值——這樣難以取得共識的主觀性標準,不應當是「選擇性翻譯」的充分理由。

這場爭論的背景是,得到中共官方支持、投入巨資建立的澎湃新聞網,究竟是拓寬新聞邊界的新媒體產品,還是更懂得迎合讀者的宣傳機器?展江認為,澎湃新聞網的確獲得更大的報導空間,採編團隊也很努力,目前對讀者並非壞事,未來還須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德國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905/440036.html